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媛 石珍楠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憑借其傳播迅速、內容豐富等特點吸引公眾來到這一平臺中交流信息、發表意見,形成網絡輿情。本文對網絡輿情進行探究分析,將其形成與發展過程分為發酵期、爆發期、回落期(反復期)、衰退期;并分析各個時期的網絡輿情內容和網民、媒體等在各階段中的狀態及原因,從而得出網絡輿情形成的原因:社會環境和網絡技術等客觀原因及網民、媒體等主觀原因。
【關鍵詞】網絡輿情 機制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率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網絡社會中成為網絡公民,并在網絡中積極地利用各類工具和平臺來表達意見、交流觀點、尋求信息,互聯網也憑借其自由性和便捷性等優勢讓民眾的訴求可以更有效地表達,促使網絡“意見自由市場”①的形成。這些意見通過某些熱點事件由分化到聚合,形成了具有影響性和傾向性的網絡輿情。因此,本文對網絡輿情的形成機制進行探析,以便準確把握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利于更加透徹地聽取訴求、知曉民意,對于及時疏解矛盾、釋放壓力、穩定民情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輿情的發酵期
網絡輿情的發酵期是指事件曝光并在互聯網中逐步擴散的階段,此階段中,事件進入公眾視野,開始引起小部分網民關注。但由于互聯網中充斥著大量新鮮事件吸引著網民的視線,因而,并非所有事件一經爆料就可以迅速致使網民聚焦形成網絡輿情。只有小部分事件能夠經過抽象化而導致潛在社會矛盾激發,引起網民廣泛聚焦成為熱點話題,從而形成網絡輿情。②致使網絡輿情發酵的條件有四個:
一是潛在的社會情緒。當代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各類社會問題叢生,各種矛盾聚焦放大,眾多的矛盾事件激起多種社會情緒。
二是便捷的網絡自媒體。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掌控角色一般由政府、媒體工作者等扮演,這些人作為“把關人”控制著信息的選擇和傳播,而這些媒體的信息承載量也有限,不能滿足民眾表達欲望。而論壇、微博等網絡自媒體的出現,消除了“把關人”角色和信息承載量的限制,使每個網民都可以較為自由地、便捷地成為信息發布者、傳播者。網絡自媒體為網民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討論平臺,并且可以實現網民之間即時的互動。
三是網民積極的權利意識。網絡的匿名性和自由性賦予了網民更高程度的話語權,使網民不再畏懼因表達言論而帶來的社會壓力,更加積極活躍地在網絡平臺中對熱點事件進行意見表達和信息傳播。
四是事件本身的敏感度。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認為,一個事件能引起網民的高度關注,聚集網絡輿情焦點,主要是該事件刺激了網民乃至社會公眾“最緊繃的那根神經”。③因為事件所包含的信息具有敏感性和刺激性,而敏感性、刺激性信息的擴散和傳播速度遠遠快于普通的信息,④易被更多媒體和網民關注,致使這一事件的關注度驟升、網民參與度提高,使得事件信息向更廣泛的空間傳播,可能致使網絡輿情快速進入爆發期。
發酵期傳遞信息的渠道少,網民觸及的事件信息有限,消息可信度不高,因而大多網民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熱度更高的事件上。出于事件可信度不高以及媒體關注視線未觸及的兩種可能性,媒體“把關人”的態度通常為“拒之門外”。因而,這一階段中網絡輿情形態主要以文字為主,形態單一,網絡輿情的烈度較低。
二、網絡輿情的爆發期
在爆發期,由于媒體的大范圍報道,信息高度膨脹,事件在網絡中的傳播和擴散速度呈現爆炸式增長,使該事件成為聚焦點,引起網民高度關注,網民的情緒迅速集結,網絡輿情爆發,呈現出急劇上升的狀態。發生于2013年7月17日的“湖南臨武瓜農死亡事件”首先由網友爆料出現在公眾視野,其后,網絡媒體快速行動,文字報道和相關視頻在網上快速傳播。7月18日,新聞報道量達到峰值,3738條,直至7月20日,新聞報道量均處于3000條以上。⑤該事件網絡輿情的發展速度極快,事件一經爆料就迅速引起公眾注意,關注度出現井噴現象。
事件高速度、大范圍的傳播擴散致使大量網民聚焦,關注事件的網民角色也豐富起來。網絡看客可能因為外界壓力或者認知、發言的繁瑣性而不去主動發言,但看到相關信息后會進行點擊查看,這種圍觀狀態對提高事件的關注度、推動事件成為視線焦點發揮著作用;草根階層網民出于表達意識、發言意識進行參與式討論,發表簡單的看法,但易受到諸如網絡謠言等刺激表現得情緒化與非理性;網絡搬運工可能出于表現自我的目的對事件進行原版轉發,或對信息編輯加工后再進行擴散,使更多的網民獲得信息;網絡意見領袖以敏銳的嗅覺找到事件的敏感點和爆點,扮演起言論發布者、引導者的角色,他們以自己的個人影響力和言論的說服力得到網民關注認可,并對網民的觀點產生影響。在“臨武瓜農死亡事件”中,7月18日@李承鵬的長微博“瓜農的中國夢”使得微博平臺輿情洶涌,把微博平臺上網友關注度再次提升。⑥7月19日,新浪微博意見領袖@作業本在微博中寫道,“先承諾高額賠償,然后給首付,事件平息后,支付余款。雖欠網友一個交代,但也許是最好的結局。讓一個農戶去跟地方政府對抗,其艱難生不如死。”⑦
