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人體動脈硬化的一個高發部位, 經大量研究發現,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屬于腦梗死的一種高危因素, 在高危人群中對頸動脈粥樣硬化進行早期篩查, 可以有效預防急性腦梗死發生,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所以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相關性在臨床上得到極大關注[1]。本文選取24例首發腦梗死患者, 經彩色多譜勒超聲檢查, 分析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4例首發腦梗死患者設定為研究組, 其中男15例, 女9例,年齡45~85歲, 平均年齡(63.5±3.8)歲。并選擇24例同時期非腦血管病患者設定為對照組, 其中男16例, 女8例, 年齡46~82歲, 平均年齡(63.5±4.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 且在發病48~72 h以內通過CT、MRI診斷;均存在頸內動脈缺血癥狀引發局部神經功能缺失;排除因為心源性血栓栓子上行引發腦血栓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日本阿洛卡彩色多譜勒超聲診斷儀檢查, 頻率5~10 MHz。患者取平臥位, 頭后仰, 充分顯現頸前部, 實施超聲檢查時需患者將頭偏往另一側, 對兩側頸總動脈起始段、主干部、分叉部、頸內(外)動脈的顱外段均進行檢測, 觀察記錄患者血管形態、內膜及粥樣硬化斑塊,且于頸總動脈分叉位置近端1.5 cm位置檢測頸動脈IMT。
1.3 診斷標準 頸總動脈分叉位置IMT≥1.2 mm、頸總動脈IMT≥1.0 mm為內膜增厚;頸總動脈分叉位置IMT≥1.4 mm、頸總動脈IMT≥1.2 mm為斑塊形成;頸動脈內膜光滑完整屬于正常[2]。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7.0軟件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左、右頸總動脈IM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研究組患者中有19例(79.2%)頸總動脈內膜增厚或斑塊形成, 對照組則為6例(25.0%), 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11, P<0.05)。
表1 兩組患者頸總動脈IMT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頸總動脈IMT對比(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IMT(mm)左右研究組 24 1.15±0.18a 1.16±0.16a對照組 24 0.87±0.14 0.89±0.12 t 7.351 8.716 P P<0.05 P<0.05
經研究報道發現,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20%~30%因為頸動脈顱外段出現狹窄癥狀而引發。也有資料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癥狀在發生發展過程中,首先侵犯動脈內膜,在動脈內膜形成斑塊且突入到管腔時, 因為斑塊自身或管壁應力作用使得斑塊可能出現破裂, 顯現而出的管壁脂質及膠原纖維使得血小板被激活從而引發凝血反應, 由此形成血栓引發腦梗死事件。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發生機制主要是患者頸動脈分叉位置及成角部位血管內膜表面存在一定不規則性, 由此產生血液干擾層流及漩渦流, 導致患者頸內血管內膜遭受損害, 血液中大量聚集乳糜微粒及低密度脂蛋白, 導致頸動脈成角位置血管角度出現明顯變化, 使血液呈不規則的正向、橫向和逆向流動, 由此漩渦流對動脈內膜所造成的損害更為嚴重,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展更為快速[3]。長期頸動脈分叉位置湍流速度及壓力上升, 導致患者受到損害的血管內膜附壁血栓形成或血管內膜斑塊加厚更為顯著。當斑塊出現破裂或血栓栓子脫落后, 隨血流循環而進至顱內血管, 由此引發腦梗死癥狀。經本文研究可知, 研究組患者左、右頸總動脈IMT明顯增加, 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達到79.2%, 相比較對照組的2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11, P<0.05)。由此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腦梗死發生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是一種較常見的危險因素。也有資料顯示梗死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主要為不穩定型斑塊。由此可見, 早期篩查、針對性干預頸動脈硬化, 尤其是對頸動脈斑塊的形成、進展, 采取干預措施, 在腦梗死的二級預防中不可或缺, 必將發揮重要作用。由于彩色超聲技術在不斷發展進步[4], 尤其是頸動脈微栓子檢測技術的出現,而且頸動脈位置表淺, 檢查操作簡便易行, 應用常規頸動脈超聲對腦梗死高危群體予以有效篩查尤為重要, 能夠及時、準確、無創地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動脈狹窄程度等,有助于發現無臨床癥狀的頸動脈硬化患者且采取合理預防及相應治療方法, 能夠緩解、延遲頸動脈粥樣硬化發展, 以防止和減少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1]劉勇, 費娜, 俞佳, 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血尿酸和 C-反應蛋白與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31(10):1899-1900.
[2]陳瑞英, 高素玲, 鄭清存.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血壓的相關性研究.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31(12):2220-2221.
[3]張娟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關系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1, 19(5):788-789.
[4]李萍, 安中平.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管性癡呆的相關性分析.山東醫藥, 2013, 53(4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