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夏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報》經濟建設類社論為研究對象,運用網絡分析法,試析不同階段這類文章中的關鍵詞網絡變遷,從一個側面探討不同時代人民日報經濟建設類社論中議程的差異。
【關鍵詞】《人民日報》 社論 網絡分析
《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肩負著準確及時地宣傳黨中央精神和政府最新政策的責任,而社論更是直接反映了報紙編輯部對重大問題的態度。《人民日報》社論是研究國內政治的重要文本。例如村田忠禧通過對日報元旦社論的量化詞頻分析,梳理了中國的歷史,創新地使用詞頻定量的方法來研究史料①;陳邵桂則通過研究日報元旦社論分析社會政治心理文化變遷②。
本文選取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兩個不同時段的1957年和1983-1984年為代表年份,以《人民日報》經濟建設類社論為對象,通過網絡分析的方法構建關鍵詞網絡,嘗試從一個新的角度理解媒介議程。
一、理論背景
1、議程設置
公眾生活在媒介設置的擬態環境中。從這個假設出發,議程設置理論揭示,媒介中呈現的重要的議題也是公眾頭腦中重要的議題,兩者具有相關性③。之后許多以該理論為基礎的實證研究,均支持“媒介議程可以影響受眾議程”的這樣一個論點。“二階”議程設置理論,則主要看媒體中對新聞事件、人物的特征設置的議程能否影響受眾④。
議程設置理論中,對媒介議程的操作化指標主要包括某議題的新聞數量、新聞報道篇幅、新聞報道位置、題目大小、時長等,并依此對媒介議程進行排序,再將這兩個分層的議程進行相關分析,看兩者的相關度。
隨著議程設置理論的發展,三階議程設置理論則開始關注媒體議題的特征網絡對公眾議程的影響⑤。媒體刻畫出不同人物(議題)的特征網絡,例如“競爭力”和“經驗”總是同時出現,那么對于這兩者關系的認識也較為容易傳遞給公眾,即,“競爭力”與“經驗”密切相關。為學者們理解媒介議程與公眾議程的關系,提供了另一種視點。
2、詞匯網絡構建
在傳播學文化批判流派,以及與之認識論相匹配的質化研究都有一個廣泛的哲學立場,那就是“社會建構論”。意義能夠人為建構,而傳播正是輸出意義的方式。人類語言的本質屬性是“語義性”,語義系統的本質特點是網絡性,而語義網絡的形成過程是建構性,語言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將這潛藏在話語行為背后的、無意識狀態下形成的朦朧的語義網絡,通過元語言使之外顯化、顆粒化和模型化。
一些語言學領域內的實證研究支撐了語言、意義具有建構性這一特點。林楓、 賀丹軍和江鐘立通過教學,并對比前后的話語詞匯網絡,驗證了“教學”對社會表征具有形塑作用⑥。社會表征是有關價值、觀念和實踐的功能系統,它對于人的社會認知具有引導作用,而教學則可以通過拓展、改變語言認知來達到改變社會表征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社會網絡分析:社會網絡是指社會行動者及其間的關系的集合,用于反映、測量不同節點間的關系和互動狀態⑦。同時能夠通過分析社會網絡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來發現他們的組織結構、組織特點、行為方式等。一個完整的網絡由點和線組成,“點”代表行動者,“線”代表點與其他點的關系。
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人民日報》經濟建設類社論中的關鍵詞網絡,看不同時代社論議程的流變。一個關鍵詞就是一個點,關鍵詞與關鍵詞是否共同出現在一篇社論文章中,是文本判斷點與點之間有無聯系的標準。
2、數據處理
本文的“經建類社評”是指題目中涉及工、農、商、經濟、市場、勞動、物資、運輸、發展議題的社評。
在改革開放初期,“他(鄧小平)要讓中國向世界各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制和新思想敞開大門,無論那個國家屬于什么政治制度。……簡言之,鄧小平面對的是一項苛刻的、史無前例的任務:當時還沒有哪個共產黨國家成功完成了經濟體制改革,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⑧。本文假設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期《人民日報》經建類社評在議程上具有明顯的差異,因此選擇三大改造完成后的1957年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的1983-1984年作為代表年份,以驗證通過網絡分析法構建的關鍵詞網絡間的差異是否可以反映媒介在議程上的變化。
樣本一:1957年經建類社評共130篇;樣本二:1983-1984年經建類社評共97篇。選取“農業、工業、建設、發展、計劃、群眾、糧食、企業、增產、社會主義、領導、供應、節約、提高、經濟、思想、農業社、農村、經驗、技術、產量、水利、運動、管理、任務、勤儉、集中、制度、安排、煤炭、商業、改革、商品、體制、政策、市場、資本主義、經營、集體、整風、支援、斗爭、現代化、效益、紀律、副食品、毛澤東、鄧小平、重點建設、毛主席”五十個關鍵詞,以此來構建文本的關鍵詞網絡。
通過每個關鍵詞在同一篇文章里出現的頻率,建立關鍵詞網絡的多值50*50的矩陣。
3、分析工具
