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力
【摘 要】安徽是農業大省。長期以來,做好“三農”報道是安徽日報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履行好省委機關報職責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從事農業報道的記者,近年來,筆者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通過策劃系列連續報道、深度報道以及品牌欄目策劃,對做好新時期“三農”報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
【關鍵詞】三農 報道 策劃
一、唱好“四季歌”,是做好“三農”報道的基本功
“三農”報道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連,農事變化,報道內容就隨之變化,人們把這種報道形象地稱為“四季歌”。作為一名農業記者,對“四季歌”了然于胸,是最基本的要求。
1、報道內容適當注意超前性,增強服務性
農業報道承擔宣傳政策,科普農業生產科技等重要任務,因此,在報道內容上要注意季節的適度超前性,提前宣傳新的農業科技,或農事服務內容,才能體現報道的服務性。比如,在春耕生產啟動之前,向農民宣傳今年春耕有什么新要求、新特點,有什么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品種,那么群眾就樂意聽、喜歡看,也就能引導農民使用新科技,調整種植結構。
比如,根據氣象部門預計,5月中旬我省南部多降水,不利于改善土壤過濕狀況,對油菜收獲晾曬及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長有不利影響。北方降雨相對較少。因此,5月13日,筆者采寫《(農事提醒)水稻加強肥水管理》,提醒南方農民水稻需要加強田間肥水管理,而小麥后期生長要重點防范干熱風。再如:4月下旬,記者從省農委獲悉,由于連日陰雨,我省存在小麥赤霉病流行和爆發的趨勢,為此,記者采寫《小麥赤霉病有爆發趨勢》,提醒各地要全面加強赤霉病防治。這些報道均適度超前,因而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服務性。
2、要對農業生產四季如何運轉,做到心中有數,踩準節拍
記得筆者剛剛從事農業報道時,常常感到茫然無措,一方面總是遺漏重要的農事活動報道,另一方面又總覺得找不到選題。這主要是記者對農業生產四季變化,作物更替心中無數,把握不住關鍵節點,自然找不到選題。事實上,農業報道比其他報道的時效性要求更高。以小麥為例,開春后,返青起身、拔節抽穗、揚花灌漿,一環連一環,稍一放松,報道的時間點就過去了。如果時已至4月份,還向農業部門咨詢小麥拔節肥施得如何,那就成了大笑話。
只有對各個時點的農業生產了然于胸,才能踩準節拍,唱好“四季歌”。
3、在不變化中尋找變化,及時應變,常做常新
“四季歌”不變,但農業生產年年有新氣象,年年也有新問題,不能死守老經驗,從秋種到夏收主題不變,新聞報道就會脫離現實。
這種變,就是要關注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新做法、新現象。如何在求“新”中做文章呢?這就要求記者 “見機行事”抓題材。通過深入農業生產的實際,探索、觀察 “新”現象。
比如,春耕生產報道農資準備情況是常規話題,但今年記者采訪中就發現了新問題,寫作《基層來信:莫讓“新概念農資”坑農》,報道市場上一類坑害農民的“偽劣農資”愈演愈烈:即打著新科技、新技術幌子,惡意炒作概念,將普通農資高價賣給農民,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再比如,去年小麥春管可能遇到干旱,那報道的側重點就是各地如何抗旱保苗;今年可能是病蟲害多,那就要多報道相關防治措施。因此,記者必須隨時與農民、農業主管部門保持密切聯系,掌握農業生產的動態,這樣才能始終抓住重點。
二、好的工作作風,是做好“三農”報道的基本保證
有一次,一位中央農業媒體的記者朋友跟記者閑聊,他說,作為從事農業報道的記者,每到“三夏”農忙就要“換個膚色”。這是因為,這個季節他就要像農民一樣,行走在麥田中。
這話并非夸大。作為從事“三農”報道的記者,就決定了必須與農民親近,與大地和作物親近,好的作風也就成為做好“三農”報道的基本保證。
比如,今年“三夏”搶收中,我省在強化搶收搶種的同時,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這項工作推進效果如何?農民和基層工作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做在有空調的辦公室里顯然回答不出來。為此,記者先后深入阜陽、宿州、滁州等地,到田間地頭與農民交談,實地調查,寫作《示范區里的“綠色搶收”》,介紹了秸稈綜合利用的情況。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深入調查研究,才能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十五屆六中全會要求轉變作風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深入基層,深入實踐,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真正有價值、有生命力的新聞作品,大多是記者深入不斷變動的、鮮活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去捕捉的。
今年4月份以來,漂泊在漁船上的數萬以船為家的漁民,成為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關注的對象,我省也下定決心,在年內基本解決其上岸居住問題。他們生活現狀如何?對上岸有何期待?為此,今年5月底,記者冒著炎熱,先后深入銅陵、無為、明光等市縣,與漁民同吃同勞動,與基層干部敞開心扉。在船頭,漁民愿意給我們講真話,讓我們獲得了真實的情況。回來后,記者精心寫作了6000字的長篇報道《漁民上岸記》。由于記者掌握了許多有益的第一手材料,也使報道更有貼近性、針對性,產生了廣泛影響,充分發揮黨報的輿論導向作用。
