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這是語文教學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的體現,也是語文老師在發揮本學科育人功能時所要達到的一大目標。本文擬從品性熏陶、認識自我、情感疏導三個方面來談談語文老師如何通過語文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關鍵詞:人格教育;健康人格;情感熏陶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對人的要求也在提高。如何才能使每一個時代新人都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如何才能讓每一位有志之青少年健康成長呢?新近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即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這是教育發展的一次大飛躍,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
那么如何開展人格教育呢?就語文教師來說,緊緊抓住學科的人文性特征,通過情感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是很好的方式。
一、利用教材和課堂,加強品性熏陶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課——是點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顆火星。”所以課堂教學應是語文教師開展人格教育最好的場地。而最新的蘇教版的教材增添了許多昭示人類崇尚的精神內涵的課文,例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帕斯卡爾的《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我們教師若能在我們的課堂上利用好這些有著濃厚的人文特色的人格教育的資源,那么就可以奠定學生人格熏陶的基石。
1.備課時要注意人格培養目標的設定。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同時要得到全面發展。他所說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智力、性格、意志、情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將人格教育作為教學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緒論〉》可設定學習達爾文堅持真理,尊重客觀事實,謙虛謹慎、深入細致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可為學習其忍辱負重完成巨著的堅強毅力。
2.開講時注重情感引導。閱讀心向是指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在心理上具有的準備反映傾向,即閱讀愿望、閱讀動機、閱讀心境和閱讀興趣的意向準備狀態。這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在上課之前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即常說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例如,在教《山居秋冥》時,上課前3分鐘,給學生描繪一幅清新動人的山間秋景圖,讓學生在描述中,自然而然地陶醉于作者筆下的這一田園風光中,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陶冶自身的情趣,激發他們的愛祖國、愛生活的熱情。
3.教學過程中注重情感體驗。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們接受信息渠道的“閥門”,在缺乏必需的“豐富激情”的情況下,理智處于一個昏睡狀態,不可能進行正常的工作,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反之,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從而激起學生的情感反應,則定能增加學生的內心體驗,對他們形成穩定的個性心理品質起強有力的支撐作用。例如上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文時,讓學生反復朗誦體現作者對人生進行思考的這些語句及母親默默注視兒子出門和去園中尋找兒子的情景描寫語段,在體會作者的掙扎與痛苦,體會母親的矛盾與斗爭中,使學生受到啟迪:身體可以殘廢,但人的精神不能殘廢;母愛有時是不張揚、不外露的,需要為人子女去細細體察,去設想,去感受。
二、利用課外閱讀,加強自我認識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講到:“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味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后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這些提醒我們,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他們推薦好的作品,開展閱讀活動,這是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而且在本人看來,閱讀有文化品味、有精神內涵的作品,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可以感動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認清自身的性格弱點,不斷地完善自我人格,提高自身素養。所以,對于自卑的學生,我會推薦他們去閱讀《成功是一種選擇一種決心》;對于散漫的學生,我會推薦他們讀《沒有任何借口》;對于耐挫力差的學生,我會推薦去讀《苦難中的生存》……
推薦好的文章,給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增加一個籌碼,增加好文章的閱讀量,為學生的明天添加一份信心。“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多讀文章而愈益堅強。”
三、利用人格魅力,加強情感疏導
語文老師要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除了加強品性熏陶與自我認識,還必須像班主任一樣,熟悉和了解學生,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所以,教師要敦促學生養成健康的人格,首先要善于和學生交往,要多與學生交談,并在平時的交流中,促進彼此的了解,為情感流通打通關節。
基于對此的認識,我十分注意發揮語文老師特有的細膩感情來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重視他們的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體驗、見解,鼓勵他們抒發自己的獨特見解,運用各種方式來與我交流他們的想法,同時也虛心地聽取他們對我的意見與建議,努力營造一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期為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創造扎實的環境基礎。也正是在這種平等融洽、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生與我無話不談,什么同學之間鬧矛盾,成績退步,父母翻看自己的信件等等,在感到煩惱、苦悶無法紓解時,他們都會通過各種形式,特別是以隨筆的方式,向我傾訴。這無疑是給了我很多契機,對學生的性格、品德、愛好等各方面進行及時有效地指引、建構。
總之,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交際的工具,而且是思維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將語文教育的養料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我們的語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同樣,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也不僅僅是個別心理輔導老師的職責,更是我們每一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工作。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心理研究》 馬笑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復興失落的人文教育》 張紅霞 《語文教學通訊》2003年6月
[3]《課堂教育心理學》 美國·林格倫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簡介:沈海紅(1979-9),女,工作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第九高級中學,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