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從1999年人民法院第一個五年改革綱要算起,當下正在進行的司法改革是第三輪。如果用法官的形象做個簡單的比喻,一開始是穿起法袍,拿起法槌,后來又強調放下法槌,走向“田間地頭”。現在,“職業特點”、“司法規律”等提法預示著,司法改革再次回歸到“職業化”這個本質。
司法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也本應是一個社會最為持重穩定的力量。15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的司法改革卻像進行了一次輪回,并且儼然已經沖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線,類似于先鋒角色。
從執政黨的角度來說,的確,社會糾紛的裁決、社會矛盾的化解、利益關系的調整,法治的辦法才是最靠得住的。如果一個社會的司法體系的公信力持續下降,甚至走向崩解,那么社會糾紛、社會矛盾就會直接壓到黨和政府身上,最終將陷入越維穩越不穩的狀態,直接危及人們的政治認同。
因此,中立和公正的司法裁判,已經是國家治理能力和體系的重大課題。過去多年人們呼吁要解決的體制性問題,比如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對司法的地方干預等等,都被納入了此次司法改革要解決的范疇。雖然一些更深層次問題仍然存在,但此輪司法改革的內容清單還是得到了比較高的評價。事實證明,拋開意識形態的一些是是非非,體制的改進空間仍然很大,我們更多的時候不是不可為,而是不作為。
特別需要提出的一點是,對于司法改革方案,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只是一部分;頂層設計雖已有,但落地仍處于試點階段。因此,我們特別需要走到實際工作的一線,了解真實的司法世界,讓改革不會異化,不會變成作秀之舉,不會變成只是“提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