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 徐曉清
【摘 要】本文使用內容分析法,分析了《大逃殺東京圣戰:特別篇》中暴力內容的出現頻率、平均時長、時態和發生時間,對其牽涉人數、攻擊方式、武器類別等進行統計,分析暴力雙方的屏幕形象和后果,對施暴動機、有無幽默成分和暴力內容的血腥程度等進行評判。通過對影片暴力內容的分析,結合劇情來探討影片的深層含義和導演意圖向觀眾傳遞的信息。
【關鍵詞】《大逃殺東京圣戰:特別篇》 暴力 內容分析
一、《大逃殺東京圣戰:特別篇》的劇情及社會影響
2001年,電影《大逃殺I:東京圣戰》在日本問世。該片背景是虛構的,講述新世紀來臨后某一國家經濟發生崩潰,少年仇視成人并且犯罪率激增,成年人逐漸失去自信心并且懼怕青少年。在此情形下,為了消解成年人的懼怕和憤恨,也為了培養青少年的生存能力,該國家出臺了《新世紀教育改革法》,該法案規定每年在全國的初中畢業班里隨機抽取一個班級,并把全班同學送到荒島上,發給他們地圖、糧食和各式武器,限令他們在三天內自相殘殺到只剩一人存活,獲勝者可以離開荒島①。這一年,厄運降臨在城巖中學三年級B班的學生們頭上……
有著如此殘酷的背景設置,這部電影自然不會缺少血腥和暴力的內容。片中年僅15歲的少男少女們拿起槍支、匕首、鐮刀等互相殘殺,情景幾如噩夢。該片最初以《大逃殺》的名字于2000年上映,問世后不久就因其過度血腥并且內容涉及校園而在日本國會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一度面臨被禁播的命運。
2001年,導演深作欣二對原片的缺失做出修正,增添了一些片段,延長了放映時間,修改后的成品就是筆者所要分析的內容——《大逃殺東京圣戰:特別篇》。日本國會同意電影播出,但是禁止15歲以下觀眾觀看。
二、暴力和分析單位的界定以及內容分析的類目編排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針對傳播所顯示出來的內容進行客觀的、系統的、量化的研究方法。既然要對電影中的暴力內容進行相關分析,首先就應該明確暴力的定義。
歷來學者們對暴力有著各種不同的理解。由于此次分析對象的特殊性,一般暴力分析所需研究的語言暴力及產生心理傷害的暴力都不屬于本文的分析范疇。將暴力界定為:運用肢體或工具,以對人造成肉體上的痛苦、傷害或損害為目的的行為。此外生理性傷害后果的展現也算作暴力內容。
同樣,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分析單位界定為:涉及相同施暴者和攻擊目標的持續場景或鏡頭(即使攻擊目標回擊,只要施暴者還未停止暴力行為,依然算作同一分析單位)。這一分析單位便于暴力動機及暴力性質的界定,也有利于武器類別、武器數量、卷入方特性等信息的統計。
在內容分析中,筆者將分析類目分為五部分:基本信息、暴力場景、暴力雙方、暴力評判和后果展現。其中基本信息部分包括分析對象的編號、編碼人以及該片段的持續時間;暴力場景部分包括暴力發生的時間、牽涉人數、鏡頭使用、暴力手段、武器種類、武器數量、暴力次數、有無配樂等;暴力雙方部分包括施暴者及攻擊目標的性別、身份及雙方關系等;暴力評判部分包括施暴動機、有無計劃和是否符合道德規范等;后果展現部分包括生理傷害的有無、血腥程度、施暴者后果和攻擊目標的后果等。
三、《大逃殺東京圣戰:特別篇》中的暴力內容分析
