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艷 劉珍 王秋菊
【摘 要】本文通過對“3·1昆明暴恐事件”的分析,對其引發的網民“群體極化”、部分媒體“失語”、政府在微博上公信力降低等輿情風險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以期對此類事件的預防和處理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減少輿情風險。
【關鍵詞】昆明暴恐事件 微博輿情風險 防范措施
一、“3·1昆明暴恐事件”引發的微博輿情風險
“風險”一詞早已有之,在現代,“風險”是指可能造成的損失或傷害,只有“在自然和傳統失去它們的無限效力并依賴于人的決定的地方,”①才能稱作是“風險”。它可以用概率來表述。而“社會風險”則是不可計算的,具有不確定性,不能用概率表述?!吧鐣L險”是指由于某些行為或因素所引發的社會失序或混亂的可能性。
微博對社會具有放大效應,社會風險會通過微博的放大、網民的互動形成微博輿情風險。由于社會中隱藏的風險,如貧富差距、階層分布不均、社會信任危機等,都會在微博上有所反應,最后引發微博輿情風險。如“3.1昆明暴恐事件。”
3月1日晚9點18分,一伙暴徒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車站廣場、售票廳等處隨意砍殺無辜群眾,3月3日下午成功告破,共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傷。該團伙以阿不都熱依木·庫爾班為首,共8人(6男2女),現已全部落網。該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熱議,最終引發了微博輿情風險。
1、出現群體極化傾向,微博上“?!毖运钠?/p>
凱斯·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中提出:“團隊成員一開始即有某種偏向,在商議之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雹谶@就是所謂的“群體極化”?!?·1昆明暴恐事件”發生后,微博上表達“社會危險”的聲音四起,一度在微博上占據優勢,出現了“群體極化”傾向。
網民在昆明事件發生前后,最近一周的社會危險感知系數呈上升狀態。在昆明事件發生后,有一個小幅直線上升。網民在微博上表達“感到社會危險”的聲音比以往整體同比上升32%,整體環比上升44%,一時間網絡上“?!毖运钠?。
此事件在網絡上引發“群體極化”風險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該事件反映出中國社會利益分配不均、政策實施不力等問題,再加上該事件是由恐怖分子制造的有組織、有陰謀的故意傷人事件,是“被制造出來的風險”,所以會造成人們的恐懼、不滿等。這些情緒需要一條宣泄渠道,微博以其虛擬性和自由性成為“各種不滿和失望情緒的宣泄平臺”。③其次,微博的強互動性為微博“群體極化”的出現提供了便利。在事件發生后,微博及時將“3.1昆明事件”推上熱門話題榜,網民通過評論、轉發等對此進行互動。網民的“社會危險感知”通過這樣的高互動性不斷強化,最終對此事件形成了“群體極化”。
2、部分媒體微博擴大矛盾,傳播謠言
貝克在《風險社會》中肯定了大眾傳播在風險社會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媒介在向大眾傳遞有關風險的知識時可以對其進行任意的夸大、減弱、改變以及消退。”④所以,大眾傳播在風險傳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尤其是在“微博時代”,媒體微博的影響力更大。
但在“3·1昆明暴恐事件”中,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傳播風險”的角色。
第一,部分媒體微博在進行事件播報的過程中,對恐怖分子進行了地域劃定。許多報道中,強調“新疆”字眼,這本身就會加大新疆人與其他中國人的矛盾。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載體,承擔著引導輿論的責任,但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自身主觀性的烙印,因此媒體呈現在受眾面前的是部分現實,即“擬態環境”。但受眾的行為最終是在現實環境中發生作用。尤其在“微博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在制作新聞標題時硬生生地打上“新疆”標簽,使得全國人對新疆人不滿,加重中國內部矛盾,最終會引發全國人對新疆人更大的看法或更大的成見,從而制造出更多的風險。
第二,部分媒體在事件發生后,通過微博傳播了許多謠言,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如事件剛發生后,出現的“大樹營發生暴力事件”、“在逃歹徒曲靖落網”、“歹徒逃到紅河,有人被射殺”等。人們對信息的攝取主要依賴媒體,而傳播信息的主體卻在微博上傳播謠言,這樣一來就會打破受眾與媒體間基于信任的生態平衡?!捌渥罱K結果不是有助于化解風險,而是擴大和再生產風險?!雹?/p>
3、微博上謠言、危言等加大政府壓力,損害政府公信力
芭芭拉·亞當和約斯特·房龍認為,“風險的本質并不在于它正在發生,而在于它可能發生。”⑥當下中國正處于變動期,貧富分化加劇,地區利益分布不平衡,再加上媒體制造的矛盾,使得人們的風險感知出現差異。
在事件發生后,微博上出現了“在逃歹徒曲靖落網”等謠言,網民也在微博上發表社會危險的感受,使微博上一度充滿“負能量”,這為政府對此輿情的管理帶來了挑戰。
