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亞潔
【摘 要】2009年美國經濟持續低迷,真人秀節目《臥底老板》應運而生,它給美國人帶來了工作的信心和價值觀的修正。本文將其內容設計對“培養”理論的成功運用進行分析,以期更好的利用大眾傳媒改善人們的價值觀和對社會的信任度和認同感。
【關鍵詞】真人秀 《臥底老板》 培養理論
一、培養理論概述
培養理論又稱“涵化理論”、“教養理論”,格伯納(Gerbner,1969)等人認為,在現代社會傳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的影響。由于傳播媒介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在心目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發生著很大的偏離。同時,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當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在這個意義上,格納等人將這一研究稱為“培養分析”。
培養理論的基本假設是:長時間收看電視的人,其對社會現實的看法更加接近于電視所呈現的景象。格伯納認為電視文化可以培養和建構受眾的世界觀,使受眾的主觀現實更接近于電視媒介提供的符號現實,而非客觀現實。
二、《臥底老板》的結構分析
2009年全球經濟低迷,辛勤工作的美國人抱怨高薪總裁兩耳不聞窗外事,員工中間充斤著對高薪總裁的不滿,士氣低落。《臥底老板》是美國CBS電視臺推出的一檔真人秀節目,他們跟蹤拍攝了許多大型企業的高管離開舒適的辦公室以匿名身份臥底進入自己的公司體驗最基層的工作,親身感受自己公司的規章制度,內部運作以及企業文化。《臥底老板》每集約43分鐘,大致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片頭占用2分鐘左右時間作簡單的介紹和預告,內容根據不同季包括了經濟背景提示,參與拍攝的公司和總裁的身份,以及本集內容簡介。第二部分是核心內容,在對公司的創業史及運營情況進行渲染之后會對臥底老板的家庭和個人情況也進行簡單的鋪陳,然后會分別將老板臥底工作的4到6個崗位分別記錄,每個崗位會和一位職員面對面的交流學習。第三部分雖然時長不是最多的,但卻是點睛之筆。這一部分老板會暴露身份并且親自會面之前的幾個職員,依據他們的工作表現和家庭情況分別給予獎勵(少數為懲戒),使得節目具有強烈的故事性和完整性。
三、《臥底老板》中培養理論的運用
1、《臥底老板》中老板的表現
《臥底老板》第一季的影像資料播出于2010年,但是錄制于2009年——美國經濟跌落谷底的一段時期。當時的美國社會士氣低迷,亟需精神領袖發揮作用。CBS電視臺推出這一檔節目可謂是迎合了受眾、公司、媒體三方的利益并且對社會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而老板的表現也符合觀眾的胃口。
《臥底老板》在對參與拍攝公司的選擇上非常慎重而有代表性,其經濟實力是基本的要求,同時需要公司的發展歷程與口碑都有一定的被知曉度,他們會盡可能的選擇親民友善的總裁形象,但同時非常注重其形象的廣泛性,從第一季到現在的第五季,總裁形象包羅萬象,有硬漢類型如全球最大婚紗零售巨頭之一的阿爾弗雷德·安琪洛的總裁保羅·昆塔爾;有年輕有為型的GSI全球體育用品貿易公司總裁邁克爾·魯賓;有現任家庭百元折扣零售店的白手起家的總裁麥克·布魯姆,更有第三季首次出現的女總裁凱瑟琳·莫森——全球性特許經營機構FASTSIGNS總裁以及特立獨行的折扣商店羅曼百貨的史蒂夫·紐曼——出演的首位出柜總裁。多樣化的總裁形象尤其是同性戀和女性元素的出現可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幫助改善總裁高高在上的形象。尤其一些總裁的遭遇具有普遍性,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是藍領家庭出身,經過自己的打拼創出一番事業,其家庭也各自有自己的情況。有的總裁家里有需要治療的病人,或者身患殘疾的兒女,也有許多總裁因長期打拼在事業的第一線而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回家后一室清冷的寫實讓許多人產生共鳴,同時《臥底老板》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在某種程度上安慰了在職場上失意的美國工薪階層。如Waste Management的總裁在臥底工作的時候因為表現不佳而被自己的員工炒魷魚,White-Castle快餐連鎖店的總裁則是在臥底工作期間毀掉了4800個面包。他們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暗示了基層工作的技術性和難度性,可以增加員工對職業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同時也拉近了公司高層與普通員工之間的距離。《臥底老板》在這種“描述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包含了一定的虛構因素,使得受眾當做現實來接受從而達到一定的培養效果。
2、對各類工作的認可度激發工作熱忱
在《臥底老板》節目中,各位總裁深入到基層當中去,將公司運營最基本的環節一一體驗,在一起工作的員工中幾乎沒有職位較高的人,都是一些奔走在生產線的辛勤藍領們,他們拿著較少的工資,做著最辛苦的工作,卻無法接觸到高層人員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只能忍氣吞聲,如此情況配合在經濟蕭條的時代背景下才會爆發出廣泛的不安和不滿,此時的臥底工作如一劑強心劑安撫了員工不安躁動的情緒和心情。
