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 要】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與普及,網絡傳播也日益走向主流。然而,由于網絡平臺的高度開放性和不夠完善的監管體制,我國網絡媒體的輿論環境還有待改善。本文主要以浙江溫嶺幼師虐童案為例,對部分網絡媒體中的非理性輿論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網絡非理性輿論的形成原因及其對法律審判的影響,分析網民心理及網絡傳播機制現存的問題,并為控制非理性輿論,防止網絡輿論越權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網絡傳播 非理性輿論 司法審判
近年來,由網絡非理性輿論引起網絡暴力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早些年的“銅須門”“藥家鑫案”“虐貓女”等,這種“人肉搜索”行為最終演化成了一種社會暴力,對當事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司法審判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2012年10月爆出的“幼師虐童”案件也沒能逃脫這一命運。
一、事件回顧
2012年10月24日,微博爆料浙江溫嶺藍孔雀幼兒園女教師顏艷紅虐童照片,隨即顏艷紅被人肉搜索,連其家人也遭到網友痛罵。10月25日,顏某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刑事拘留。11月16日,浙江溫嶺警方認定虐童教師不構成犯罪,依法撤銷刑事案件,對其作出行政拘留十五日的處罰,羈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已釋放。
二、數據與理論分析
1、論壇
由于天涯社區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網絡社區,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筆者選擇其作為研究的對象,在網站首頁輸入“浙江溫嶺虐童”字樣進行相關內容的搜索,然后經過篩選和統計,得出數據結果。
在天涯社區里,直接關于此事件的不重復帖子共265篇,事件初期(一周內)就高達188篇,其中40篇帶有明顯的憤怒色彩,占了所有帖子的21%,其余多為轉載的客觀報道;事件結束后(即無罪釋放后),網友發帖44篇,其中12篇對審判結果提出質疑。筆者對評論在100條以下的所有帖子進行了統計,持有明顯觀點態度的評論共841條,能倡導理性看待此事,強調客觀因素的僅196條,其余評論都含有負面的感情色彩,其中不乏“變態”“禽獸”“殺死”等具強烈人身攻擊的字眼。在10月25日發表的名為《浙江女老師被曝虐童:揪幼童雙耳離地20厘米》的帖子中,帶有感情色彩的回復共104條,其中表現憤怒情緒的高達93條,要求司法干涉處理;11月1日發表的名為《從輿論中心與邊陲,淺談王志安與溫嶺虐童案》一帖中,作者提出應理性看待此事,持明顯態度的有效回復共18條,支持者有8條,反對者有10條,且反對言辭激烈。11月16日虐童教師被無罪釋放,關于這一內容的回復,在38條帶有感情色彩的評論中,只有12條持理性支持觀點。
由此可見,該事件一發生就引起廣大網友的關注,八成網友對此表示氣憤,其中不少人不滿審判結果,認為不夠解氣,只有少部分人呼吁依法量刑,反對輿論綁架,從比例上看,網友的理性程度有所提高,但意氣用事仍居主流。
2、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大家對浙江溫嶺虐童事件的態度和看法,未限制調查對象年齡、職業等因素,共回收有效問卷80份。筆者對這80份問卷進行了數據統計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對事件本身的態度。在事件發生初期,被調查者中有77人表示憤怒,3人可以理解,但對于顏某應得的后果,有49人贊成按法律規定定奪,3人認為法律不應干涉,其余均認為應實施不同程度的刑罰。大部分被調查者雖然對此事憤慨,但還是認為應依照法律進行審判。
(2)對此事網絡傳播情況的態度。80名被調查者中,大部分對此事的信息來源于網絡,但他們并不常在網上發表相關言論。對于網絡上部分網友發表激烈言論的現象,被調查者中有67人認為網友是對事件真的很憤怒,33人認為有發泄個人不滿情緒的因素,25人認為網友會隨波逐流,24人認可網絡匿名制的保護作用,7人認為網絡監管方面有待完善。議程設置的“大眾狂歡”理論指出,當私人議題一旦觸碰到社會已經建構的道德與倫理底線時,網民群體往往以道德優越感而非法律依據作依托,實施集體對個人的道德討伐甚至現實攻擊。虐童事件本來是一個個體事件,如果不是借助網絡平臺,它不可能演變為社會公共事件,引發公眾的過激情緒與行為。網絡上傳播的信息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在匿名制的保護下,網友會具有一種免責心態,就更容易將這些細節放大,而忽略事件的整體性和客觀環境的影響,變得口無遮攔、為所欲為,甚至借機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凱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一書中指出,群體極化是指“團隊成員一開始即有某種偏向,在商議之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當大部分網民都采取非理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對立意見的人就處于弱勢,并漸漸沉默,使強勢意見變成所謂的“輿論”,非理性輿論成為主流,最終演化成網絡暴力事件。