不同層次的網民對于網絡輿情的發展發揮著不同作用,致使網絡輿情聚集膨脹、迅速爆發。網絡中的媒體也是網絡輿情的制造者,他們對事件進行高度關注并表現出一定的態度,推動網絡輿情的爆發。
在這一階段,網民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密切,各種看法、觀點不斷交流、碰撞,甚至沖突,一部分網民因所持觀點的差異而走向分化,另一部分網民則因看法的契合逐漸聚集,網民的選擇和站隊行為使他們之間的關系愈加緊密。
三、網絡輿情的回落期
在事件得到相關回應后,媒體的視線離開,報道頻率降低、報道數量減少,網民不再積極地進行關注、討論和傳播事件,事件熱度降低,事件的社會影響力減弱,網絡輿情逐漸冷卻,開始回落。
致使網絡輿情進入回落階段的原因如下:
第一,網絡輿情源的減少。事件本身不再出現新動向,與事件相關的消息變少,媒體的報道也隨之減少;無法引起網民對其更強烈的討論。
第二,網絡輿情通道的窄化或堵塞。媒體認為該事件不能再引發網民興趣、缺乏報道的價值等原因而不再關注和報道此事,使網絡輿情的通道變得狹窄;網絡輿情傳播者的傳播行為可能受到限制,例如通過刪帖人為堵塞網絡輿情通道。
第三,網絡輿情傳播力減弱。與事件相關的信息數量變少或者失去了爆點,無法吸引網民,使網民注意力發生轉移;若不能贏得網民的關注網絡搬運工就開始從事新的網絡輿情的傳遞活動;事件已經偏離了網民的偏好和興趣,網絡媒體便不再傳播該事件信息。
在回落期,傳統媒體和新聞網站均未對事件再作跟進和報道;網民借助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網絡自媒體平臺關注、發布或傳播事件相關消息逐漸減少。事件信息的渠道變窄,網民難以獲取新的信息,對事件注意力發生轉移,致使網民之間的關系開始離散。
四、網絡輿情的衰退期和反復期
在網絡輿情發展過程中,網絡輿情衰退是必然趨勢,而網絡輿情出現反復則是一種或然現象。
事件結果得到網民認可或者相關部門對事件采取冷卻的處理方式,使網民的問責無果而終或是審視疲勞,均會導致網民和網絡媒體注意力的轉移,網絡輿情衰減、彌散,進入衰退期。如果事件出現新的刺激源,焦點事件再次觸動、激發網民的情緒、態度、看法、意見,使網絡輿情出現反復。但如果評判模糊、信息缺乏權威,網民的關注度和興奮點會降低,致使網民逐漸將視線轉移到其他事件上,網絡輿情再次回落、逐漸彌散、衰退。因而,網絡輿情在回落之后并非絕對性地進入衰退期,在這兩個階段中間,新刺激源會作為變化契機致使反復期形成。敏感度高、新鮮性強的刺激源的出現使得媒體和網民再度聚焦,使網絡輿情再次升溫,而在刺激源的新鮮感失效之后,網民和媒體很難保持興趣和關注,網絡輿情冷卻。
發生于2013年7月的“臨武瓜農鄧正加死亡事件”,由7月17日事件被網友曝光使網絡輿情大爆發,至7月20日政府公布處理結果——官員免職、城管刑拘、對家屬進行賠償——致使網絡輿情迅速降溫。在該事件中,網絡輿情的形成發展經歷了發酵、爆發、回落和衰退這四個階段。同樣發生在2013年的“陜西神木房姐事件”,由1月16日事件曝光到2月3日龔愛愛被抓獲之后,網絡輿情由高溫狀態迅速冷卻回落至平穩狀態,10月31日,對“房姐”進行公開宣判一事出現于公眾視野,主流媒體如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等均對此進行了報道,掀起一番輿論高潮,網絡輿情出現反復。
當事件未出現新動向或者新動向的敏感度不夠高時,媒體不關注和報道事件,若事件出現敏感點,且有優勢媒體進行報道,其他媒體可能出現跟風報道的行為。事件新動向成為網民共同的興趣點和話語指向,并成為推動網民間的關系由松散走向緊密的催化劑。網民之間關系在緊密和松散兩種狀態下變動,新刺激源出現網民呈緊密關系;刺激源減弱,網民變為松散狀態。
結語
根據以上分析研究,筆者將網絡輿情形成過程分為:發酵期、爆發期、回落期、反復期和衰退期。在發酵階段焦點事件出現,議題產生;爆發階段中媒體大量介入,刺激性信息發生爆炸,致使網絡輿情發生井噴;回落期是指網絡輿情在出現井噴到達高峰之后的逐漸冷卻;若后續有新的刺激源出現,網絡輿情將可能出現次高峰,形成反復現象,反復期結束,網絡輿情逐漸彌散,若無敏感信息出現,網絡輿情將逐漸冷卻至衰退期。□
參考文獻
①約翰·彌爾頓:《論出版自由》[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②王國華、曾潤喜、方付建:《解碼網絡輿情》[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③楊琳,《網絡輿情飆升背后》[J].《瞭望》,2009(27)
④史波,《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的動力機制與調控策略研究》[J].《情報雜志》,2010(7)
⑤朱明剛,《湖南臨武瓜農死亡事件輿情分析》,人民網輿情檢測室,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0726/
c210118-22340892.html
⑥李承鵬,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189591617/A0DOvC2Xo?mod=weibotime
⑦作業本,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220291284/A0NRKfpEo?mod=weibotime
(作者:均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2013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