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小軍
【摘 要】近兩年來,網民利用微博積極反映社會熱點,使微博輿論形成強大的影響力,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本文分析了微博及其傳播模式,微博輿論的形成特點,并就微博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對策。
【關鍵詞】微博 輿論 發展
一、微博及其傳播模式
目前,學者們對新媒體的界定眾說紛紜,暫無一個確切的界定。我國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的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新媒體不僅具有及時性與交互性,巨大的包容性以及信息的共享性,同時還實現了多媒體的結合與超文本的呈現、個性化與社群化的交融。基于數字化平臺的新媒體,其在信息傳播中表現出高度互動、信息及時傳播和分享、信息平臺開放和傳播多媒體化等新特點。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媒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作為新興媒體的微博,便在此大環境下應運而生。
微博就是我們常說的“微型博客”,它以140字的內容對用戶發表信息進行限制和規范,能同時實現信息的編輯、分享和傳播。而用戶在自己的微博里,可以建自己的交流社區、關注自己的粉絲、上傳自己的照片、設計自己的名片、加自己喜歡的好友、實現微博支付等。微博以用戶為傳播主體,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及其傳播習慣,其信息的傳播主體在傳者和受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信息的接受者擺脫了傳統的被動接受信息的局面,它能掌握信息的發布、上傳、分享、轉載和實現點評的權利。微博以十分精簡的內容,將想發布和傳播的信息直觀地表現出來,形成典型的個人化傳播,這種特征又促成了傳受之間的機會公平和互動對等,信息的上傳者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
在信息的交互過程中,微博的轉載和點評論功能產生強大的網民意見互動,這樣的互動讓足不出戶的網民借用微博虛擬輿論場便能實現一個完整的雙向傳播過程,使傳統語境下分散、孤立、匿名的受眾在網絡中實現交流。
二、微博輿論的形成特點
微博內容微小而精簡,但是它以“微內容”的方式往往實現了“微言大義”。例如“表哥事件”,“活熊取膽”這些事件的信息在微博上寥寥幾十字一傳出,就成為外界了解真相的信源。微博傳播,“微”而不“小”,當眾多的微博用戶聯在一起對某一信源進行傳播,就會形成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群體傳播系統,所呈現的信息就更加全面和有影響力。例如2012年1月28日,有微博稱:“朋友一家3口前天在三亞吃海鮮,3個普通的菜被宰近4000元”。該信息發出,網民紛紛響應,引發三亞工商、物價、公安、質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先后介入調查。民眾和法律部門聯系起來共同支招,謹防民眾再次受騙。網民在微博這個平臺上,建立起了強有力的輿論監督網,對很多不法行為,從舉報到形成輿論監督,對問題的解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信源自己選擇,受眾充當媒介
微博的傳播速度很快,信息在網絡中的擴散亦呈現出核裂變般一對多,多對多的傳播態勢。因此,受眾對信息的自主選擇十分必要,受眾接收哪一類信息、轉播哪一類信息以及選擇性地關注哪些博主,哪一類信息得以傳播,主動權完全由受眾自己把握和支配,這就形成了用戶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議程設置,網民同時作為信息的發布者和接受者,作為傳播者時,網民承擔起媒介的功能,而作為信息的接受者,網民在此過程中又扮演受眾的角色。
微博中用戶與粉絲形成的互動模式,其前提是微博的信息傳播和反饋技術為“用戶—粉絲”互動提供了條件,網民由分散到聚合的轉變,正是微博做到了以信息的發布者所提供的內容為支撐,并依托其用戶與粉絲群的交互關系而得以最終實現。“方韓大戰”與“舒淇關微博”等事件,形成了大量的網民轉載、評論,熱議。“人民日報微博上線”這一微博消息剛發布,不到一天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就發布微博19條,粉絲量42180人,轉發60354條,評論8591條,引發了很多網民的參與。
2、多元化議程設置,助推輿論發展
在很多公共事件中,議程設置不再由以往的傳統媒體來承擔,微博的博主利用微博平臺,刷新自己的新信息,讓別的用戶和其粉絲知道某一公共事件的發展現狀;同時,博主還不斷的刷新主頁,瀏覽自己社區里所關注的關于其他博主的更新。在自己發布的新信息和別的博主發布的微博信息內容下,展開分享觀點、評論事態的發展等,在一些激烈的“唇槍舌戰”中,微博信息隨博主的影響而進一步擴大,引來新一輪的信息分享和轉播,這樣,就把公共事件的顯著性凸顯出來,從而通過微博設置議程,這些“議事日程”會引起社會公眾和傳統媒體的廣泛關注。譬如,2012年7月10日,一條微博尋找眼角膜受捐者的信息在微博上迅速擴散,不到半天10萬名愛心網友轉發,覆蓋上億微博網友。劉強東、莫文蔚等名人明星以及各行各業的微博名人都參與其中。這件事也引起了央視的注意,央視對此進行了連續報道,網民的積極參與也推動了輿論的形成和發展。
三、對微博未來發展的思考
1、加強議程設置
微博應該加強議程設置,協調好各種信息的內容比重,使公眾不僅能獲知信息,也能夠有效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特別是在一些微博意見領袖的參與下,更好地實現設置議程,將微博打造成有效的公共信息平臺。
2、建設公益平臺
社會的公益活動,在微博中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比如黃健翔微博中的打假風波,劉強東、莫文蔚參與的微博尋人活動,強化了微博的知名度、可信度。以大規模的公益事件來鞏固微博,履行微博自身的社會職責,才能適應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規律。因此,建設微博社會公益平臺,也是微博未來發展的趨勢。
3、做好品牌傳播
微博在未來的發展可以更加明確的塑造自身的功能,在信息分享的同時,更要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反貪腐、社會公益等等。這兩年通過微博直接和間接的對大量的貪腐行為進行監督,促進了政府對貪腐行為的監督管理。例如“活熊取膽”事件引發動物保護組織和廣大網友的質疑,對此類事件做出強烈的譴責,并呼吁企業建立社會責任感。所以,實現微博的健康發展,必須做好品牌傳播。
4、培養各層次的微博意見領袖
名人、民間的草根明星和民眾中的意見領袖,他們對某一事件的意見,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當這些人用微博形式進行信息發布、轉載和點評,會有較大的影響力。如奧巴馬在twitter上開通微博,利用微博為總統競選拉票和與網民交流;在中國,微博也需要有大量的具有社會關注度的人物角色入駐,才使得微博本身的主流性、影響力、權威性得以強化。因此,在各個層次培養微博意見領袖,將會有力推動微博本身的發展。
結語
微博作為新媒體,其飛速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但不可避免也存在一些弊端,這有待于網絡媒體自身的凈化和有待于微博使用者素養的整體提高,因此,微博功能能否得到更好的發揮,提升微博網民的媒介素養是關鍵的一環。抓好這一環,就能更好地用好微博這把雙刃劍,使其能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①徐賁,《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全球正義和公民認同》[M].新星出版社,2009
②孫盧震、徐海麗,《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功能的強化與其主體的泛化》[J].《新聞世界》,2011(3)
③朱燕,《對微博語境下公共領域建構的思考》[J].《新聞世界》,2010(11)
④竇倩,《微博對溝通模式的新拓展》[J].《文學界(理論版)》,2010(9)
⑤蔣永峰,《微博——碎片化時代的意義表達》[J].《新聞世界》,2010(1)
⑥周濱:《“微博問政”與輿情應對》[M].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