對于網友的人肉和打擊行為,被調查者中34人不太贊同,28人比較贊同,另有6人非常贊同和3人很不贊同。人肉搜索幾乎成為負面事件網絡傳播的一個必要程序,如果因為負面新聞,特別是觸動了很多網民道德神經與心靈神經的負面新聞,利用“人肉搜索”對某個人的信息加以追查,其結果則往往會產生網絡暴力與社會暴力的雙重后果。虐童教師顏某雖然已被釋放,但經過這一番來自網絡和現實的雙重打擊后,她與家人的生活、名譽都遭受嚴重影響。人肉搜索一方面讓事件主體曝光,滿足網民欲望,另一方面對當事人的傷害,也是無法彌補的。
關于此次網絡傳播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有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影響比較大,22人認為不夠大,6人認為無影響;關于類似事件的司法判定標準,根據問卷星對排序題的統計方法得出以下結果:總體而言,評判標準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現有法律法規,事件惡劣程度,當事人態度,網民輿情,傳統媒體意見及其他因素。此案中,顏某的行為其實并未構成尋釁滋事罪,警方介入也是受到網絡輿論的推動,最終判定顏某拘留15日,事實上她已經多被拘留一周,可見此次輿論對司法判定還是有所影響。經過網絡輿論大規模的引導,社會輿論會快速形成主流,而社會群體又對這種主流輿論進行鞏固,便形成了整個社會對案件的基本看法,這就大大增強了網絡輿論的能量和對法官的壓力。
三、如何避免網絡非理性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及控制
1、我國網絡監管需進一步加強,有步驟地推行網絡實名制
自從進入web2.0時代,網絡成為開放性很高的第四媒體,公眾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和平臺在公共領域發表自己的意見。進入自媒體時代,網絡的匿名性使得公眾發表言論更加自由充分,但同時它所帶來的安全感又容易讓網民產生免責心理,語言行為不受約束,造成輿論混亂,極大地破壞網絡生態,這就需要網絡監管體制的加強。不少專家倡導實名制,但網絡本來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完全實名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也會引起爭議,筆者認為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落實。并不是所有網站都一定要實名,網民依然可以擁有隨意言論的地方,只需選擇其中一些較有影響力的論壇推行實名制,論壇管理者必須履行好把關人職能,形成權威,時刻監督網站運行,大家都只能發布真實可靠的消息和文明健康的言論,這樣不僅能防止網民口無遮攔,還能為渴望了解事件真相的網民提供準確信息。
2、傳統媒體多進行正面引導,論壇等網站加強宣傳
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壯大,它不僅僅是傳統媒體新聞的轉載者,還常常為傳統媒體提供議題,滲入傳統媒介生態,二者日益相輔相成。互聯網上的顯輿論往往比現實社會中的顯輿論多了一些自我表現的成分,含有突出自我的夸飾,所以要有效地引導輿論,關鍵在于掌握社會輿論的真實情況,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多下些功夫。傳統媒體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公信力,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堅持真實性原則,迅速調查事件真相并及時作出全面深入的報道,不跟風盲從,盡力讓公眾了解事實全貌。此外,還應秉持客觀立場,正面引導非理性輿論,為公眾形成正確看法提供參考,促使主流輿論健康發展。當然,網絡媒體自身也需加強宣傳,一方面倡導理性態度,文明言論,提高網民媒介素養,一方面宣傳法律常識,提高網民的法律意識,防止網絡暴力的產生。
3、司法機關要在網絡民意的基礎上實現司法公正
網絡媒體的興起使法院審判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網絡輿論以其獨特的作用影響著審判工作,司法機關也通過各種方式接受輿論監督,并為網絡媒介提供論點議題。網絡民意可以實現對法律審判的有效監督,但其自身所包含的不理性成分又容易阻礙司法的獨立與公正,給審判帶來壓力。“藥家鑫案”是輿論綁架法律的典型案例,所慶幸的是,此次虐童案件沒有重蹈覆轍,這也體現了我國法制的進步。法律機構要尊重民意,但不能受限于民意,始終堅持尊崇法律,捍衛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防止“媒體審判”現象。要實現司法公正,還要善于引導網絡民意,通過有效溝通來平衡網絡輿論與法律審判的沖突,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
(作者: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