在節目設置中,幾乎每一集的程序和員工代表都具有一致性,如家庭不健全,身體殘障或者養家糊口等類型員工的選擇。以第三季第12集為例,總裁凱瑟琳·莫森參與了四份工作的實習。第一份工作是與管理中心經理Jenn一起進行踩點調查的工作,Jenn是最普通的典型代表,工作專注而吃苦耐勞,心甘情愿的接受工作的重荷,對公司充滿熱愛但也有不滿和建議,這正代表了一個企業最需要的一類員工。第二份工作是進入生產線與Sheldon一起共事,Sheldon也代表了一類典型員工,他在訓練新人時友善、簡潔而有耐心,工作類型很多但效率非常高,有職業規劃且性格討人喜歡。同樣的,他對公司流程也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并試圖改善它。家庭方面,他是一個單親爸爸,這與眾多的美國單親家庭具有強烈的共鳴,并且有一個身患癌癥的未婚妻,卻仍然對生活充滿了積極的憧憬。第三份工作是與Gary—一名安裝工人一起經歷的一天。Gary工作非常認真勤懇,而且他的工作需要體力與技術,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并不像看起來那么輕松的工作”,他的特殊之處在于,他是一名在年輕時因為無知而有過前科但是現在完全改過自新的人,他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即將出生的兒子,居住在離工作地點非常遠的郊區,生活艱難并且正在面臨失去居所的窘境。可謂是集各種不幸于一身但卻過得很幸福而努力的人。臥底的最后一天,臥底老板冒險與一位曾經見過面的特許經營人Scott會面,這一次的工作有些許危險性但安全措施齊全。Scot并不完全屬于員工而是自主經營,而為了節省開支他自己學習并做了大部分的工作,因此他的工作量非常大,同時他有一個正在進行化療的女兒,化療需要他在金錢和精神上都付出巨大的努力,這使得這個人物在設定上的精神意義更豐滿,符合了美國大眾“美國夢”更深層的含義。
《臥底老板》作為真人秀節目,使用的媒介是擁有最多受眾的,接觸時間最長的電視,不需要接觸印刷媒介所必須的識字能力,可以擴大受眾范圍,電視擁有強烈的目擊感、現場感和沖擊力,使得現代人將“電視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漸漸重合,其感染力廣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部分。員工的廣泛性和代表性使得美國工薪階層在收看時進行自我代入,獲得一種“生活依然充滿希望,只要努力就能收獲”的認知,從節目中人物代表的身上進行對比而產生知足感,從而改善社會氛圍。同時將員工和總裁的互動加入其中,讓受眾不知不覺中產生主人翁的精神,更好的提高公司工作效率,實現節目的社會效益。
3、“公司拯救論”的代入
在各個分集中,有許多員工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被“企業文化”拯救。如經歷了人生重大打擊后在多納托披薩連鎖店工作的Buffy,還有在身體狀況很差的情況下進入便利店王國7-11的Dolores等,他們都面對著不同的人生困境,但都在各自的企業里找到了一份能體現自我價值的工作,這種價值的體現更多的不是在工作本身,而是企業所帶給員工的精神支撐,他們的自白中多數會提及身邊的員工和管理人員乃至公司政策給予他們很多的心靈安慰和精神鼓勵,使他們從前一段灰暗的人生中走出來,重新積累正面的能量去體會世界的美好。這是節目給予參與拍攝的企業最大的正面宣傳和幫助,也是在傳播過程中植入的一種思想催眠,培養理論在這方面的運用起了積極的作用。
4、適當的反面教材
真人秀的紀實性和娛樂性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所以其真實性也是最具爭議的一環。在《臥底老板》中,幾集之內便會設定幾個反面的例子,如有的員工訓練新人的態度極差,憎恨自己的工作,有的人只會指示他人干活自己卻獨享清閑,甚至有貨車司機利用職務之便在校園里吸毒,種種反例都讓人在觀看過程中感到不適,卻恰是這樣的設計使得節目更加可信,這種不說教、不一面倒的傳播使得這種“主觀現實”更深的融入受眾的腦海中從而漸次取代“客觀現實”。
結語
“培養分析”的核心觀點是:傳播內容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識形態傾向,這些傾向通常不是以說教而是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的,它們形成人們的現實觀、社會觀于潛移默化之中。《臥底老板》應時代之景而生,合理而成功的運用培養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部分美國人的價值觀,改善了整個經濟市場的精神面貌和工薪階層的工作士氣,在最初的幾季獲得了超高的收視率。但隨著一成不變的節目設置和經濟境況的變遷,《臥底老板》能否繼續在電視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待觀察。□
參考文獻
①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③沃納·賽佛林 等:《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四版》[M].華夏出版社,2000
④E.M.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⑤廖圣清、丁國生編譯,《請看傳媒如何改變“上帝”—從培養理論的視角看美國電視劇對受眾的影響》[J].《新聞大學》,1996(3)
⑥陳志強,《臥底老板在囧途》[J].《商界評論》,2010(8)
⑦石長順、向培鳳,《公共電視與公共領域的建構》[J].《現代傳播》,2006(5)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廣播電視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