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笛 王紅梅
【摘 要】做好節日報道不僅能為節日增添色彩,豐富讀者節假生活,而且對提升報紙聲譽與關注度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中國青年報》2009年到2013年的節日報道為例,嘗試對其節日報道進行分析,探求其報道特色,并找出其現存缺陷,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方案,以期為同類報道提供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中國青年報》 節日報道 缺陷 特色
節日報道是類型化新聞報道中重要的新聞品種之一,節日新聞的報道方式、報道內容、切入角度和信息選取等各個環節對于提升節日報道質量至為關鍵,而這些均屬于節日報道特色研究范疇,因此探討節日報道特色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和典型意義。本文通過對《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的文本分析,總結其特色及問題,通過材料的收集和論文的寫作,希望本文能夠對節日報道發展完善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
一、《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特色分析
1、精心策劃,節日新聞集群出擊
《中國青年報》在節日報道中精心策劃,節日新聞集群出擊,在傳播節日文化方面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以《中國青年報》國慶報道為例,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3周年,《中國青年報》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精心策劃,新聞集群強勢出擊。國慶期間累計刊出15 篇節日報道稿件。這些稿件中有關于國慶節活動的消息報道,也有國慶假期引發的評論,還有關于國慶的深度報道以及相關圖片。在9月28日《中國青年報》就有了國慶的氣象,報紙拍攝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以“祝福祖國”為主題的巨型花壇,宣告節日的喜慶氛圍。而2012年國慶節與中秋節相連,《中國青年報》抓住這一契機,將國慶新聞與中秋新聞相結合,側重關注百姓長假旅游。節日新聞大多是關于節假日旅游的報道,如《最長黃金周故宮如何分流游客》、《大同旅游推介會在京舉行 部分景區長假有優惠》等,為民眾節日生活提供實用信息,方便群眾出行。國慶當天《中國青年報》不僅刊出政府的慶典,還報道了一些特殊的紀念慶祝活動。例如《中國青年報》選取了10位10月份出生的小朋友參加集體生日會的情景,慶祝方式新穎獨特,令人眼前一亮,為國慶節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祝福。
《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往往能夠精心選材,有效規劃,形成規模式報道,烘托節日喜慶氛圍,深化節日主題,為節日增添靚麗色彩。
2、圖文并茂,營造節日氛圍
新聞圖片具有現場性、即時性、瞬間性、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能夠透過視覺感知直接與讀者對話。《中國青年報》善于圖文并茂配合推出節日報道,文字呈現深度,圖片形成沖擊,在強化報道效果之余,讓受眾感受到親切美好的節日氛圍。
春節是一個萬家團圓的好日子,人們帶著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希望下一年能紅紅火火。《中國青年報》2013年春節報道巧妙運用裝飾性很強的流行色調,剪紙年畫春聯與稿件套印,圖文并茂,營造了節日喜慶氛圍。報道運用大圖片、大標題,欄目連貫、版面勾聯。此次春節報道共使用五幅新聞圖片,有一張長鏡頭拍攝北京地壇春節文化廟會的現場圖片。這張鮮活的新聞圖片,配上簡短的文字,無需多言,人們迎新年的歡樂心情溢于言表。另外四張圖片有春節期間哈爾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直屬大隊女子中隊輔警關明明與王寧、王琳琳列隊上崗的情景,有廣州花市一對父子嬉戲的場景等。另外2012年,2010年《中國青年報》也大幅運用圖片,把人們過年的美好愿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中國青年報》善于通過對材料的取舍和選擇,對文字和照片有機而巧妙的組合,使有限的版面能夠容納和傳達出盡量豐富的信息,形式生動新鮮,別具一格,正因為如此,《中國青年報》才能在眾多的報紙中脫穎而出。
3、與熱點事件結合報道,彰顯節日意義
《中國青年報》善于尋找節日與熱點的契合點,既抓住節日主題又能出新出彩,彰顯節日意義。3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婦女節,它是婦女們獨立、解放、革命、建設、犧牲精神得到認可的日子。婦女節報道送祝福是年年如一的話題。而在2011年婦女節當天,《中國青年報》報道了一系列普通婦女的事跡,例如《“科技媽媽”奮戰創新前沿》、《戎冠秀》等等。她們雖然平凡,但充滿了犧牲無畏的奉獻情懷,彰顯著婦女特有的奮斗精神,讓受眾理解了婦女節的重要意義,讓我們更加尊重婦女。
此外,《中國青年報》把正在召開的人大會議這一熱點與婦女節相結合,報道大會主席團向各位女代表、女委員、女工作人員致以節日的祝賀,同時介紹了兩會中關于婦女權益保障的提案,讓我們清醒認識到婦女節并非只是簡單的紀念性節日,它更是一種觀念性節日,標志著婦女“能頂半邊天”時代的真正到來。
4、內容豐富,滿足群眾節日需求
《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全面多樣,既有關注過節人群,體現人文關懷的,又有涉及節日安排,服務百姓節日生活的,還有凸顯節日文化,呈現節日意義的,另有節日小貼士,介紹節日知識。2013年春節《中國青年報》則刊登了題為《餃子“古突”一起吃——藏漢民族共同除舊迎新》的報道,講述古城拉薩在春節除夕和藏歷新年“古突”之夜,既吃餃子,又吃“古突”,節日報道中普及了何為“古”、何為“突”的節日小知識,增長了讀者的見識。而《“云端”春運》報道為過年回家的人送上溫馨的天氣預報,切實服務于百姓節日生活。