只有走進基層,才能把握農村發展脈搏;只有深入基層,才能體味農家喜怒哀樂;只有用群眾的語言,才能形成貼近讀者的文風。走村莊,進地頭,探民生,聽訴求,察民情,看變遷,并以農民群眾的視角,群眾語言,才能寫作出生動鮮活又富有思想的報道。
三、研究問題,把握政策,是尋找“三農”報道重大選題的依據
“三農”報道的政策性極強,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在吃透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礎上,策劃選題,從事報道。而黨報還承擔向農民宣傳政策的重任。因此,吃透政策,依靠政策,既是確保新聞報道準確性與嚴肅性的要求,也必然是提煉重大主題,策劃重大選題的依據。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記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一信號,意識到隨著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誰來種田的問題日益突出。為此,2013年年中,記者奔赴肥西山南,就當前農業生產進行調研,寫作《山南農民種地調查》長文。
稿件站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深刻審視農業農村發展現狀,客觀分析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現實境遇,探究研判未來農村經濟發展動力之源。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農業,山南農民的創新舉措,正是基層實踐對中央政策的積極回應,為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參照。此外,去年是改革開放35周年,從農村改革發源地之一的山南鎮看“三農”發展,針對性強,更具有典型意義。稿件也因此獲得安徽新聞獎特別獎。
去年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提出了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因此,今年作為深化改革元年,改革的話題自然是重中之重。為此,作為安徽日報改革再出發系列報道的開篇之作,《莊稼人的夢想,在春天拔節》,以近7000字的篇幅,報道我省自大包干以來的農村改革。報道緊緊把握改革這一主題,梳理30多年我省農村改革實踐,以改革內容為自然區隔,并提煉出各個時期的改革脈絡。文章從“大包干”到“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論述了“改革是最大動力,也是最大紅利。”這一主題。
四、以新思維,新角度觀察現代農業、農村和農民,是做好“三農”報道的時代要求
翻開汗牛充棟的經典“三農”新聞報道,你會發現,每個時期的報道都具有這個時期特定的氣息和主題。與時俱進,牢牢把握當前“三農”工作的重點,不斷從火熱的“三農”實踐發掘主題,才能讓新聞報道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時代意義。
要更新思維觀念。新聞是事實的真實反映,在過去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三農”報道主要內容是從農產品供給角度唱“四季歌”,將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其他產業割裂。而當前,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記者必須學會從宏觀經濟全局和社會發展規律上去觀察和認識“三農”問題,從而正確地把握宣傳基調和報道方針。
比如,《夏糧“九連增”的啟示》報道中,記者分析我省夏糧連年豐收,既歸結為“政策好”加“人努力”傳統因素,也提出,“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為糧食連年豐收提供了強有力支撐”這一新元素。在分析夏糧增產的意義時,從全局出發,強點其“對于對穩定物價、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探討如何繼續實現增產時,記者強調“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突出考驗,就是勞動力轉移加速。”為此,“就要求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和機制。”強調解決今后“誰來種地”問題,必須在種糧大戶、合作社和專業服務組織等新型主體的培養中尋求突破,積極發展各類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這是提高我省糧食綜合產能、實現長期穩產高產的關鍵。
要更新報道語言。“三農”報道有其獨特的語言結構。過去,我省強調農業報道要接地氣,因此語言上多 “農”味。這在過去,因為農民普遍文化水平低,見識不多。而當前,隨著新一代農民涌現,農民來往城市與鄉村,增加見識,就不能再想當然地一味追求語言上的“土”,不能將“農”味直接等同于“土”。
2012年底,記者參加走進大別山蹲點活動,住在大別山區一戶農民家里。農民時英勇是位養殖大戶,家里生活條件很好,有汽車,通網絡,平時炒期貨。幾天的相處中,記者發現這位農民與城里人沒什么兩樣,對生活的追求也不再是“多收幾斤糧食”。因此,在寫作《養雞哥的樂與盼》時,記者著力捕捉他生動而時尚的語言,“養雞就像炒股,要踏準節拍”、“人生很短,認準了一件事就努力去干”等,呈現一位新時期農民的形象。
要更新報道內容。以往“三農”報道多從行政工作、生產角度報道多,報道內容局限于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改善。而隨著當前四化同步,城鄉一體發展,“三農”面臨越來越復雜的問題,“三農”報道的視角和內容必須與時俱進。
以新的報道思維,密切關注農村改革深化和發展中出現的新動態、新趨向,從全局角度開拓報道主題,挖掘報道深度,就能不斷提高“三農”報道的質量和水平。□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