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璟
【摘 要】輿論監督是法律賦予新聞媒體的重要權利和義務,作為社會的瞭望哨,新聞媒體本應積極正確地履行輿論監督職責,有效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然而去年4月份,《京華時報》卻卷入了與農夫山泉的紛爭,終因輿論監督失范而導致公信力及媒體形象嚴重受損,該事件一度成為輿論的焦點。本文就《京華時報》對農夫山泉的輿論監督失范之處進行了分析,旨在促進新聞媒體更加科學有效地進行輿論監督。
【關鍵詞】《京華時報》 農夫山泉 輿論監督 失范
去年4月份,浙江著名純凈水品牌農夫山泉因消費者舉報水質有問題被媒體曝光,連續陷入了“質量門”和“標準門”,《京華時報》對此進行了持續近兩個月的大規模報道,針對農夫山泉執行的質量標準進行質疑,并最終迫使農夫山泉退出了北京桶裝水市場。
一、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始末
這場媒體事件持續了將近兩個月時間,事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3月中旬,有媒體開始對農夫山泉瓶中黑色不明懸浮物進行報道,并對其水源地進行調查,發現其水源地垃圾圍城;第二個階段從4月10日開始,以《京華時報》為首的新聞媒體對農夫山泉現行的產品標準進行追問,事件漸入高潮。期間《京華時報》與農夫山泉“你來我往”,媒體質疑企業就否認,雙方態度日漸強硬。5月6日,意識到自身危機的農夫山泉在北京召開發布會,《京華時報》的多名記者趕到現場,雙方再次爆發爭論,發布會現場一度混亂,這次事件被其他與會媒體記者稱為一場“鬧劇”。在近兩個月的激烈對抗之后,農夫山泉和《京華時報》雙方均向法院提起訴訟,其中,農夫山泉訴《京華時報》的相關報道侵犯其名譽權,索賠2.1億元;而《京華時報》社則起訴農夫山泉的一系列聲明、宣傳內容侵犯了名譽權,索賠1元,雙方成功地將戰場轉移到了法庭,而針此次對訴訟,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仍在審理之中。
縱觀相關新聞報道,不難發現作為媒體,《京華時報》的議題過度集中地指向了農夫山泉的“標準問題”,而非“質量問題”。本來一樁以水質問題為重心的食品安全事件,逐漸演化為了一場公眾參與的“媒介事件”。①事后,網絡輿論出現了微妙的轉換。據騰訊微博調查數據顯示,截至5月11日上午,農夫山泉的支持率達到了86.5%。短時間內,涉事媒體《京華時報》便陷入了輿論困境。
二、《京華時報》的輿論監督失范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從4月10日起,《京華時報》在整個事件的28天時間內,幾乎不間斷地報道農夫山泉的負面新聞。其中,共動用67版,76篇報道,頭條導讀12天,除了4月20日雅安地震發生后的幾日外,農夫山泉的相關報道幾乎連續被放在《京華時報》最顯眼的版面位置,直到5月7日,在對農夫山泉董事長召開新聞發布會一事做了6個版的專題報道之后,才算告一段落,其報道力度之大,可謂前所未有。
在整個事件中,《京華時報》從最初基本符合新聞規范的監督報道,到自身卷入與企業面對面的“口水仗”,本應置身事外的《京華時報》顯然并未“按常理出牌”。其輿論監督的失范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揭露問題之后操之過急,有輿論暴力之嫌。起初,《京華時報》對農夫山泉的水質及標準問題進行了曝光,本身這個出于新聞事實的陳述完全沒有問題。然而,在報道刊登后極短的時間內,在社會輿論還未完全發酵的情況下,《京華時報》就迫不及待企圖利用自己的媒體平臺,制造輿論,并借輿論對事件定性,表態,下結論。抨擊農夫山泉執行行業標準過低,不符合相關規定。這未免有越俎代庖之嫌。農夫山泉的水到底符不符合標準,應該由相關權威部門經過檢測,憑證據說話。而媒體的權利是監督與揭露事實,將事實客觀全面地呈現給讀者和相關部門,但沒有權利對企業的問題下定義、做預判。在農夫山泉事件持續近一個月的熱議過程中,本該介入調查的監管部門遲遲沒有介入,國家安監和質檢部門幾乎完全失語。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如此長時間大規模的負面報道,必定引發公眾的多種猜想,甚至引發不信任。《京華時報》把自己當法官,搶先給農夫山泉定罪。這種做法顯然已經超越了新聞媒體正當的輿論監督界限。
其次,《京華時報》的輿論監督未能做到客觀理性中立,被動卷入了毫無意義的“口水戰”。媒體保持長久影響力和領先地位的基石是客觀公正。然而在這次事件中,《京華時報》的眾多報道并未能呈現出真實可考證的新聞源,大多數撰文是本報的評論性文章,其中對農夫山泉的抨擊也并未拿到相關權威部門的有效數據,而是僅憑單方面的采訪和推測,這樣的輿論監督難免缺少真實客觀性,不能被公眾所接受。這也為農夫山泉發起猛烈反擊提供了漏洞。同時,在后期,《京華時報》數度撰文,對農夫山泉進行一對一的質問,整個事件已經完全脫離了消費者,脫離了陳述事實的初衷,偏離了正當輿論監督的軌跡,而演變成了雙方自說自話的毫無意義的“口水戰”。作為新聞媒體,《京華時報》沒有在關鍵時刻以公共利益為核心去追求事實真相,當出現利益關聯時也沒有遵循回避原則,而是從本應獨立的“第三方”變成了卷入爭論的當事人,其做法顯然欠妥。
