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鄭如添 古慧英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全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是由人體感染HIV病毒引起。該病毒以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淋巴細胞作為首要攻擊目標, 大量破壞淋巴組織, 產生高致命性內衰竭, 致死率高,預后差。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的出現使艾滋病病毒的防治工作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HAART能夠有效的抑制艾滋病患者體內病毒的復制, 使AIDS患者重建機體免疫功能[1], 有效地降低了AIDS患者的死亡率, 延長了患者的生命,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但HAART治療不能將患者體內所有的HIV病毒清除干凈, 長期服用會造成抗藥性及代謝異常、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2]。本院自2008年開展艾滋病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以來,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08~2012年間在本院自愿接受抗病毒治療的126例艾滋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現衛計委)頒布的HIV/AIDS診斷標準[3]為診斷依據。其中男85例, 女41例, 年齡19~72歲, 平均年齡(39.6±12.2)歲;所有患者HIV抗體確證試驗陽性和CD4+T淋巴細胞<350個/μl。所有患者均為第1次抗病毒治療。
1.2 研究方法
1.2.1 依從性教育 在治療前根據《國家免費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手冊》對患者進行依從性教育, 讓患者充分了解依從性對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性, 針對每個患者制定監督治療計劃, 對患者堅持服藥提供監督。
1.2.2 抗病毒治療方案 齊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韋拉平(NVP) 43例;ATZ+3TC+克力芝(Lpv/r, 通用名: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37例;替諾福韋(TDF)+3TC+依非韋倫(EFV)32例。在治療過程中, 如出現不能耐受的副反應則調整用藥。
1.2.3 調查隨訪 按照國家免費抗病毒治療的隨訪方案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 隨訪時間為治療開始后0、6、12、18個月。隨訪內容包括:①治療期間的服藥情況, 有無漏服或錯服;②患者臨床表現的改善情況;③藥物的副反應情況;④患者常規化驗, 包括血常規、血糖、血脂、肝功能、血乳酸、病毒載量及T淋巴細胞計數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依從性教育結果 126例采用高效聯合抗病毒治療的患者中死亡7例, 自行停藥8例, 轉診3例, 有108例在本院完成了隨訪, 隨訪率達85.7%。
2.2 患者的臨床癥狀 所有完成隨訪的108例艾滋病患者的AIDS癥狀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患者體重增加, 機會性感染減少, 勞動力改善, 沒有發生嚴重的不良事件, 無死亡病例出現。
2.4 病毒載量 經過18個月聯合高效抗病毒治療后, 對108例完成隨訪的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HIV/RNA)進行檢測,結果分析顯示, 所有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持續下降, 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0、6、12、18個月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進行統計, 結果如表2。
2.5 藥物不良反應 108例完成隨訪的艾滋病患者中有87例有藥物副反應發生(80.56%)。其中, 出現癢疹的患者有21例(19.44%), 出現胃腸道反應19例(17.59%), 出現高脂血癥11例(10.19%), 血液毒性反應36例(33.33%)。所有患者治療采用的抗病毒藥物總共6種, 分別為齊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韋拉平(NVP)、克力芝(Lpv/r)、替諾福韋(TDF)、依非韋倫(EFV)。不良反應在不同抗病毒藥物組分布, 結果見表3。
表1 108例患者治療后體內T淋巴細胞比較( ±s, 個/μl)

表1 108例患者治療后體內T淋巴細胞比較( ±s, 個/μl)
注:與治療0個月比較, aP<0.01
治療時間(月) CD4+ T淋巴細胞 t P 0 156.4±16.4 6個月 235.3±18.5a 33.17 <0.01 12個月 306.4±20.2a 59.91 <0.01 18個月 337.1±25.1a 62.63 <0.01
表2 108例患者0、6、12、18個月體內病毒載量比較( ±s)

表2 108例患者0、6、12、18個月體內病毒載量比較( ±s)
注:與0個月比較, aP<0.01
治療時間(個月) 病毒載量(cp/ml) t P 0 4.79±2.17 6個月 2.31±0.54a 11.53 <0.01 12個月 1.17±0.38a 17.08 <0.01 18個月 1.01±0.42a 17.77 <0.01

表3 108例患者在抗病毒藥物組合中不良反應的分布(n)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報告顯示, 艾滋病流行至今, 全球大約有6000多萬人感染了HIV病毒, 2500萬人死于艾滋病相關疾?。?]。人體在感染了HIV病毒以后, HIV病毒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 使免疫系統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 繼而出現腫瘤、機會性感染等, 直至死亡。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是目前治療艾滋病最為有效的方法, 該方法的問世使艾滋病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不能根治但可長期控制, HAART能夠降低HIV感染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HAART雖不能把體內的HIV病毒全部清除, 但是可以將患者血清中的病毒載量降低到可檢測值以下, 使患者遭HIV破壞的免疫系統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復。中國自2003年出臺了“四免一關懷”政策,符合條件的艾滋病患者能夠免費接受HAART治療, 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但抗病毒藥物的持續廣泛的使用及治療的不規范會導致HIV產生耐藥性, 耐藥株的出現又是艾滋病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5]。針對不同抗病毒用藥組合引起的不良反應, 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顯示, AZT在機體內有很強的骨髓抑制反應, 通過抑制人體β-球蛋白基因的表達, 繼而能夠抑制紅細胞增長, 表現出血液毒性[6];拉米夫定(3TC)為核苷酸類似物, 通過競爭抑制機制抑制病毒DNA鏈的延長, 耐受性好, 偶爾出現頭痛惡心等不良反應,但一般癥狀輕可自行緩解;奈韋拉平(NVP)長時間持續用藥不良反應主要為皮疹和肝功能異常、頭痛發熱及消化道不良反應;依非韋倫(EFV)具有高敏反應、精神抑郁、皮疹及神經毒性等不良反應的出現。
本研究中通過18個月的高效聯合抗病毒治療后, 108例艾滋病患者病情得到了緩解, 體內的T淋巴細胞的數目逐漸增多, 表明受HIV攻擊的免疫系統的重建工作有了很好地效果, 病毒載量也較治療前有了顯著性的降低,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副反應患者中主要出現了癢疹21例(19.44%), 消化道不良反應患者19例(17.59%), 高血脂癥患者11例(10.19%), 血液毒性36例(33.33%), 但無一例死亡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 對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者進行HAART治療能夠有效的抑制HIV病毒的復制, 使T淋巴細胞數目升高, 病毒載量下降, 患者受損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復, 對延長患者的生命時間, 提高生存質量, 緩解社會壓力有重要的意義。但對于所用抗病毒藥物的臨床副反應的研究應進一步深入。
[1]Ho DD.Time to hit HIV, early and hard.N Engl J Med, 1995(333):450-451.
[2]寇惠娟, 葉敏, 王煒, 等.導入期末奈韋拉平血漿藥物濃度與穩態血藥濃度比較.病毒病雜志, 2011, 1(4): 264-268.
[3]張福杰.國家艾滋病免費抗病毒治療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1-20.
[4]尚前宏.全球艾滋病現狀綜述.國際資料信息, 2003(08):34-41.
[5]Palmer S, Shafer RW, Merigan TC.Highly drug-resistant HIV-clinical isolates are coss resistant to many antiretroviral compounds in current clinical development.AIDS, 1999(13):661-667.
[6]Baroncelli S, Pinnetti C.Hematological effects of zidovudine prophylaxis in newborn infants with and without prenatal exposure to zidovudine.J Med Virol, 2011, 83(3):5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