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在2014年上海國際藝術節眾多精彩紛呈的音樂會中,西安鼓樂與高雄市國樂團這兩場演出可謂節目中較為獨特的。縱覽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系列音樂會,中國傳統戲曲、戲劇音樂顯得尤為突出,而像西安鼓樂與高雄市國樂團這類純音樂形式的傳統音樂表演就顯得更與眾不同。這兩場音樂會的共同主題是傳統,西安鼓樂帶給我們的是一次回望過去的經歷,而高雄市國樂團的演出則更接近我們生活的時代,因而兩場音樂會的音樂語匯構成了一次有趣的古今對話。
西安鼓樂是中國傳統音樂中非常古老的樂種,它起源于隋唐,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主要流傳在西安城區及沿終南山的周至、長安等地,是在當地的民俗活動中進行表演的藝術形式。西安鼓樂保留了唐宋以來多個歷史時期的重要音樂傳統,唐大曲的形式結構與西安鼓樂的坐樂基本上是一致的,從鼓樂中可以明顯看到唐代燕樂的部分原貌。此外還有宋教坊音樂的痕跡,元、明、清各代戲曲音樂及民間音樂的成分等等,在形式、曲式、曲牌、樂器、譜式、宮調系統等多個方面都與唐以來各朝代多類藝術形式有著重要的歷史淵源。因此,西安鼓樂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是破解中國古代音樂史眾多謎團的一把鑰匙,對于研究、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音樂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西安鼓樂的演奏形式分為“行樂”和“坐樂”兩種,按演奏風格的不同,又分為僧、道、俗三個流派。西安鼓樂的演奏樂器主要有吹管樂器,笛、笙、管;打擊樂器,以雙云鑼為主的鑼類樂器,鐃鈸及大、小木梆,摔子和木魚等。
在這場音樂會中,我們將分別欣賞到“行樂”與“坐樂”。“行樂”是邊行走邊演奏或者站立著演奏的,曲調為單牌子的散曲,一般為節奏比較規整的小曲。有的樂社把這種形式稱為路曲,即行路時演奏的樂曲。“坐樂”按傳統習慣圍坐在一張長方形的桌子周圍演奏,故稱“坐樂”。“坐樂”主要演奏一種多樂章的樂曲與鼓段有機結合的套曲,這種套曲的套數很多,分“六、尺、上、五”四調,也就是以“六”“尺”“上”“五”為宮(六、尺、上、五均為工尺譜中的音高與唱名),稱為四調坐樂。坐樂套曲的結構形式有二:一為花鼓段坐樂全套,一為八拍鼓坐樂全套。由于坐樂全套是多樂章加鼓段的形式,表演時間比較長,全套的表演大約在二十分鐘左右。
上半場中的韻曲,是西安鼓樂傳承最重要的形式,因為用文字記錄的古代樂譜只有音高沒有時值,一般人無法解讀,唯有通過師傅的口傳心授,學會唱譜才能將被記錄的文字譜進行演奏,這也是西安鼓樂最神秘的地方。另一方面而言,在今天,能解讀鼓樂譜的人已是越來越少了,因而這也是西安鼓樂傳承至今難能可貴的地方。下半場演出的《鴨子拌嘴》和《老虎磨牙》,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我國著名民族器樂演奏家、作曲家安志順先生根據西安鼓樂的音樂素材創作而成的兩部具有創造性的民族打擊樂作品。從這兩部作品的藝術形式和地域風格來看,西安鼓樂對其影響很大。《鴨子拌嘴》的創作根據西安傳統鼓樂中五調坐樂《中呂粉蝶兒》套曲開場鑼鼓為主要素材,采用了西安民間鑼鼓“打掛社”中的節奏作為《鴨子拌嘴》的基本節奏。用大量民間打擊樂器鑼、雙云鑼、鐃鈸、木魚等來發出各種不同的音色,塑造動物的形態,這類模仿動物的作品在西安鼓樂中大量存在。《鴨子拌嘴》與《老虎磨牙》這兩部作品抓住了西安鼓樂的幽默、詼諧以及借喻、暗示等藝術手法,塑造了鮮明的藝術形象,使其成為打擊樂的經典曲目。
西安鼓樂中承載著太多的傳統印記與從古流傳至今的西安民俗風貌。在這場演出中,有大型的“坐樂”表演,也有類似小品的古箏曲、韻曲及打擊樂小曲等,定會給觀眾帶來一次溯源的體驗,找尋到來自傳統的回聲。
另一場由高雄市國樂團帶來的演出則是融匯古今,試圖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造出既保留傳統意蘊,又能彰顯現代氣息的音樂。高雄市國樂團創立于1989年3月,2000年更用現名,2009年4月轉型并隸屬于“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以進一步凝聚支持音樂文化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力量,是臺南最活躍與最具影響力的演藝團體之一。
高雄市國樂團堅持傳統與現代兼容并蓄的理念,在保有民族音樂精粹、演奏經典傳統曲目的同時,亦以豐富的樣貌、多元的方式,與聲樂、戲劇、舞蹈及西洋樂器結合演出,呈現出國樂的生動與現代感,讓更多年輕族群樂意親近。多年來,該團以風土民情、人文色彩、景致風光為題材,廣征新曲,鼓勵創作具有臺灣風味的國樂曲,以此描繪臺灣印象,并與世界樂壇深入接軌,將精致的傳統音樂推至國際舞臺。在大力推崇本土國樂人才和與臺灣各類劇團廣泛合作的同時,樂團也與中國大陸眾多國樂名家多有合作,并曾受邀赴北京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藝術節演出。1991年以來,樂團還曾先后遠赴美國、俄羅斯、拉脫維亞、捷克、日本、韓國等國,以及港、穗、滬、杭、廈等地巡演。
樂團與港臺等地唱片公司合作,先后錄制了《管弦絲竹知多少》《花木蘭》《龜茲古韻》《女媧》《秋》《醉笛》《龍騰虎躍》《黑土歌》,以及《弘一大師李叔同紀念音樂會》《樂韻悠揚臺灣情》《國語老歌金曲集》等CD與DVD,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通過音樂印刻在有聲物件中。
在本場音樂會中,有兩首作品由高雄市國樂團的指揮關廼忠創作。關廼忠自幼受父親及德國鋼琴教授古普克的嚴格音樂教育,十七歲進入中央音樂學院,1961年畢業于作曲系,先后擔任東方歌舞團指揮及駐團作曲家,中國藝術團駐團作曲家,北京藝術團、中國歌舞團指揮,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及高雄市國樂團指揮。
從音樂會的曲目來看,整場音樂會以歌頌祖國自然風貌的大型題材為主,每首樂曲表演時間普遍較長。演奏形式以合奏與協奏為主,協奏部分的三首作品分別為嗩吶與樂隊《打狗傳奇》、二胡與樂隊《圖騰》、琵琶與樂隊《天鵝》。從樂器的選取上來看,吹奏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的曲目各有一首。我猜測這樣的安排應是精心設計的,眾所周知,吹拉彈打是中國傳統樂器的四個大類,因而選用吹、拉、彈這三種不同類型的曲目不僅能使觀眾感受到傳統器樂的多元魅力,也可以充分彰顯樂團的特色與藝術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