本建構以詞語在同一篇文章出現為基礎的關系網絡,用包括Ucinet、Netdraw在內的社會網絡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其中,Ucinet主要用來對網絡矩陣進行分析,Netdraw則用于對數據的可視化操作。
三、數據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關鍵詞的“度數中心度”,指一個點與其他點的鏈接數量。一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數高,并不代表其中心度高,而是與其他關鍵詞共同出現在一篇文章的次數越多,其度數中心性越高。
度數中心度指的是在一個網絡中,一個點與其他點直接發生聯系的點數。如果一個點與許多點直接相連,我們就說該點具有較高的度數中心度。不同于一般的認識,中心度并非單純出現的頻率,換句話說,一個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可能并非中心度最高的關鍵詞。“中心度”提供給傳播學者另一個視角來研究媒介以及公共議程。
用Ucinet分析其度數中心度1957(左)年和1983-1984年(右)樣本中度數中心度排名前三十的關鍵詞分左圖。
動用群眾的力量厲行節約,發展農業,實行計劃經濟,是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的基本特征。而以上數據則說明,《人民日報》在1957年經濟建設類社論中,農業、發展、計劃、建設、工業、群眾、提高、領導、經濟、社會主義十個詞是與關鍵詞網絡中其他詞語聯系最為緊密的,與該關鍵詞相關的議題是該年經濟建設類社論中的主要議程。
樣本二中心度高的關鍵詞也能夠較為明顯的體現這個時代的議題與樣本一有較大不同,經濟建設,以及企業、管理等概念開始大量出現在該時期社論的關鍵詞網絡中,并具有高的中心度,是這個時期經建類社論議題的中心。通過測量關鍵詞網絡各個節點的度數中心度來看議題的設置,符合我們的一般認知。
通過Netdraw進行可視化分析,可以更為直觀地展示兩個樣本中高度數中心度關鍵詞的差異,由于篇幅原因在此并不展開。
另外,通過測量關鍵詞點之間的中間中心度發現,1957年樣本中,“運動、集體、資本主義、政策、整風、支援、市場、商業、經營、斗爭”為中間中心度最高的十個關鍵詞;1983-1984年樣本中的則是“經濟、管理、工業、發展、效益、技術、思想、企業、農業、提高”。
中間中心度測量的是節點控制關系資源的能力。中間中心度高,說明該節點處于多許多關系路徑之上,其他節點要形成關系必須依靠該節點。從社會行動角度來說,中心中間度高則說明該節點擁有控制或者曲解信息的傳遞而影響他人的能力。在本文中,中間中心度高的關鍵詞處于關鍵詞網絡中的鏈接位置,是鏈接眾多關鍵詞的關鍵所在。
四、討論
本文嘗試運用網絡分析法構建關鍵詞網絡,以透視媒介議題的流變。與一般的媒介議程操作化中,運用報道量等對媒介議程進行排序不同,網絡分析法提供了一個對于議程的全新認識。
本文選取1957年和1983-1984年兩個時間段,對不同時期《人民日報》經濟建設類社論的關鍵詞網絡度數中心性分析的結果,與我們的一般認知及相關研究相吻合,初步驗證了運用此種方法進行媒體議程分析的可行性。
用網絡分析法挖掘文本材料,還可以用于驗證一些更有針對性的問題。村田忠禧在對中國的歷史進行梳理時,借助了《人民日報》元旦社論中某些關鍵詞的詞頻分析。而除了詞頻之外,網絡分析法更能細致地觀察這些關鍵詞在詞語網絡度數中心度、中間中心度的變化。
參考文獻
①村田忠禧,《從〈人民日報〉元旦社論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J].《中共黨史研究》, 2002(3)
②陳邵桂,《從〈人民日報〉元旦社論看社會政治心理文化的變遷》[J].《當代傳播》,2005(3)
③McCombs, M.E.,& Shaw,D.L.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2,36(2):176-187
④McCombs,M.,Llamas,J.P.,Lopez-
Escobar,E.,& Rey,F.().Candidate images in Spanish elections:Second-le
vel agenda-setting effects.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7,74(4):703-717
⑤Lei Guo.The Application of S-
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genda S-
etting Research:A Methodological E-
xploration.Journal of Broadcasting&
Electronic Media56(4),2012:616、631
⑥林楓、賀丹軍、江鐘立,《教學對社會表征的塑造:對詞匯網絡的研究》[J].《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11(3)
⑦Wasserman,S.,& Faust,K.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⑧傅高義、馮克利:《鄧小平時代》[M].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