筆者反復觀看了電影《大逃殺東京圣戰:特別篇》,以涉及相同施暴者和攻擊目標的持續場景或鏡頭為分析單位,針對整部電影的暴力內容進行統計,共得到分析單位59個。該電影除去與劇情發展無關的片頭字幕和片尾曲,總時長為116分鐘10秒,也就是說,該電影平均約兩分鐘就會出現一次符合分析要求的暴力內容。
經統計,59項暴力內容的總時長為18分鐘35秒,暴力內容平均持續時間約為19秒,全片暴力內容約占電影總時長的16%。59項暴力內容中有8項是沒有出現暴力動作的、純粹的暴力后果的展示,剩余51項中出現肢體攻擊的有14項,出現武器攻擊的有48項。所有暴力內容中有背景音樂的高達51項,這些音樂有效地突出了當時的矛盾沖突,映襯著暴力內容的節奏,在感染觀眾的同時也增強了電影的藝術感。
以動作能夠對攻擊目標形成威脅或傷害為標準,符合此要求的暴力動作在全片共有148次(沖鋒槍連續射擊按一次暴力動作計算)。59項暴力內容中,未出現暴力動作的有10項,動作次數在1至5次之間的有40項占68%,暴力動作在6至10次的有8項,大于10次暴力動作的只有一項。
筆者對影片中暴力場景的牽涉人數做了統計,結果表明牽涉人數為2人的暴力場景占71%,3至5人的占19%,本片沒有大規模的群斗場景,暴力行為多是單人對單人的廝殺,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部分原因是片中很多學生難以信任昔日伙伴,只能在荒島中獨自作戰,伺機撲殺落單的人。
電影拍攝離不開對鏡頭的運用,不同景別如果運用得當,可以表現出片中各項內容的主次輕重,有助于敘述電影內容并展現電影的藝術性。影片中暴力內容所使用的鏡頭景別主要是全景、中景和近景。這些鏡頭多用于拍攝片中人物的攻擊和反抗動作以及死亡情形。該片拍攝時并沒有刻意弱化暴力,反而頗為寫實地拍攝了各個人物的施暴動作,冷靜地記錄下眾人的廝殺和死亡情形。
片中特寫鏡頭運用了15次,有對頸間項圈爆炸后血液噴射而出場景的特寫,有對口中塞有手雷的頭顱的特寫,有對少女脖頸間穿過的箭矢的特寫、也有對少女頸動脈被鐮刀割破后血液噴涌而出的特寫,這些血腥程度極高的特寫鏡頭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視覺刺激,也體現出生存游戲的恐怖和殘忍,更使觀眾不禁對人性的丑惡進行反思。
筆者對電影的暴力內容中出現的武器進行統計,槍支出現最為頻繁占53%,刀刃其次占18%,這是影片的情節設置所導致的。片中學生被隨機配備不同的武器,既有手槍、沖鋒槍、手雷等殺傷力強的火力武器,也有斧頭、鐮刀、匕首、弓箭等冷兵器,甚至有人被分配到擴音器、鍋蓋、望遠鏡等沒有殺傷力的器具,于是有人用自己的武器攻擊別人,有人要搶奪他人武器來保護自己,這一過程中游戲的殘酷也體現得更為明顯。
片中有些暴力內容雖然屬于后果展示,但是可以根據影片細節推斷出施暴人及其施暴動機。對影片中施暴者的施暴動機進行分析,可以得知46%的暴力行為是為了獲取個人利益,其中包括獲取生存機會以及通過殺人滿足變態欲望。此外,還有不少暴力行為的起因是施暴人的精神狀態出現問題,他們或者憤怒,或者處于精神緊張草木皆兵的狀態,很難冷靜控制自己的行為。
統計可知,片中施暴者在施暴后出現重傷或死亡后果的僅有6項,其余都沒有造成實際生理傷害,這與施暴者先發制人或擁有武器優勢有關。相比之下,片中施暴目標的后果相當慘烈,其中有58%因遭受攻擊而重傷甚至死亡。
對于電影來說,以幽默方式展現其中的暴力內容,更容易使觀眾產生暴力脫敏效果,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模仿②。本片的59項暴力內容中,有幽默成分的只有2項,也證明導演并不希望凈化或減弱暴力對觀眾的影響,而是想要據實體現暴力的殘酷和破壞性。
