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
【摘 要】本文對公共新聞的內涵進行了簡單界定,著重梳理公共新聞發展的“公共哲學”基礎,考察了在多元文化主義背景下公共新聞的實踐問題。文章借用和發展了哈貝馬斯等人的理論,分析了如何保障議題選擇的正義性和如何在商談過程達成共識的問題。
【關鍵詞】公共新聞 多元文化主義 公共領域
公共新聞運動是上世紀80年代末發生于美國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新聞改革運動,這場運動的興起有著一定的社會背景,尤其是1988年的美國大選中,媒體對競選缺乏實質內容的報道讓受眾產生逆反心理,報紙發行量銳減,民眾對政治關注的熱情也極大削減,美國的新聞傳媒行業遭遇尷尬局面。
在這些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公共新聞運動應運而生。隨著公共新聞理念的誕生、實踐和發展,盡管對于公共新聞的概念、內涵、操作等存在爭議,但其中一些共識被普遍接受,即倡導者們認為現代社會存在兩個不斷擴大卻又并非不可彌合的鴻溝。一個介于公民與政府之間,另一個存在于新聞機構與其受眾之間。顯然,倡導者們將公共新聞視為民主運動和民主進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坦尼·哈斯指出,早期的公共新聞倡導者們顯然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公共新聞本身也是一種新聞哲學”,“公共新聞需要一種指導性的‘公共哲學”。在哈斯的《公共新聞研究:理論、實踐與批評》中,作者專門論述這種公共哲學。
作為公共新聞的學術倡導者之一,杰伊·羅森認為公共新聞同時表達三層含義。其一是關于媒體何去何從的一項主張,其二指現實生活的一系列實踐,其三是關心改革之可能性的人和組織的一場運動。①可見,公共新聞既是一種價值目標,也是一種實踐指導,即羅森所說的“公共新聞名義下的言與行”。因而要想回答在多元文化主義背景下,公共新聞如何得以存在和發展,恐怕就不能僅將公共新聞視為一種業務手段進行實踐分析,而是要像哈斯所稱的那樣,用一種“公共哲學”的視角來分析、反思公共新聞。
公共新聞的哲學分析與指導
在多元文化主義的背景下,受眾的價值觀念并不一致,甚至有時候是相互抵觸的,這種情況如何實現協商對話,得出讓各方滿意的公共決策呢?
哈斯在《公共新聞研究:理論、實踐與批評》中指出:“我認為所謂的指導性的‘公共哲學就是對記者應該怎樣看待公眾、鼓勵何種形式的公共新聞和應對措施以及如何在實踐中影響公共話語等問題的理論性闡釋。”②
這里簡單概述一下哈斯的“公共哲學”理論:他認為社群主義和自由主義對于公共新聞的觀念都存在問題,因而推崇哈貝馬斯的“協商公眾”,以期望能夠推動共同協商的理念來指導公共新聞的發展。但是在考察誰最有權決定公共協商的內容等命題時,哈斯放棄了哈貝馬斯的“單一的、一體化的公共領域理想”,即只有當公民拋開社會不平等時,真正的公共協商才可能產生。哈斯轉而采用弗雷澤對哈貝馬斯的批評,即在一個包含多種話語領域的公共領域內,公民應該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必撇開社會不平等。最后哈斯認為記者應該視市民為參與共同協商的組成部分,記者應該在消彌主流與非主流社會群體之間的不平等這個大目標下促進公眾協商及問題解決,記者應該促成一種能夠使面對面對話與大眾媒介協商形成合力的公眾對話形式。③
筆者這里基本同意哈斯的觀點,對哈貝馬斯理想化的公共領域進行修正并重新考察這個問題。
文化多元的時代背景
首先需要強調這是一個文化多元的時代。多元文化主義強調群體文化身份的重要意義,主張平等承認各種文化存在的差異,尊重少數文化成員的身份并賦予他們有差異的公民身份,實施“差異政治”,從而實現真正的平等。多元文化主義的核心原則是所有的文化都應受到尊重,對文化多樣性與差異性應該持寬容態度。
可能有人會質疑:因為我們無法抹煞這些基本的價值傾向在面對爭議問題時表現出的差異性,如果通過其他方式使得觀點一致、達成共識,則說明一開始堅持的立場變化了,就不再是原來的社群主義或者自由主義了,即消滅了不同意見存在的基礎,而這恰恰是多元文化主義所反對的。因此認為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偽命題。
其實不然,正如李麗紅提出的:多元文化主義強調社會的多元性,要求保持少數群體文化和傳統的完整性,主張賦予他們更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但是,它并不否認整體性和統一性,只是多元文化主義者所強調的是多中的一,差異中的相同。強調多元文化是為了獲得差異群體權利,在倡導多元文化的同時,多元文化主義也主張文化之間的對話和合作,并不否定統一性。④
筆者這里更進一步指出,我們傳統上認識的文化多元可能存在誤區,認為多元文化是相對于一元文化的,因而在實際的理解和實踐中紛紛將之視為優勢群體和劣勢群體相互博弈的關系和狀態。但實際上,多元文化更多的指向是在一個共同體內部存在多個不同文化信仰的群體,需要做的是如何兼顧整體中的各個群體的利益。
多元文化背景下公共新聞的發展
