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英文版日前發布的消息,中國政府決定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逾200億美元貸款,以支持該地區互聯互通建設。這是正在緬甸首都內比都出席第九屆東亞峰會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公布的。
貸款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提供給東盟成員國的100億美元優惠貸款。另一筆,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設立100億美元專項貸款,僅用于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與此同時,為了幫助東盟諸國遏制地區貧困,中國還承諾向較不發達國家提供價值30億人民幣(約4.8億美元)的援助物資。
李克強同時宣布,中國政府還將向東亞農村扶貧項目提供1億元人民幣(約合1600萬美元)的資金。
李克強還在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上表示,當前,東亞經濟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一些國家的量化寬松政策已影響到地區金融穩定。10+3國家要加強財金合作,著力提升清邁倡議多邊化可操作性。要進一步擴大本幣互換的規模和范圍,擴大跨境貿易本幣結算,加強清算機制建設。
點評:
提升國際形象、加快區域資本輸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對外援助一改過去那種“天朝賞賜”的做法,“工具性”更加明確,這是一個好的趨勢。
國家統計局11月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發電量444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較上月增速回落2.2個百分點。實際上,從今年年中開始,全國發電量一直處于低速增長通道,在8月份,這一數據還出現同比下降2.2%的負增長紀錄。
此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曾預計,今年四季度全國電力供需繼續總體寬松,東北和西北區域電力供應能力富余較多,華東、華中和南方區域電力供需平衡,華北區域電力供需平衡偏緊。預計全年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達4300小時左右,其中火電設備利用小時達4800小時左右,同比回落幅度較大。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有關人士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宏觀經濟呈現穩中趨緩特征,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壓力日益加大。氣溫及高基數因素在四季度削弱,今年陸續出臺的“穩增長”政策措施效果在四季度將有部分顯現,有利于穩定用電量增長。
點評:
經濟增速的放緩已經是事實,沒有必要遮遮掩掩,關鍵是如何把增長放緩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11月6日,國家工商總局公布了10月全國市場主體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全國市場主體實有數量及規模繼續提升,其中新增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數量持續快速增長,成為解決就業的主渠道。
統計顯示,商事制度改革以來,3月至10月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863.66萬戶,同比增長15.20%;注冊資本(金)14.13萬億元,增長80.72%。其中,新登記注冊企業251.46萬戶,增長56.20%;注冊資本(金)12.97萬億元,增長90.21%。平均每天新登記注冊企業1.03萬戶。
據統計,截至10月底,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6748.24萬戶。其中私營企業1485.62萬戶,同比增長22.83%;個體工商戶4866.76萬戶,同比增長11.85%;農民專業合作社124.75萬戶,同比增長34.79%。目前,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2.41億人,比2013年年底增加了2239.9萬人,增長10.25%。
點評:
充分就業的問題,是中國各項改革背后的最大考量,它也曾一度制約著很多改革的推進,但事實上,解決這個問題也只能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