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權
摘 要: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曾經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作為數學老師的我們,也順其自然把問題的有效性作為自己的工作追求。有效問題是表面的熱鬧嗎?還是一個問題難倒所有學生!這些都不是。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來設計一個能夠貫穿全堂課,能夠啟迪學生從以往的知識通過推理、演算等數學手段得到新知識。
關鍵詞:認知基礎;心理特點;年齡特點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助,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呢?常言道:有疑則思、有思則行。衡量一堂課是否有效的關鍵,就是有無好的問題引領學生去學會獲取知識。由此看來,一堂課的好壞在于設計,設計質量的優劣在于問題是否有效。于是有效問題變成了教學設計的重中之重。那么我們根據什么來設計這些有效問題呢?我來淺談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依據學生認知基礎來設計有效問題
要使學生能夠參與思考和學習,必須是在他們的理解范圍之內,不能低于他們的理解力太多,也不能高出他們的理解力太多。比如給一年級的學生講“一元二次方程”,他們能接受嗎?能理解嗎?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記得我上二年級數學時,有一堂課是“24點”的教學內容。再導入新課的時候,我創設了一個這樣的問題:“運用加、減、乘、除,哪兩個數通過運算能得到24?”三分之二的學生只知道1+23=24、2+22=24……,25-1=24、26-2=24……,3×8=24、4×6=24,其中1×24=24和2×12=24就沒有學生知道了,因為涉及到五年級的知識點:“倍數和約數”。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撲克牌拿出來,告訴大家我已經把“10、J、Q、K”拿出來了,我讓3個學生任意各抽一張,抽出來的是“4、6、8”,我問學生誰能通過計算得到24。沒有學生知道怎么算,我又問學生:“4乘幾能的24”,所有學生回答:“6”。于是我又問6乘幾能得到24,這個時候只有一半的人回答:“4”。因為部分學生已經對這個問題的難度感到頭疼,即使知道也不愿意回答。于是我把聲調放高問道:“3張撲克牌把6除外,剩下4和8,通過運算4和8能得到4嗎?”有兩三個學生舉起手來說:“老師,我能把4、6、8通過運算得到24!”我讓舉手的學生把答案公布出來,讓沒有舉手的學生把剛才敘述的過程寫在黑板上:“8-4=4,6×4=24”。一堂課下來,學生參與人數不到一半。
課后我反思,這堂課的失敗,本來這堂課是用“1-9”的撲克牌老抽取3張或4張來進行混合運算,而我的問題已經超出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因此學生參與情況不佳。應該分成兩個問題來進行導入:“1、通過加減哪些數通過計算能得到24,2、我們學習的乘法口訣里面哪些能得到24?” 并把“3×8=24,4×6=24,”板書在黑板上,這才會為后面的游戲奠定基礎。學生參與情況才會變好。
二、依據學生心理特點來設計有效問題
學生喜歡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要讓他們學會在學中玩,更要讓學會在玩中學。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的時候,要想到教學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體現。但是小學生的心理還不健全,心中所想和實際所在的不能協調統一,其心理特點可以從以下幾點體現出來:
(一)、好的愿望與心理準備不足
幾乎每個小學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對未來充滿向往。可是理想與現實卻大相徑庭,原因在于他們想得多卻做得少,已經養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壞習慣。
比如:一個班級學生差異是很大的,我們既要保證學習好的要更上一層樓,學習落后的要奮勇直追,于是我設計了這些問題:“1、我們班哪些人的成績最好?”學生當然把成績最好的回答出來。我說:“不然,因為這只是代表他一個人考試還可以,如果換一種考試方式不一定,我這里有一種新的考試測評方式:全班同學實行“一幫一”進行搭檔,通過上一次考試進行“頭帶尾”(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進行搭配搭檔, 到下一次把兩人總分相加,全班進行評比,能名列前茅才叫好!“這樣下來學生參與性很好,常常利用課余時間相互幫助,成績有明顯提高!我這樣做有以下目的:一是殺殺成績好得學生的銳氣,避免養成驕傲的壞習慣;二是讓學生養成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習慣;三是讓學生有一定的責任感,避免養得過且過的不良習慣!
(二)、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部分是有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的,這與他們求知欲、自尊心和好勝心強是分不開的。但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堅持已見,對教師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辦,不合已意的就拒絕,不能控制自己,憑沖動行事,事過之后又非常后悔。
因此,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創設有效問題的關鍵,不能盲目,只求結果。
三、依據學生年齡特點來設計有效問題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有聲有色的動畫問題。
各年齡段的年齡特點也不一樣,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也不一樣。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時間,而且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行為,喜歡有聲音、動畫等具體形象的問題。教師在創設問題時可以根據學情,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書本上的文字題變換成為動畫,學生一看就能明白內容,并且一看就移不開眼睛。這樣不僅可以使課堂有聲有色,還能抓住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低年級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學會知識,并愛上這樣的課堂。
(二)、創設情境引學生入情入境,主動投入學習思考。
高年級學生有了自己的思維和判斷能力,對于問題有是非爭論時他們往往更加感興趣,尤其是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更是能吸引學生興趣。根據高年級學生學習傾向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抽象的問題的實際,教師設計題目可以主動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思考,不僅能完成學習任務更能鍛煉學生思維判斷的能力。
綜上所述,有效問題的創設必須依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教學而言,這三個依據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平等對話,它不僅是一個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交流;對學生而言,這三個依據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這三個依據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困此,有效問題的創設是教學中師生互助、互惠的交流。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實施標準》
[2]《貴州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