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 要:當今社會,科技發展十分迅速,信息化程度也日益升高。現代的教學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而小學語文教學亦是更離不開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必備手段。如果能夠將多媒體技術完全融合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之中,那么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將會輕而易舉的實現。本文將會對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作用分析
隨著當今世界走向信息化時代,教育事業的更需要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其中,特別是對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有著豐富課堂、活躍課堂、激發學生思維創新、啟發學生的創新的巨大作用。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統籌兼顧,不僅豐富了語文教學情境,而且還升華了學生的思想;信息技術同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實踐創新精神;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以其龐大的信息系統為背景,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知識面,而且還能全面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教學的結合,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能力。
一、創造了豐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巨大的學習興趣
在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育之前,教師們只能用簡單的話語教授新課程,教學內容也只是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小學語文課十分不適合,這種方式脫離了現實生活,對學生的眼界開闊十分不利,也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不到全面發展。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生動形象并且內容多元化,而且對于學生的記憶也是十分有利的。
信息技術同小學與語文的整合往往利用了各種資源材料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形式,豐富多樣,結合的手段也各種各樣。小學生的一個特點便是對那些色彩鮮艷并且活潑可愛的動畫文字十分敏感,而信息技術恰恰以這種形式將語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對于課堂效率的調高十分有利,同時也有利于構建學習的情境,這樣,學生們便可以更好的理解吸收知識。例如在講授四年級課文火燒云時,老師將一些火燒云的圖片直接通過信息化設備展示給學生,然后通過一些簡單的講解就可以使學生們對火燒云有一個充分的認識,而不是以往僅僅通過老師枯燥無味的話語描述來得到一個抽象的概念。當講授藏族民居時,通過播放白色的樓房鱗次櫛比,經幡飄然的視頻,將學生們帶到一個如同身臨其境的藏族世界。在講到大昭寺時,當寺廟金光閃閃的雄壯圖片映入學生眼簾的時候,學生們親臨其境的感受便自然而然的產生。通過信息化技術的輔助,使得學生們在課堂上不但欣賞了美麗的文章,而且也看到了美麗的景色。
二、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通常來說,語文老師的教學方式中,老師最看重的是教,這種單向的傳統教學方式,一定意義上來說,對學生學習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用不十分顯著。信息技術同小學與語文的整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僅改變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語文知識的現狀,而且還為語文課堂上豐富的互動提供了基礎。此外,我們在課程設計中,還可以給語文另外加一門計算機實驗課,這樣學生們就能夠有足夠的機會去運用語文共享創作課件,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創造精神,而且還激發對語文的創作熱情,所有的這些,都為語文知識的學習與再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途徑。
三、解決了學生的學習困難問題,使學生的學習得到解放
因為年齡、生活閱歷等各方面的限制,他們的認知、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都不強,特別是對一些比較久遠的抽象的語言的理解更加困難。這時教師的教學就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知識的呈現形式進行轉化,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這樣就可以突破語文學習中的難點。
四、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廣泛
在語文課堂上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的寬泛性、靜態事物轉化為動態事物的手段,可以將信息技術真正的運用于語文的學習之中。使學生能夠學會利用信息技術來通過網絡來尋找并獲取知識。而且可以充分運用學生自己的頭腦中已經儲備的知識來解決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大多數時候,語文課堂的知識是通過一系列的作家的介紹以及多種繽紛復雜的創作背景組成的。傳統的介紹方式只是以老師通過收集各種資料,然后籠統的概括,最后讓學生做一個補充這種教學模式來教授,但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教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為全面具體的背景知識,以此給學生提供借鑒,這樣學生的知識面會更加寬廣,視野更加廣闊。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的運用已經十分廣泛,信息技術同小學語文的整合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世界,而且還能夠隨時給與學生學習需要的信息,同時為小學生語文的學習提供了巨大的便捷。可見,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了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莉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探究》期刊論文——杜雨歇;教育教學刊.2008,12(24):141-144
[2]劉利,《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期刊論文——新課程(教研版).2006,12(24):153-157
[3]徐紅,新課程理念下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6,12(24):142-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