《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內容的多樣性,令讀者豐富了節日知識,開闊了生活眼界,滿足了群眾節日需求,為讀者送來節日期間的貼心問候。
二、《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的缺陷剖析
1、部分民俗性節日展現力度不足
民俗節日既包括大家熟知的春節、清明、端午等節日,也包括我們較少提及的臘八、冬至等節日。筆者翻閱了2009到2013年的《中國青年報》發現,《中國青年報》對國家的法定假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民俗節日的報道年年都有,但對部分民俗節日如冬至、臘八、重陽等報道力度不足。2009年到2013年的節日報道中關于重陽節的只有2010年的2篇,五年間沒有一則關于冬至的相關報道。《中國青年報》只把報道重點放在國家規定的節假日上,而忽視了部分重要的民俗節日,使得傳統節日文化深層內涵挖掘不足。這種對部分民俗節日的冷淡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出當前媒介對傳統節日的“不作為”或“少作為”的現實狀況,長此以往,不僅報紙的報道思路受限,而且也會使部分重要的民俗節日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2、針對特定人群的節慶報道相對不足
針對專門人群的節慶報道能夠體現一種關注、一種平等,因而意義重大。《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往往忽視了一些特定人群節日。如每年的10月26日是環衛工人節。環衛工人們為保持干凈美麗的環境,每天默默無聞的工作,他們的奉獻值得我們銘記,然而筆者翻閱了2009年到2013年的中青報,竟沒有找到一則關于環衛節的報道。由此可見,對于一些特定人群節日、紀念日,《中國青年報》往往不夠重視,這一點值得反思。
3、對某些紀念性節日關注較少
每個紀念性節日都有其來由,有其價值。如世界環境日為人們敲響警鐘,表達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電信日是為了強調電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世界氣象日是為了加強國際間的氣象研究與合作,更好地把氣象觀測結果應用于人類的各項實踐活動。此外,還有世界地球日、世界睡眠日、世界愛耳日等等。這些節日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如能合理配合報道,在民眾中闡發節日意義,就能號召社會關注這些紀念日所涉及的環境、人口、氣象等問題,但《中國青年報》在此方面關注較少,近年來關于這些紀念性節日的報道幾乎為零。
三、完善《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的可行方案
1、加強對民俗節日的重視,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媒體應體現出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性,為提高傳統節日在整個中華民族和華人華僑中的影響力,保護并傳承寓意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因此,《中國青年報》應加大民俗節日的報道力度,做到民俗節日全關注,同時在報道中,一方面傳播相關傳統節日知識,一方面展示民俗節日趣味性,從而達到傳承中國古老文化的最終效果。
2、突出本土特色,透視節日意義
區域、文化差異導致人們在節日的認識上存在一定分歧。節日報道應該結合地方特色,適應目標受眾群體的文化口味要求,在突出本土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報道,新聞中傳遞的節日意義才能更為受眾所認可、接受。如在建黨節,《南方周末》推出“南方的紀念”八版節日報道策劃。報道從廣東地域、歷史傳統及社會現實等方面出發,典型與“剪影”相配合,圖文并茂,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憶黨史、說黨績、歌成就、勵奮進,全方位地進行深入報道,在新的高度上實現了輿論導向的政治性與宣傳報道之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使歷史和現實在受眾的腦海里清晰起來,在結合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實現了對節日意義的展示。
3、加大對特定人群節日及紀念性節日的關注力度
關注特定人群節日,代表著對群體生命的獨特理解和尊重,《中國青年報》若能在特定人群節日報道方面加以重視,就能進一步彰顯報紙人文情懷,吸引更多受眾關注。
此外,紀念性節日背后往往蘊藏著深厚的背景意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能關注紀念性節日,普及節日意義,就能喚起民眾對這些紀念性節日所代表的社會問題的廣泛注意,推動社會問題向良性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①廖冬梅:《節日浮沉問節日的定義結構和功能》[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501
②侯露露、季曉莉,《中外古今節假日報紙一瞥》[J].《新聞與寫作》,2005(11):35
③楊為民、張璽乾,《熱點輿論放大器——如何進行熱點引導》[J].《宜賓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3)
④冉昆玉、董金權,《傳統節日文化生存發展策略——寫在傳統節日法定化之后》[J].《青海民族研究》,2009(2):21
⑤蔣蘊,《媒體報道如何過節度日》[J].《新聞實踐》,2009(1)
⑥蔡小偉,《報紙要講一講必讀性》[J].《總編輯手記》,2009
⑦高春艷,《崛起與拓展:論文化新聞的發展態勢》[J].《新聞界》,2009(6):78、85、86
(作者:王夢笛,重慶大學2013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王紅梅,河北大學2013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