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婕
【摘 要】本文對甘肅三個特有少數民族聚集區的媒介接觸情況進行了考察,探尋新的媒介環境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有少數民族受眾生活中的媒介烙印,以及媒介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關鍵詞】少數民族 大眾媒介 媒介影響
一、特有少數民族情況
甘肅,絲綢之路在此橫亙1500公里左右,歷史上眾多的西域民族在這里與漢民族融合、紛爭。除卻經濟、人口、生產方式的交往之外,文化的交往成為了這一地域民族交往的主旋律,三個特有少數民族就分布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
首先是東鄉族:東鄉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地區,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 東鄉縣自古至今,資源匱乏,教育事業發展緩慢,受眾教育程度低,是國家重點貧困縣。東鄉族使用東鄉語為通用語言,信仰伊斯蘭教,是甘肅省特有少數民族之一。
其次是裕固族:裕固族是西域民族與漢民族,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代表。主要聚居區在甘肅張掖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甘肅省特有少數民族之一。
第三個是保安族: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主要聚居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歷代的統治者不承認保安族是一個民族,一直稱其為“保安回”。1952年3月20日,國務院正式命名“保安族”為一個單獨的少數民族,在祖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因地域聚居的特點,與東鄉族、裕固族并成為甘肅三個特有少數民族。
二、媒介接觸現狀
1、人際傳播處于中心位置
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說“在農村社會中,信息傳播很大部分還是依賴于人際傳播”。①在民族地區也同樣如此。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只要天氣好,在農閑時,許多少數民族受眾(多為男性)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村里的空地處或路旁閑聊。雖然看起來信息的獲得和交流主要依靠人際傳播,但仔細觀察之后,不難發現,大眾傳播媒介作用依然可見。這時輿論領袖不僅是信息源,而且是影響源。輿論領袖在大眾媒介中獲得信息,并且其在各類傳播類型中占據首要地位。
2、單調的媒介生活
在三次實地調查中發現,民族地區受眾擁有通訊工具的比例相當低。三地受眾訂閱報紙的人也很少。電視媒體在當地的擁有與使用率相對于前兩項要高一些,電視成為三地最主要的傳播媒介。
以東鄉族為例,在調查中發現有30%的農民家中擁有電視,但是大多數家庭并沒有沉溺于電視的世界。調查中發現,每天看電視3小時以上的受眾只占6%,每天看2小時以上的受眾占12%,19%的受眾收看電視的時間為60-90分鐘(見表1)。
三、媒介對特有少數民族受眾生活的影響
1、媒介的真實性
在調查時有不少少數民族受眾對電視表露出非常矛盾的心態,特別是文化水平較低的少數民族受眾更是如此。他們認為,電視里播出的東西不真實,有很多東西離他們的現實生活太遙遠。麥克盧漢認為:“電子媒介尤其是電視的普及再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它們以接近實時的傳播速度和強烈的現場感、目擊感把遙遠的世界拉得很近,人與人之間的感覺距離大大縮小,于是人類在更大的范圍內重新部落化,整個世界成了一個新的‘地球村” ②。然而,由于鏡像與現實的沖突,在媒介景觀迷惑中的少數民族受眾(尤其是老年人)固守自己的陣地,外部世界與農村生活的距離并沒有像麥氏所說的那樣得到消解。
2、媒介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媒介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這種影響是以什么樣的方式產生并且在哪些地方表現得最為明顯?以保安族民眾為例,在對其觀念和意識形態等方面設計問題調查后,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
在保安族受眾日常生中將“看電視”作為“幾乎每天”和“經常”從事的活動的比例為55%,高居各項之首。其次為“做家務”占32%。他們“很關心”和“關心”關于“農村致富問題”等關系切身利益問題的事情。
在調查影響個人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的因素時,我們發現對保安族個人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父母及長輩親戚族人”,比例為57%;宗教領袖也會對人們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產生較大的影響,這一比例為14%;而電視、報紙、廣播對這里民眾的思想觀念影響也有,但是不是很大,比例分別為17%, 2%,2%(見表1)。
3、被動接受的無奈
在“培養分析”理論中③,強調電視媒介在形成“共識”中的作用,認為:電視除了與其他媒介擁有相同的特點以外,還具有自己的特有優勢,電視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部分(包括兒童、低學歷者和貧困地區)。由于這些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多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信息資源有限,受眾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所以在這些地區存在著一種被動接受信息的情況。受眾在自身無法選擇的情況之下,就會無條件地接受媒介。很多孩子都是混跡在成人間收看他們選擇的節目。這樣在信息接受上形成一種被動接受狀況,使他們在缺少“把關人”的情況下,致使受眾整體媒介素養低下,過早的接觸到一些暴力、色情和不利于其身心發展的節目或信息,長此以往,在缺乏正確媒介教育和控制的情況下,青少年將很容易被媒介環境污染。
四、結論與問題
美國學者羅杰斯在《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一書中指出,大眾傳播媒介是國家現代化的催化劑,媒體不僅在傳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識方面,而且在改造文化、引導社會政治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④。
少數民族地區受眾日常生活中使用媒介的方式與邏輯,蘊藏著深層次的社會變遷。顯然,大眾傳播媒介的變革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它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生活的有效融合卻還遠未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媒介在少數民族地區成了財富、能力的象征。在被調查的三個民族地區,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電視、手機在這一區域喪失了它作為傳播媒介的重要功能,其象征意義大于實用意義。
2、受經濟發展水平為主的多種因素影響,上述民族地區接收到的信息也是十分有限的,信息量不足。
3、少數民族受眾的生活水平狀況也使他們沒有能力消費和接觸大眾傳媒,屬于精神生活的媒介生活很難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主導部分。
4、少數民族受眾接受教育的程度也是他們接觸大眾傳媒的主要制約因素,文化水平、識字能力是受眾接受大眾傳媒信息的最為基本的因素。
5、大多數少數民族受眾對于大眾傳播媒介抱有一定的懷疑態度,這是阻礙他們接觸大眾傳媒的一個突出的因素。
由于各地區的發展并不平衡,大眾傳播媒介在各地的作用與影響也存在差異,在甘肅少數民族地區的受眾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處于大眾傳播媒介邊緣。媒介變革的速度應與媒介和社會融合的速度相一致。所以,少數民族社會生活離不開大眾傳播媒介,大眾傳播媒介不應該成為少數民族社會生活變遷的“缺席者”,而應該成為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變遷的“中心”。□
參考文獻
①周德倉,《關于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研究的幾點想法》,新浪博客,2006-10
②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49
④羅杰斯著,殷曉蓉 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217
(作者: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