前文論述了公共新聞關注對象的公共性,因而對一定社區、組織內的廣泛人群擁有共同的影響,關涉多方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訴求即在社區、共同體的內部形成了一個類似的“多元文化”的格局,公共新聞就要在這樣的情境下開始實踐。
1、議題選擇
這表面上是一個議程設置的問題,但與傳統的議程設置產生語境不同。傳統的議程設置盡管是媒體的議題選擇在前,逐漸民眾關注焦點與媒體磨合后形成高度一致,但存在因競爭、經營壓力等難免會產生迎合受眾等行為,媒體的把關并非客觀嚴謹,甚至出現很多丑聞案例。這里的議題選擇不能按照傳統的思路來進行,因為涉及到直接的公眾利益和社會公正,需要在議題選擇上秉持正義,否則所謂的公共新聞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了。
議題的選擇從兩個方面影響了社會的公正,最直接的影響是選擇不同的議題對不同人群的利弊影響大大不同,這是事實層面的;另一個則是對議題的選擇直接體現了主流思想對一個社會不同價值的認知和確認,這是價值層面的。
哈斯批判的哈貝馬斯理想的公共領域理論在于人們不可能拋開自己的固有身份進行協商對話,哈斯的反駁是有效的,正如弗雷澤指出的:“由于缺乏一個先天的自然界限,人們應該通過廣泛討論而不是提前決定什么來看待那些涉及公眾利益的話題和私人事物。實際上,平等參與公共領域就必須給受支配地位的社會群體提供機會去說服占支配地位的社會群體,現在應該把過去被排除在公共利益議題范圍之外的某些議題納入公共利益的議題了。”⑤
2、共識的達成
在選擇了公共新聞的議題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第二個階段,即對議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并形成一致的意見。在這里,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⑥得到了確認和發展。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和商談理論指出:
(1)凡具有言語和行動能力的人都能參與商談;
(2)每個人都有權質疑任何斷言;每個人都有權在商談中提出任何斷言;每個人都有權表達自己的態度、愿望、要求;
(3)沒有人會因為來自商談意外的脅迫而無法行使上述權利。⑦
即有學者概括的:參與成員的平等性、討論議題的開放性和參與成員的廣泛性。
這里,可能會有人反駁這種“共識”有太多理想化、烏托邦的色彩。確實如此,因為上述理論是在理想的公共領域環境下達成的,但在實際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這樣的理想化公共領域環境幾乎不存在。但這里進行的價值探討并不影響論證的有效性。
這就涉及到不同的政治思潮和哲學范式對文化多元的反應。文化相對主義要求人們接受主導型社會理解的統治,但這種解決辦法顯然會導致文化暴政和獨裁;政治相對主義則認識到面對沖突時文化價值的不確定性,因此強調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完備性普遍主義則把太多的道德確定性歸于當下的理性,強調足夠的理性將會導致問題的永久解決。⑧
哈貝馬斯的理論則更偏向于一種協商普遍主義,即明確承認有些社會正義沖突現在不能通過一些完備的、具有普遍正當性的具體標準而得到解決,這些沖突可以在尊重這些合理差異的基礎上,通過真正的相互協商而得到更好的表達與暫時的解決。
這里其實暗含了一個前提,即商談各方雖然有分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共識。即不同訴求的人之間存在對話的可能,這種對話的基礎即是“重疊共識”。在“重疊共識”的存在下,彼此進行商談達成政策共識也就不難了。因而共識達成的過程中,尋找“重疊共識”成為關鍵,這則有賴于公共新聞組織者的策劃和引導,這種解決途徑,既包含了具體的正義原則,也包含了程序性的原則,因而是在形成共識時相對優秀的選擇,這也是公共新聞一直以來堅持的價值取向。
盡管近年來公共新聞唱衰聲音不時傳出,加之傳播手段的進步,公民新聞等噱頭紛紛出現,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從理論和價值層面對這一現象進行梳理和評析。□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⑤坦尼·哈斯:《公共新聞研究:理論,實踐與批評》[M].華夏出版社,2010
④⑧李麗紅,《文化多元,政治一體》[D].天津師范大學,2006
⑥哈貝馬斯 著,曹衛東 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學林出版社,1999
⑦JürgenHabermas.MoralConscio-
usnessandCommunicativeAction,tran-
slatedbyChristiannLenhardtandShierryWeberNicholsen.TheMITPress,2001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