最后,《京華時報》未能把握時機塑造形象,反而深陷輿論困境,使得報紙的公信力受損。媒體在輿論監督過程中一旦不能保持新聞操作的客觀中立,必然會損害自身在社會的公信力。整個事件中,《京華時報》作為新聞媒體,最好的處理方式應當在陳述事實,搶占制高點之后,立刻收手,保持沉默,靜等輿論發酵。同時向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反應,要求調查真相,以國家權威部門的調查結果去督促企業整改,督促水標準的完善和改進。然而實際操作中,《京華時報》在輿論監督中顯然失去了方向而誤入歧途,不斷濫用輿論工具替國家主管部門下結論,利用公眾輿論肆意攻擊企業,不給企業任何說話的機會,這種做法大大降低了一份報紙的品味,使得其公信力嚴重受損。
三、新聞媒體應如何進行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是每一家新聞媒體都應盡的職責,而媒企關系又是現代社會中重要的社會關系。農夫山泉與《京華時報》的這場紛爭再次提醒新聞媒體,在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力時,應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權力是有邊界的,輿論監督既要以公共利益為核心,不斷追尋事件的真相,同時,又要對新聞事實遵循專業要求,利益關聯時遵循回避原則,永遠做獨立的“第三方”。媒體監督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讓輿論監督演變為輿論的暴力。那么作為新聞媒體應當如何樹立公信力,真正科學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呢?
首先,有理有據,使輿論監督具有生命力。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與正面宣傳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改進工作,解決問題,兩者只是手段與形式上的不同。所以輿論監督的定位要做到確保與人為善的態度,要抱著改進工作、促進和諧的目的出發。采訪的初衷應該是善意的,報道揭示事實的角度應該合情合理,在披露事實的過程中應當采取公正的評價態度,并確保監督報道能夠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多角度謹慎求證輿論監督的每一個事實環節,力求做到在監督過程中任何公開刊發的信息來源都有理有據,用事實說話,將事實客觀地呈現給社會。
其次,明辨是非,突出輿論監督的說服力。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要想做到具有說服力,必須嚴格提升新聞監督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尤其在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新聞媒體飽受新媒體的巨大沖擊,人們習慣了利用一切移動終端看新聞。然而網絡上的信息來源相互轉載、雜亂不堪,新聞的真實性遠遠無法得到保障。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尤其是傳統紙媒,對于各色來源于網絡的新聞應該仔細甄別,明辨是非。不能什么都一窩蜂地跟進,而應當具有自己的分辨和判斷,時刻保持新聞工作者的懷疑態度,去偽存真,在大量雜亂無序的新聞信息中認真挑選真正有新聞價值的線索,然后進一步調查并跟進事態發展狀況。
再次,掌握火候,彰顯輿論監督的公信力。就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而言,在具體的報道業務上,對于還未“蓋棺定論”的公共事件,媒體《京華時報》沒有權力給予審判。從專業規范上說,媒體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是難以服眾的,媒體的職責在于呈現事實,提供雙方觀點,而不在于充當“裁判”的角色。尤其在類似這種媒企輿論糾紛中,媒體長時間大規模的報道,必定引發公眾的多種猜想,甚至引發社會危機和不信任。因此,輿論監督一定要注意掌握火候,把握界限,以科學有效的方式監督社會上的種種不良現象,促使相關權威部門介入調查并公布結果,而不是拋開公眾利益為監督而監督,為批評而批評。
最后,有始有終,保持輿論監督的強大影響力。對于媒體的輿論監督,受眾垢病最多的就是轟轟烈烈的開場,悄無聲息的收場。事實上,受眾不僅要看媒體曝光事件的本身,更要看事件處理的結果。因此,新聞媒體在輿論監督的過程中要做到善始善終,認真負責地跟進事件的相關進展,將處理結果第一時間公之于眾,盡快徹底消除公眾內心的疑慮和困惑,不做虎頭蛇尾的新聞。同時,在事件的輿論風波平息之后,新聞媒體還應當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收集并評估事件處理的相關利害之處,為以后的輿論監督提供有效指導。
總之,《京華時報》與農夫山泉的紛爭為當今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上了深刻的一課,也再一次提醒廣大新聞工作者,開展輿論監督應當講究科學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為監督而監督。同時,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時應當謹記公信力至上原則,為了一場所謂的監督而損害媒體公信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
①劉子敬,《農夫山泉:標準門之下的危機公關》[J].《新聞傳播》,2013(8):24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