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忠
(天津市北辰醫院骨科,天津 300400)
老年人由于骨質疏松,喪失了合乎力學原理的骨小梁工程結構,對壓力和張力的承受能力明顯降低,以致骨質脆弱,只要有輕微的外力,就能引起骨折〔1〕。所以隨著年齡增長及骨質疏松發展,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死亡率較一般骨折患者高〔2〕。另外骨折部位常承受較大的剪式應力,影響治療效果。骨折后容易形成髖內翻,導致肢體功能障礙〔3〕。本研究探討股骨近端解剖鎖定板治療老年型股骨粗隆間骨折后患者生存質量與影響因素的關系,旨在密切協作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療,減少了臥床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鎖定板治療老年型股骨粗隆間骨折后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男19例,女31例;年齡60~95歲,平均(71.1±13.2)歲;左側17例,右側33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7例,行走摔倒傷15例,高處墜落傷13例;其他5例;骨折類型按Evans標準分型〔4〕:I型3例,Ⅱ型12例,Ⅲ型22例,Ⅳ型10例,V型3例。術前活動能力評估根據Katz and Akpom報道的評分標準:4分32例,3分10例,2分8例。其中不穩定型28例,伴有其他骨折11例;穩定型骨折22例,其中陳舊性骨折4例。20例合并有1種基礎病,23例合并2種基礎病,5例合并3種基礎病,2例合并4種以上基礎病。有配偶的占70%;小學以上文化占56%。術前血紅蛋白74~104 g/L,平均(84.6±5.72) g/L。另選擇我院同期健康體檢的60歲以上健康老年人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62~93歲,平均(72.0±13.5)歲;兩組老年人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行股骨近端解剖鎖定板手術出院后愿意接受調查的患者;無認知障礙;患者或家屬具有小學或以上文化程度,能進行口頭及書面溝通。
1.3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狀況、經濟收入、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家庭情況、骨折類型等術前一般資料情況以及出院后患者睡眠狀況、鍛煉頻度、主要活動場所、健康指導狀況、內科并發癥、功能結果、術后時間和同住者情況。
1.4評價方法
1.4.1社會支持量表〔5〕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共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三個維度。客觀支持分:2,6,7條評分之和。主觀支持分:1,3,4,5,條評分之和。對支持的利用度第8,9,10條。總分:即十個條目計分之和。
1.4.2生存質量評分〔6〕結合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36),從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個方面,共有36個問題用來調查患者的生存質量。每項滿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相應維度的生存質量越好。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和Wilcoxon檢驗。
2.1手術情況 觀察組患者骨折至手術時間1~6 d,平均(3.2±0.8) d。出院時有91%的病人仍臥床;術后能參加鍛煉的患者約1/4;活動場所以居室內為主。
2.2生存質量評分 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精力得分、社會功能、健康變化等生存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P<0.01);觀察組軀體得分、一般健康、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等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所分析的影響因素中年齡、骨折類型、內科并發癥、功能結果

表1 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與正常老年人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2.3社會支持評分 觀察組患者客觀支持、主觀支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支持利用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老年人與正常老年人社會支持評分比較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尤以50~70歲者為最多〔7〕。因老年人骨質疏松,股骨頸脆弱,輕微跌倒即可發生骨折。血運豐富、容易愈合,但治療不當常常導致骨折畸形愈合,傷肢短縮、跛行,嚴重的長期臥床,喪失活動能力〔8〕。股骨粗隆間骨折也是誘發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9〕。因此,積極開展手術治療,使病人盡早恢復肢體功能,減少并發癥,是治療的最佳選擇。目前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常用的手術內固定方法主要有髓外固定系統和髓內固定系統兩大類,均存在早期松動、容易滑脫等弊端,存在一定比率的畸形愈合、延遲愈合、股骨頭壞死以及再骨折,不能很滿意地實現治療目的〔10〕。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會有功能障礙。很多患者在出現股骨粗隆間骨折時髖部除了疼痛外還不能起立和運動只能躺著。但也有部分無移位的穩定骨折病人,受傷后并不立即出現功能障礙,仍能行走或騎自行車,數天后發展為不穩定骨折導致疼痛加重,甚至完全不能行走。傳統的療法是皮牽引或骨牽引,手術治療大部分采用有限的釘板系統內固定,但患者都不能早期起床,有相當一部分高齡髖部骨折患者因長期臥床導致嚴重并發癥甚至喪失生命〔11〕。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采用手術治療,不僅使患者早期下床,減少了臥床引起的并發癥,明顯降低了死亡率,而且減輕了患者家庭的生活護理負擔,明顯改善了超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生活質量〔12〕。本研究結果提示術后患者出院后生存質量低于正常老年人;社會支持特別是主觀支持,影響患者的整體生存質量。而功能恢復結果是影響生活質量的直接因素。所以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應在臥床期的進行訓練,包括:患側下肢肌肉的等長收縮,患側下肢的關節被動運動,正常肢體的功能活動;并嚴格規范操作患側下肢的關節被動運動,且早期患側髖關節的被動運動僅限于矢狀面的運動(屈曲/伸展),禁做旋轉及內收/外展運動。負重訓練的開始時間與強度需要主管醫生根據骨痂生長情況而決定,不宜過早負重〔13〕;股骨粗隆間骨折單純從骨折愈合的角度講12 w以后基本上就可以負重,但有移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骨折不愈合的危險,雖然粗隆間的血供豐富,另外長期臥床帶來的并發癥:壓力性潰瘍,肺部泌尿系感染,心肺功能的降低,身體功能的降低,威脅老年人的生命〔14〕。術后應進行定時的復查,即使骨折愈合,也要追蹤3~5年。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和療效的評價,不能僅僅觀察到骨折愈合,而應隨診至傷后5年〔15〕。另外,醫務人員及家屬還要從精神上給病人安慰,使病人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減少長期臥床的并發癥,促進功能恢復,提高生存質量。
4 參考文獻
1黃公怡,王福權.鵝頭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1984;6:349-53.
2于德富,王 棟,許東偉.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治療比較(附173例報告)〔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7;6:514-5.
3尹占民.應用鎖定鋼板治療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2:143-4.
4侯樹勛.現代創傷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107-8.
5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出版社,1999:127-31,194-7.
6郝元濤,方積乾.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10(2):67-9.
7張 磊,李良壽,范鳳美,等.老年人社會支持情況與生命質量關系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1):82-4.
8呂厚山.人工關節的新進展〔J〕.首都醫藥,2001;8(4):36-8.
9張 軍,尤黎明,周 英.對社區老年人抑郁預測因子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6):456-8.
10陳 梅.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院后家庭訪視與康復指導〔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9):683-5.
11Fankhauser F,Boldin C,Schippinger G,etal.A new locking plate for 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0:176-81.
12賀蘭霞.骨科手術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青島醫藥衛生,2004;36(2):128-30.
13張義敏.創傷骨科患者家庭護理需求調查與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5):3-4.
14齊新民,王 進,徐利軍,等.股骨近端解剖鋼板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06;4:376-7.
15劉長美,鄭 靜,楊小麗.外傷性截癱患者生存質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7;2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