分析電影中暴力內容的血腥程度時,筆者按照鏡頭對血、肉和傷口的展現,將血腥程度分為三個層次:高、低和無。經統計,血腥程度高的暴力內容有22項,低者16項,無者21項。有研究表明,“高血腥暴力描寫在附有某些特定的情景信息(如呈現攻擊目標遭受的傷害,激起觀眾對暴力行為的譴責)時,相對于一般電視暴力,會產生較為親社會、更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效果,同時防止觀眾受到脫敏或去抑制等負面影響”③。
四、《大逃殺東京圣戰:特別篇》的主題思想
通過對影片中暴力內容的各方面信息進行客觀統計和分析,可以看到本片中的暴力內容幾乎從片頭持續到片尾,這些暴力內容血腥程度較高,施暴原因復雜,暴力內容的持續過程中,人性的丑陋面譬如自私、猜疑、軟弱、邪惡等赤裸地呈現于觀眾眼前。但是,導演拍攝此片的意圖絕對不是純粹批判人性的丑惡,相反,本片以暴力為手段,來反對暴力和軍國主義,同時歌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首先,《大逃殺東京圣戰:特別篇》拍攝了一系列血腥暴力的鏡頭,沒有試圖去“凈化”和“弱化”暴力,也沒有對暴力的刻意美化。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絕境中的年輕生命是怎樣被扼殺的,這能夠有效引發觀眾對暴力的反感和厭惡。
片中只有一人是純粹以殺戮為樂趣的,其余角色無論施暴者還是攻擊目標都有著人性的一面。比如片中殘忍冷酷的前任班主任,其實是一個被失敗和孤獨深深折磨的人,他在關鍵時刻保護了代表善良和正義的主角們,并誘使主角之一向他開槍從而結束了自己無望的生命。相馬光子是游戲中另一個殺人毫不手軟的角色,在她死去之前,影片交代了使她變得邪惡冷酷的原因:小小年紀被母親賣給嫖客,從此不再信任他人,為了生存可以不擇手段。
在這場生存游戲中,有人選擇自殺逃避殘酷的現實,有人喪失理智攻擊他人,有人組成團體卻因猜疑而內杠致死……一幕幕死亡的畫面,使觀眾深切感受到軟弱、自私、猜疑等人性陰暗面的可怕可惡。與此同時,有人為了尋找心上人在危機四伏的荒島上奔波跋涉,有人利用自己高超的駭客技術入侵島上軍方網絡系統同時制造炸藥去攻擊強權,有人與朋友互相扶助克服各種困難,這些場景傳遞出善良、正義、勇氣、友誼和愛的美好,使觀眾感受到人性的溫暖。電影里活到最后的人,恰恰是反抗暴力固守正義的一方。
影片的結局是主角們逃出走向未知的將來,而其他同學全都葬身于荒島。片尾曲之前,電影呈現了這個班級舉辦的一場籃球賽,荒島上兵戎相見的眾人,此時還是一群普通的中學生,他們有人在場上奔跑,有人在場外加油歡呼,到處都是學生們的笑容。這一場景是導演在2001年集合已分離一年多的演員們共同拍攝的。在將近兩小時充斥暴力與殺戮的內容之后,導演以如此溫暖積極的內容結束此片,無疑是想傳遞給觀眾們這樣的信念——愛與友誼是永恒的。□
參考文獻
①張慧喆,《狂歡式的暴力美學 極端化的存在困境——解析日本電影〈大逃殺〉》[J].《電影文學》,2012(2):131-132
②③周翔,《從內容分析方法論看電視暴力攻擊研究的發展》[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1(1):1-10
(作者:均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