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王元元


對于創客和創業者們來說,深圳是個“有信仰”的地方。
他們相信,在林林總總的財富故事背后,同一的是開放而自由的創造,任何人都有資格參與其中。
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吳優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深圳已經越過超高速發展的階段,正處在相對穩定、轉型升級醞釀爆發式增長的前夜。“深圳的貢獻不在于GDP,而在于發展模式的創新示范作用。”
這座城市為自己選定了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擁有數百家科研機構,在這等陣容面前,創客的體量或許不值一提,但他們是對技術創新趨勢和區域創新環境最為敏感的一群——知冷暖,識趨勢,敢嘗試。
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對于創客服務企業Seeed Studio的關注,給了深圳市很大的觸動。一向重視科技創新和工業設計的深圳市市長許勤,開始關注起創客現象。
《瞭望東方周刊》獲知,目前深圳市已經啟動了打造“創客之城”(City of Maker)的一系列舉措,從政策、資金等各方面扶持創客,希望藉此把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脈動,創造新的“深圳奇跡”。
創新的空氣和土壤
和大多數中國城市一樣,深圳的發展也是從傳統制造業起步,經歷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后面臨諸多問題,轉型成為必須。得益于獨特的產業特征和深厚的產業基礎,深圳將科技創新作為城市轉型發展的最終方向,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2005年,深圳就提出以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戰略。
2008年6月,深圳成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當年底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設計之都”稱號。
2014年6月4日,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國務院批復,示范區的覆蓋范圍已經涵容并超出了原來的特區。這是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許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如果沒有在幾年前就著力于創新升級,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于外向型特征明顯的深圳會是一個沉重打擊。“所有生產要素,深圳都沒有優勢,都是劣勢——土地、原材料、電、水,唯一的突破點是創新。”
當時國家推出產業振興規劃,但與深圳的產業結構不大匹配。剛剛調任深圳市副市長的許勤當時還兼高技術產業司司長,他向國家發改委領導匯報,科技水準高出全國平均值的深圳不能囿于通用框架,要致力于更加超前的技術。隨后,互聯網、新一代通信技術、新能源、生物制藥等,成為深圳的產業焦點。
包括2008年啟動的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當時全國的主流是普惠式的,而深圳執著地把重點放在科技創新上。
這位熟悉高新科技的市長,特別關注文化創意產業,“軟性的東西不占空間,價值增量巨大,特別符合深圳這種土地緊張、深度城市化的地方。”
他格外推崇其中的工業設計,“這個領域不像信息技術動輒上千億元,但能夠引領制造業,而現在已經單獨作為一個支撐力量,全國工業設計的半壁江山都在深圳。”
深圳在多個區域內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園。如占地1.5公頃、位于福田區核心地段的設計之都創意產業園;正在建設之中的中國-芬蘭設計園;占地15萬平方千米的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等。
以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來說,這個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園區,引進了包括設計、攝影、動漫創作、教育培訓、藝術在內的各類型創意產業,也聚集了眾多追求夢想的創客。深圳最著名的創客聚集地“柴火空間”就位于其中。
作為追逐理念新動的群體,創客需要的正是這種自由、開放、創新的空氣和土壤。
工業設計+創客=無限可能
“創客恰好是傳統制造業與設計業的一個結合點,既需要傳統制造業的基礎,也需要創新設計的動力。”深圳市工業設計協會(SIDA)秘書長封昌紅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Seeed Studio即是該協會會員。
成立6年來,SIDA帶領深圳企業斬獲德國紅點、德國IF、日本GMARK等多項國際設計大獎,并于2011年敲開了全球設計界規格最高的英國百分百設計展的玻璃門,令“深圳設計”成為這一展會上的第一支中國設計力量。
在封昌紅眼中,工業設計正成為深圳的創新生力軍,而創客,則是給工業設計帶來更廣闊未來的一個火種。
“在創客所需要的產業要素中,工業設計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由于這些年來電子制造業的發展,尤其是手機制造的勃興,給深圳帶來了豐厚的產業積淀,許多研發方案公司和工業設計公司都在這里。”封昌紅說。
確實如此。在做可穿戴設備Betwine時,高磊就曾遇到這樣的問題。“團隊里沒有專業的工業設計師,因為既懂外觀且懂結構和技術的設計師非常難找,而且成本非常高。”正因為缺乏恰當的工業設計環節,導致Betwine的第一批產品在用戶使用一個月后幾乎全部報廢。
近幾年來,智能硬件成為繼電腦和手機之后一個新的產業機會,而創客們的作品絕大多數也都是硬件,這讓封昌紅看到了工業設計與創客相結合的前景。
尤其是2013年3月潘昊登上《福布斯》封面之后,所有人都注意到深圳悄然集聚的這座創客的富礦。
SIDA也開始關注創客,短短一年間舉辦了10場以創客為主題的研討會、工作坊和沙龍活動,并在首屆中國(深圳)國際工業設計大展上設立了創客展區。
但是,在封昌紅看來,創客目前還有諸多問題。比如創客機構規模較小,分布零散,抗風險能力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政府關注度不夠,支持力度也不夠。
“我們認為,深圳是最具備創客發展的市場環境和軟硬件基礎條件的城市,作為創客夢工廠的深圳也成為外媒關注的焦點。深圳想要把握先機,成為全球創客之城,在新一輪創新驅動中再度領先,占領國際制高點,必須拿出更多支持。”封昌紅對本刊記者表示。
城市新標簽
在萬鋼造訪Seeed Studio后不久,封昌紅起草了一份《關于引進第十二屆國際微觀裝配實驗室年會(FAB12)落戶深圳和推動深圳建設創客之城的建議》。很快,許勤在這份建議上作了批示。
微觀裝配實驗室即Fab 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發起的一項新穎的實驗——一個擁有幾乎可以制造任何產品和工具的小型工廠。發明創造將不只發生在擁有昂貴實驗設備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也將不僅僅屬于少數專業科研人員,而是有機會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這就是Fab Lab的核心理念。
Fab Lab年會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發起的一項國際創客交流活動,自2004年以來,每年在不同國家召開,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屆。
2016年的第十二屆Fab Lab年會即FAB12,將中國作為舉辦地的重要選項,但具體城市未定。
據了解,上海已為此年會行動起來,而深圳也在積極爭取。2014年7月,在派專人去上海調研之外,Fab Lab的主辦方還格外增加了深圳之行。
7月17日,許勤會見了麻省理工大學FAB12的授權專員詹建強。之后,許勤指示,要盡快在大中小學分別建立3個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授權的Fab Lab。
而Fab Lab方面也建議深圳盡快建設為創客行業提供專業服務的Fab Lab+——比目前普通的Fab Lab更進一步,通過對行業提供服務支撐而最大發揮實驗室的作用。
封昌紅告訴本刊記者,SIDA目前正在籌劃設立Fab Lab+。“地址可能選在協會位于南山軟件園的辦公場地或位于福田區的中芬設計園內,以便快速服務會員中的創客機構,同時也充分發揮協會內的工業設計會員對創客的支持作用。”
此外,封昌紅還提出系列舉措,包括創辦“深圳創客實驗室”、“深圳開放創新周”、建設創客集聚區“國際創客園”等。
來自政府層面的積極態度,讓深圳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客之城”,具備了非常大的現實可能性。
“創客是深圳充滿活力的城市新標簽,我們相信,深圳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獨特優勢和契機,打造全球創客夢工廠。”封昌紅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