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熠
【摘 要】在當今媒介格局發生轉變,受眾的層次、利益需求、知識背景等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如何揚其所長,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是一個值得人們關注的話題。本文從重慶鋼鐵集團搬遷這一重大事件出發,借助內容分析法,對這一事件的相關報道和受眾意見進行分析,探討媒介如何為重大政策的施行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關鍵詞】輿論引導 報網互動 重鋼搬遷 輿論環境
重慶鋼鐵集團(以下簡稱重鋼)的搬遷是繼首鋼之后中國鋼鐵工業最大的環保搬遷工程,從大渡口區到長壽區,整個搬遷工程歷時三年。重鋼的搬遷具有經濟、社會和環保效益,并且影響著這個社會的不同群體。如何將這一政策和政府的意愿進行有效的傳達,并且協調好各階層的利益是媒介的一項重大任務。重慶媒體在這次事件的報道方面可圈可點,為重鋼搬遷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使得這一項目得以順利實施。
一、《重慶日報》、騰訊大渝網對重鋼搬遷的輿論引導分析
重鋼的搬遷是重慶市環境保護的重大舉措,也是國務院和重慶市委的重要政策,這一政策從制定、傳達、實行到后期效果評估持續了近4年的時間,給各社會群體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重鋼員工大都懷有對大渡口區(重鋼舊址)的不舍之情;一些市民擔憂搬遷的巨大費用;另一些市民則擔心搬遷后大渡口區的發展和長壽區(重鋼現址)是否會污染重復;還有市民對此表示支持,認為污染嚴重,支持搬遷。在各方觀點不一,利益難以協調的情況下,政策如何進行有效的傳達并且積極引導社會輿論是重慶市媒體肩負的雙重責任。
2011年《重慶日報》與重鋼搬遷相關的報道一共23篇。其中客觀報道共7篇,報道內容主要為陳述重鋼搬遷事實和政府相關政策,約占總報道量的30%;平衡報道,即報道將官方民間意見并呈、社會各階層利益并呈、正面負面影響并呈,共19篇,約占總報道量的83%;傾向性報道,即報道內容主要是對政策進行積極評價,共4篇,約占總報道量的17%。
該報還在9月22日,即重鋼全面停產的這一天,策劃了“再見,重鋼”特刊,由6篇報道組成,闡述重鋼搬遷事實的同時,從重鋼發展歷史、搬遷決策拍板的過程點明環保搬遷的重大意義,還從重慶工業這個較宏觀的角度講述產業調整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總的看來,在對該事件的報道上,既傳達了政府政策、解答了市民的疑惑,又沒有回避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利害關系,這說明黨報在輿論引導上已經從正面宣傳走向信息公開和科學引導。
從相關報道的主體來看,以政府官員為主,重鋼職工則作為一個整體展現。如圖1所示。在《生死決策——重鋼環保搬遷方案出臺紀實》這篇新聞中主要講述了從2006年開始,政府相關官員對重鋼搬遷引發的各種問題的權衡考量,向群眾傳達了政策制定嚴謹性的信息。報道中采用的圖片則多以普通個體出現,增加了親和力。
騰訊大渝網作為重慶本土的一個重要門戶網站,關于這一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主要是以轉載《重慶商報》、《重慶時報》等都市報的新聞為主,且報道較為分散。但是在重鋼正式停產當日則制作了“再見!重鋼高爐——遷動滿城記憶”的特別策劃,以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為主,借由微博及時互動的優勢,得到了許多網民的關注。如圖2、3所示。
其中,轉載的報道和圖片都以普通民眾為主體,從細微的角度呈現重鋼職工、市民的不舍之情和社會其他群體對于這一事件的不同看法,但是在總體上還是把握了環保這一大局。雖然報道是關于政府政策的傳達,但是通過回歸到普通群眾體現了人文關懷,也使得報道更有溫度和吸引力。網站還依托騰訊微博這一渠道,發起“微觀注·告別重鋼”話題,提高了受眾的參與度,有利于快速地收集市民的意見。如圖4、5、6所示。
從整體報道內容來看,這兩個不同性質的媒體都為重鋼搬遷政策營造了較為正面的輿論環境。從具體輿情分析來看,超過一半的民眾對此表示支持,主要體現在對大渡口區新的發展,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等的正面評價;約30%的民眾則持中立態度,主要表現在對重鋼的不舍之情和肯定環保搬遷的矛盾和對大渡口區、長壽區未來發展的不確定;還有一小部分民眾對此表示不滿,主要是對長壽區環境的憂慮。這說明輿論引導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媒體堅持正確導向,為政策的施行營造積極的輿論環境
在探討媒體的輿論引導時,有一個基本的預設是媒體的立場與觀點是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①比如在重鋼的搬遷上,媒體就長遠利益進行分析,把握環保這一宏觀大局,才得到市民的支持,如果單純講行業效益和企業發展,可能收效甚微。
1、堅持正確導向的關鍵在于最大限度地容納公民的自由討論
國家重大政策的實施根本在于惠民,如果政策侵害了人民的利益,肯定會遭到反對,影響社會穩定。媒體在傳達這些重大政策時,不能只報喜不報憂,只說好話不講問題,需要充分考慮群眾意見和各方專家的專業意見,以和諧社會和群眾利益為根本出發點,這才是輿論引導的根本所在。比如在廈門PX事件中,雖然國務院批準立項,但由于PX項目有環境污染之嫌,遭到了廈門市民的強烈抵觸,廈門市媒體在傳達市政府政策的同時也給市民、知識分子、政協委員等充分的討論空間,及時反饋民意民聲,最終促成了廈門地方政府將項目遷址的明智之舉。
