尹光梅
教學是一個外延無限的過程,課堂的四十分鐘,只能算是杯水車薪。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知識有效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作為一個從事多年的語文教師,現就如何開展語文教學淺議如下:
一、把握《課標》要求,貼近生活
《課標》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么,無論社會怎么發展;教學內容如何的更新;教學手段如何現代化,都要抓住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語文基本能力訓練不放松,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在教學內容設計時,必須考慮到語文的基礎知識。城市和農村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導致兒童的認知也存在差異,課堂的設計不能以教教材為目標,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貼近兒童的生活、經歷、感受,符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合理降低起點,突出基本目標,著力夯實基礎。
二、課堂教學中要貫穿情感道德教育
古人云:“人看從小,馬看蹄爪”,說明一個人的成長得從小抓起。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的很多內容,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教師必須做個有心人,善于利用語文教材,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學中一是充分利用多媒體、課文中的插圖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入境、入情去感受文中人物的思想,從而受到熏陶。二是將課文中關鍵性詞句的理解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如人教版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八課《一次成功的實驗》,理解實驗成功的關鍵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聯系前后文,讓學生想一想“先”的意思,進而提問:“從‘先字,你體會出什么?”學生們分組討論、交流后不難得出:“從先字,體會出小女孩在危險時刻,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你從中受到什么教育?”……這些師生對話不會不引起學生的共鳴。三是利用故事啟迪學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如:《誠實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鴨》、《三個兒子》等,這些故事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
《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正確的審美觀,崇尚美,在美感、愉悅中樂學,那語文課堂教學就不會索然無味、枯燥了。
三、正確把握知識內容和傳授策略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以不同知識類型組織教學。在不同年級采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有所不同。如,漢語拼音的整體認讀音節認讀,教學組織時,首先應使學生明確“什么是整體認讀音節”、“整體認讀音節有哪些特點”等問題;其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予以安排,并且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最后,又要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系點,還要考慮尋求新知識的生長點。
又如理解詞句時教師應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包括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和聯系時代背景的方法,再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理解。
再如,寫作文時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選擇表達個性的寫法,可以大處著眼,也可以細節處作細膩描寫或抒發自己的情感等。在組織教學時,首先,可專門組織學習方法的教學,看學生如何去觀察,如何選取材料,如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還要把思維方法滲透到教學組織中;其次,教師要善于將自己的思維活動過程展示給學生,便于學生仿效。如,教師是如何寫作的,有哪些技巧等;最后,評價教學效果時要看“學生會學習”的情況。 總的來說,我們需要反思和重構語文知識,既要尊重知識的特征,又要合理而科學地進行我們的教學活動。
四、課堂教學中注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出于主導地位,課堂上教會學生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學生即便離開了老師,也能進行有效學習,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培養起來了。雖然學習效果明顯程度決定了能力的大小,但有了學習方法在今后的學習中就受益匪淺了。葉圣陶先生說:“學習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從理論上講,自主學習應該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以及應試教學的影響,要想真正實現自主性學習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其次要改進我們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語文學科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欣賞和品味,放手讓學生完成自身的學習任務。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知識涉及廣,能力培養較全面,我們語文教學還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是不行了。面對時代的挑戰,作為教育者,只有在教學中準確把握教材,精心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德、智、體、美等多方面得到和諧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