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香平
語文教學本應是“光芒四射”“魅力無窮”的活動。然而長期以來,很多語文教師不注重挖掘語文的人文內涵,不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成了教參搬家,備教參,寫教參,講教參,唯教參之命是從。這樣的語文教學,扼殺了多少思維,埋沒了多少創造,真是出力不討好。在高中新課改背景下,如何讓語文課煥發生機,充滿樂趣,從而使語文課堂優質高效?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有了粗淺的認識。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老師,從踏進教室的第一步起,就要想著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試想,一個老師唱著走進教室,哪個學生還睡得著覺?課內激趣,首先是導入新課要有趣味性,或以激情感染學生,使師生產生共鳴;或讓學生自主選擇,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或提問,設計疑點啟發思維;或引用詩詞、成語、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對聯、俗語、歌曲、名人故事等,激發興趣,豐富知識;或用圖片、實物、標本、音像等非語言手段,引起好奇,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進入最佳的學習情境,自然而然形成自主學習。課堂要有趣,教學方法必須有趣味性,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反應達到頂點,使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達到最佳配合狀態,促使學生把教學策略內化為學習策略。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傳統語文教材內容陳舊,格式死板,大都以文體或知識點組成單元,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新課程教材不是簡單的語文知識羅列,而是用人文話題組成的一個個專題,能夠讓學生在獨立探究中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要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活學、活用,成為教材的研究者與改造者。學習語文要注重平時的積累,俗語說”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平時要經摘抄有用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閱讀中外名著及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文學精品;欣賞優美的詩歌、散文;制訂閱讀、背誦計劃,每天讀一篇或100頁,背誦一句或一條名人名言;把課本與課外讀本、必修課本和選修課本充分結合起來,注意相關課文異同點的分析與比較;就閱讀報刊來說,每期都有文學版,也會有不少好的詩文,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取、整合、有用的信息,并進行收集、重組,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補充。即使是電視中播出的新聞,也能讓學生學到很多語文知識。
三、課堂提問的整體優化
1.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階層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的情緒。
3.設問要有一定的藝術和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這種做法在本質上仍然是注入灌輸的)方式。設問的形式主義傾向是課堂教學中一大弊病。問題或過簡、或過瑣細,或過于雷同、千篇一律,或過于空洞不知從何答起,這些都是形式主義的設問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啟而不發、課堂沉悶,或者相反課堂表面轟轟烈烈實際卻一無所獲。還有的教師自己設計好了問題和答案,卻與學生的實際不符合。學生答問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教師不善于變通引導,而是仍舊反復問,讓學生再答,直追到與自己的標準答案一致為止。這種鍥而不舍、一再追問的做法,也是主觀主義與形式主義在作怪。
四、“博古覽今、與時俱進”讓閱讀鑒賞課展出個性的火花
新課標必修課程中“名著導讀”部分,內容雖不甚多,卻突出了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來看,讀書的習慣養成會讓人終身受益。“讀而有思”才會“開卷有益”。讀書匯報課成為展示學生閱讀成果,鍛煉學生勇氣與表達能力的平臺。中端篇目的書籍,學生可以自讀并獨立完成讀書筆記;長篇巨制的經典篇目就需要學生們可以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從內容章節,人物性格,創作手法等等不同的角度思考這部經典,課堂可以成為學生們閱讀展示的平臺。這樣借助所有學生的力量才可以更豐富地了解經典。
五、優化教學環節,創新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環節的優化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采用灌輸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對知識只是被動的接受,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課堂效率低下。教師應轉變觀念,歸還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優化教學環節,創新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的方法,優化教學的環節,情景教學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作者渲染的氛圍,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蘭亭集序》一課時,學生一般會覺得文言文枯燥乏味,但對作者王羲之的軼事卻有很大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王羲之生活中的故事作為開端,讓學生了解王羲之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點,進而引出本節課的課文,讓學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學習,提高了課堂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