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芹
【摘 要】調查記者作為新聞記者行業的特殊工種,與其它類記者相比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在了解調查記者的職業特殊性的基礎上,探討這一特殊職業人群應具備的法律和倫理素養,并對此進行解讀、歸納與闡發。
【關鍵詞】調查記者 調查性報道 法律素養 倫理素養
一、調查性報道的相關概念與調查記者的職業特殊性
(一)調查性報道的相關概念
目前學界較為公認,調查性報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誕生于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扒糞運動(Muckraking)”。它在登上歷史舞臺之時,就因揭露了政治黑幕、貪污腐敗、企業壟斷、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彰顯著新聞記者的良知和責任,而備受好評。①在我國,調查性報道出現于19世紀中期以后的外商中文報刊。其中《申報》貢獻最大,它曾發表了多篇針對清末社會或民間問題的調查性報道,比如著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報道等②。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逐漸成熟。90年代開始,調查性報道在我國呈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
“一種通過記者個人的新聞作品去揭發一些人或組織希望不為人知的重要事實的報道。”這是美國調查性報道記者編輯協會對調查報道的界定。③這一概念界定將揭露性報道題材視為調查性報道的主要特征,認為只有對被隱瞞的內幕消息進行披露的深度報道才是調查性報道。
然而,在我國本土化的媒介環境中,調查性報道實際并不僅僅是西方所謂的“揭丑”式報道,不是針對社會負面問題和現象的簡單揭露,更多的是堅持主流輿論、正面宣傳的前提下,發揮輿論監督的社會公器作用。
(二)調查記者的職業特殊性
1、獨立性
主要是指“相對獨立性”。調查記者需要主動、獨立地進行調查報道,并在采寫編評的過程中融入自我建構的思路,更好地“用事實說話”。然而,調查記者在自主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也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尋求政府或其它不相關利益者的幫助。
2、調查性
調查記者要用調查出的“事實”說話,而調查性報道的關鍵在于記者如何深入調查不存在于表面的事物。比如調查記者需要確立調查主題、調查原因、調查范圍、調查方法、調查渠道和預期作品形式是什么、為什么及怎么樣的提綱。緊接著,是對獲取的調查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將資料進行“編碼”,并按照時效性等新聞價值要求,將其公之于眾。
3、公益性
捍衛公眾利益或公民權利,將損害這一權益的事件、問題揭露出來,以用來進行輿論監督,維護社會良性運作和保障公平正義。這是調查性報道的目的,也是調查記者的特征。
4、公知性
作為調查記者,他們不僅要具備一般記者既是社會“雜家”又是“專家”的知識素養,還要具備更高的法律素養和專業知識素養。
5、艱危性
調查記者在“調查取證”時要面臨復雜危險的局面和艱辛漫長的過程,并且在新聞作品面世時還要承受新聞官司和人身安全受威脅的危險與壓力。
二、調查記者應具備的法律素養和倫理素養
(一)調查記者應具備的法律素養
所謂法律素養是指一個人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它包含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三個層面的含義。也就是說,一個具備良好法律素養的調查記者,他應該知道法律法規的相關內容,具備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和觀念,而且上升為堅定、內在化的信仰。④
現借鑒傳播學者凱爾曼的“說服”的三個層面的分類方法,即認知層面、意識層面和行為層面的分類,來探討調查記者應具備的具體的法律素養。
1、認知層面:學習儲備豐富的法律法規知識
調查記者的報道必須符合法律法規,不可以超越法律法規的約束,這是新聞職業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調查記者首先要學習儲備豐富的法律知識,既要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要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
首先,調查記者要靠法律法規知識來判斷哪些行為是違法的和非正義的;其次,熟悉法律法規是調查記者自我保護的屏障;最后,熟悉法律法規可以避免調查記者濫用新聞權利。
2、意識層面:具備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和觀念
(1)權利意識。與公權力不同,權利具有“私”的性質,需要法律予以保護和規范。調查記者要具備權利意識,既不能侵犯其他人或組織的合法權利,也要善于保護和使用自己的合法權利。而且,調查性報道的目的在于捍衛公眾利益或公民權利,這就對調查記者的權利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調查記者的合法權利主要表現在“五項職業權利”方面,它包括:采訪權、報道權、批評與評論權、特許權和人身權。⑤而權利的另一面就是義務,也就是說調查記者在進行調查性報道的采、寫、編、評與播的過程中要時刻樹立保護公民權利的意識,不將自我權利或職業權利建立在受訪者、報道對象或當事者等的合法權利之上。