重鋼的搬遷不可避免會觸及一些社會群體的利益,不少人反對搬遷,搬遷所耗費的巨大資金也是市民一直關注的話題。但是媒體并沒有回避這些問題,做到了信息公開,并且客觀地呈現這一矛盾,同時在報道中又反復強調環境保護的要義,得到了市民的理解。
信息的限制不利于引導輿論,在媒介格局深刻改變的今天,輿論不是一個塑造和控制的過程,而是一個疏通和引導的過程。鄭保衛指出,對于社會輿論真正有效的做法是積極疏導,主動引導,要使那些積極的、正向的輿論能夠逐步壯大聲勢,特別是那些在群眾中已經形成的具有一定影響范圍的熱點輿論,更應當適時地將其納入黨和政府所主張并著力張揚的輿論場中,使其發展為主導性輿論。筆者認為,媒介在主動引導輿論的過程中,需要立足社會長遠利益,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容納公民關于國家政策的自由討論。
2、報網互動,傳統媒體發揮輿論引導的主體作用,新媒體則成為重要補充
網絡傳媒的強勢發展削弱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引導功能,以輿論引導和新聞信息宣傳為重心的傳統媒體發展面臨著新媒體影響下的雙重任務,因此要重新考量媒體的傳播現狀和輿論環境,大力更新傳播觀念,強化新聞輿論引導工作。②實際上,輿論是在媒體、公眾、政府等多方互動中形成的,網絡媒體借由信息發布及時和互動性強的優勢必然也會在引導社會輿論上發揮作用。
網絡還借助其特有的傳播技術能夠形成一種自由的、有著廣泛影響力的輿論場域并且在監測輿情表達輿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③因此,傳統媒體是可以借由網絡即時而全面地搜集輿情,從而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
重鋼搬遷的輿論引導實際上是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共同發揮作用,在報網互動中形成了一個有利的輿論環境。《重慶日報》作為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上把握了宏觀、長遠的大局,體現其權威性。傳統媒體是職業化的新聞傳播活動,所以它始終應該是最權威的信息傳播平臺,是輿論引導的權威機構。騰訊大渝網則從細節著手,以普通民眾為新聞主體,增強了政策的貼近性和報道的感染力。筆者認為,相對于網絡媒體“碎片化”的報道,傳統媒體可以借由專題策劃、特刊等進行集中、深度報道,成為輿論引導的主力,網絡媒體憑借互動性強的優勢引發全民討論,廣泛收集意見,傳統媒體可以通過對網絡輿論的分析,再推出相關報道再次引導輿論。
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并存的時代,受眾的信息來源是多樣化的,對他們產生影響的信息源也是多元化的,在此種形勢下,傳統媒體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必須要與新媒體形成合力,才能達到最佳效果。④《重慶日報》和騰訊大渝網在堅持同一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分別從宏觀、微觀進行把握,信息傳播上實現了互補,為政策的實施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結語
在這個傳媒發達的時代,媒體如何對一個事件的內容進行架構及其采用的報道形式都可能會影響受眾對該事件的認知和態度,因此,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影響并引導公眾輿論的。隨著“自媒體”“全媒體”時代的來臨,公眾表達意見的愿望增強,輿論呈現出“互動傳播”的特征。因此,媒體不僅要提高積極引導社會輿論的領導力,還應當增強新聞輿論互動,塑造關注重大政策的新聞輿論場,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意味著政策得到大眾的理解和支持,借以推動國家政策的施行。具體而言,媒體想要做好政府政策的輿論引導工作根本在于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方法在于把握大的輿論方向,允許社會各階層理性、自由的討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分工合作,傳統媒體在鞏固其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情況下發揮好輿論引導的主要作用,并借新媒體之力為重要補充以實現正確的輿論導向。□
參考文獻
①熊燃,《傳統媒體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本體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9)
②席先杰,《重塑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力》[J].《新聞愛好者》,2012(11)
③鄭保衛、鄒晶,《論當前我國輿論引導的新策略》[J].《現代傳播》,2007(6)
④駱正林,《傳統媒體是引導輿論的權威機構》[J].《新聞愛好者》,2012(4)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