通過對網民對“3·1昆明暴恐事件”的原因進行整體分析,發現民族因素始終為最重要的原因,政策和宗教等也對此事件的發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網民對國家的維穩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產生質疑,認為國家改革成果沒有惠及少數民族地區,造成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不公出現,使政府的公信力有所下降。
二、微博輿情風險防范措施
1、建立輿情反恐預警機制,提高反恐意識
“3·1昆明暴恐事件”的發生并不是無跡可尋,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建立輿情反恐預警機制。首先,需要建立一支專業監測隊伍,通過關鍵字、重點區域、重點人物等對微博進行實時監測。其次,要建立專業的輿情分析隊伍,如高端計算機人才、具有高度政治敏感度的人才、反恐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等,通過專業的輿情分析師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做好預警。
社會現實是引發網絡輿情風險的土壤,因此,還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反恐應急方案,加強反恐演習,各個單位、路段都要加強警戒,不能“事前不預警,事后補窟窿”。還要通過微博等方式宣傳反恐方法,普及反恐知識,同時要不斷地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此類恐怖事件,正確對待,提高反恐意識。
2、媒體要提高新聞敏感度,提高危機意識
人們對風險的認知主要是通過媒體的傳播,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既能降低風險的影響,又能傳播風險。“如果媒介可以在風險形成具體的社會災難之前對風險進行正確的呈現與解釋,有效地向受眾傳遞風險信息,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消減風險?!雹叨绻浇樵趥鞑ミ^程中,只是顧及到自身的利益,對受眾不負責任,就會使苦心經營的聲譽在瞬間遭到巨大損失。
尤其是網絡媒體,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憑借其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互動能力強的特點,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網絡媒體首先要提高新聞敏感度,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快速反應,及時傳播,提供盡可能全面的信息,滿足受眾的需求,時刻警惕危機,不要再出現重大事件中部分媒體“失語”的情況。其次,要不造謠、不傳謠,在謠言出現后,要用多種手段及時辟謠。最后,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社會責任意識。不能把部分恐怖分子的行為扭曲為“新疆”整個群體的行為,要擔負媒體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
3、建立政務微博等,及時公開信息,提高信息處理能力
通過統計數據分析,發現該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分配不平衡。這就要求政府要改進政策,并要及時地在網絡上公布相關的政府信息,以建立網民對政府的信任,重建公信力和權威性。
同時,還應建立和管理政務微博。微博憑借其巨大的用戶基數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占據了網絡輿論的中心位置。而在此事件發生后的3月2日,新浪微博TOP10中,只有一個是政務微博,即@喀什發布??梢?,政務微博在此事件中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政府應重視微博,對微博等社交網站進行緊密追蹤,并提高寫微博和引起網民關注的能力。在謠言、危言發生時,要及時處理,將網絡輿情風險的危害降到最低。
3月1日晚昆明暴恐事件發生后,其微博熱議度從1日的43直線上升為2日的23714,其輿情的集聚速度可見一斑。但伴隨著高關注度的是微博輿情風險的產生?,F代的風險并不是孤立的,每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媒體作為“擬態環境”的建造者,網絡輿情中的活躍分子,需要擔負自身的責任。因此,只有通過個人、媒體、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微博輿情風險。□
參考文獻
①張恩明,《風險社會理論相關研究文獻概述》[J].《探求》,2008(1):25
②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③相喜偉、王秋菊,《網絡輿論傳播中群體極化的成因與對策》[J].《新聞界》,2009(10)
④⑦鄒琰、齊特,《“走轉改”中國社會轉型期社會風險的傳播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2(9):47
⑤杜建華,《風險傳播悖論與平衡報道追求——基于媒介生態視角的考察》[J].《傳媒觀察》,2012(1):69
⑥芭芭拉·亞當、約斯特·房龍 著,趙延東 等譯:《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M].北京出版社,2005
(作者:王文艷、劉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王秋菊,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