(2)證據意識。證據實際上是一種認定事實的基本方法,調查記者要學會“用證據說話”。這些證據自然就包括物證、證人證言、書證、受害人及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視聽資料等等。調查記者利用這些證據,歸納整合并采用受眾樂于接收的表現手法,形成一條強有力的證據鏈。提高證據意識不僅是對調查記者的業務要求,也是保護記者不受非法侵害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訴訟意識。訴訟意識是指法人、其他組織和自然人在社會活動中參與訴訟時,尊重和運用訴訟法的思想觀念。具備訴訟意識,在采寫編發調查性報道的過程中,要求記者在儲備豐富的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采取避免引起官司纏身的行為做法;在引發新聞官司后遵循法律程序,積極主動面對訴訟;在自我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善于借助法律武器,主動提起訴訟。
3、行為層面:法律信仰下的陽光行為
將知識儲備、意識付諸于實踐,是對調查記者的深層要求。復雜的現實狀況與艱危的工作特質使調查記者擔負起巨大的壓力,壓力下的行動顯示出“鐵肩擔道義”的偉大。法律作為一種約定規則,我們有遵守規則的義務,同時,法律也象征著正義,自由和秩序,值得我們去信仰。
(二)調查記者應具備的倫理素養
借鑒《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SPJ)職業倫理規范》以及《美國報紙編輯協會(ASNE)原則聲明》等國內外已有的經驗性文件,結合對調查性報道的整體感知和調查記者的職業特質,現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調查記者應具備的倫理素養。
1、真實準確原則:理性調查,客觀獨立,平衡手法,平等視角,深刻冷靜,全面深入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準確是調查性報道的根基,尋找真相是調查記者的使命。首先,調查記者要具備具體真實和總體真實的意識,爭取對事件的真相進行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地反映。然后,在具體的調查報道過程中要求調查記者做到:調查來源有客觀存在的事實依據;調查采訪要全面深入扎實;保持獨立性,避免不適當的利益關聯與沖突;對信源提供的所有信息進行全方面檢驗證明;證據要真實可信,取證要科學理性;報道手法上要平衡,保持客觀獨立,避免偏見;區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不有意摻入自我的價值傾向⑥;“刊播了失實報道要勇于承擔責任,及時更正道歉,消除不良影響”等。⑦
2、責任公益原則:公眾為大,肩負責任,執著信念,勇往直前
調查性報道的初衷是揭露社會黑暗,捍衛公眾權益,深層意義也在于維護社會的良性健康運轉,保護公平正義。調查記者要有社會責任感,為公眾發聲。擔當起社會監視器和公眾發聲器的職責,推動“公共領域”的形成與發展。
在我國,調查記者同樣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體現黨的主張和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起來。同時,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也就是說一切調查性報道工作都要服從大局,傳播正氣,促進社會和諧、民主進步。
3、善意原則:揭露假惡丑,建構真善美
“新聞報道的出發點是為了崇高的目的和善良的愿望對公共事務及人物進行監督,這種監督應該是建設性的,是為了有利于改善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社會向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甚至是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狹隘利益尋求借口貶損或誹謗別人。”⑧這是善意原則在新聞活動中的表現。
善意原則在調查性報道中的運用體現在報道目的和報道手法方面。調查記者應該通過建設性的新聞報道,著眼于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方面,而不僅僅是提出問題,展示傷口,困惑公眾。同時,調查記者要本著客觀獨立、理性平等的精神,不在調查報道中失衡,更不借助報道實現個人不合理利益,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尤其是通過隱性采訪調查取證中,善意原則既是記者在“暗訪”活動中的保護傘,也是保證取證內容正義合理的前提。
4、良知與生命至上原則:珍視生命,良知隨行
良知原則在調查性報道過程中表現在采訪調查和報道手法的具體環節,它包括揭露真相敢為人先的擔當,尊重生命權利捍衛合法權益的正義使命,保護他人合法隱私,維護當事人的人格尊嚴,不因報道給無辜者帶來痛苦,不因過度展示血腥畫面、暴力淫穢內容對青少年構成傷害等等,調查記者要善于換位思考,不因繁雜、艱危而束縛,多去思考、揭示行為和事件背后的真相與原因。⑨
生命至上而可貴。無論調查記者在何時何地,面對何事何人,都要將生命至上的原則放在首位。
5、最小傷害原則
調查記者在調查采訪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遇到遭遇不幸的采訪對象,而如何避免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就要求調查記者不僅要對事件有深入的觀察和認識,還要對人性和情緒有較高層次的理解。另外,對比如殘疾、智障人及其家庭,兒童和未成年人,受侵害者,與調查報道有被動關聯的采訪對象等一些特殊人群,記者也要對他們給予尊重和保護。
結語
“調查性報道的發展和成熟過程中需要清晰的理念指導、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足夠的新聞容量和寬松的輿論環境。”除了具備這些條件,若想調查性報道繼續完善并發揮它在新聞實踐中的重要作用,關鍵在人,即在于從事調查性報道的記者所具備的素養,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法律和倫理素養。□
參考文獻
①②⑤段勃:《調查性報道概論》[M].新華出版社,2010
③David.L.Protess等,《調查性報道的界定、發展及議程設置》,2004.7
④⑥⑨王軍:《傳媒法規與倫理》[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⑦美國職業記者協會(SPJ),《職業倫理規范》
⑧美國報紙編輯協會(ASNE)原則聲明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