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邑
【摘 要】事件類視聽新聞往往從一個新聞事件出發,綜合各方面資料,敘述新聞事實、采訪新聞事件相關者、探尋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進行評論和由點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本文以《看見·專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為例,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評析該視聽新聞作品,以期為以后該類新聞作品的采訪編排提供借鑒。
【關鍵詞】視聽新聞 新聞評析 敘事結構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各種新聞事件層出不窮,而同時新媒體又以新聞資訊的快捷性擠占傳統媒體資訊類新聞報道的空間,因此,以深度見長的事件類視聽新聞節目逐漸受到觀眾青睞。
事件類視聽新聞往往從一個新聞事件出發,綜合各方面資料,敘述新聞事實、采訪新聞事件相關者、探尋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進行評論和由點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如《新聞調查》、《看見》等欄目中都有事件類的視聽新聞作品。
事件類視聽新聞往往以報道式、訪問式或綜合形式為主。如何在眾多事件類視聽新聞節目中脫穎而出,已成為節目策劃的一項重點和難點。因此,正確評析事件類視聽新聞對事件類新聞的策劃和報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事件類視聽新聞作品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內容的存在方式,是內容的結構和組織。同一種內容在不同條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種形式在不同條件下可以體現不同的內容。因此,評析視聽新聞作品也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入手。
從內容上來說,一個視聽新聞作品的內容包括報道的選題、角度、細節等要素。
(1)選題。新聞選題是否恰當要看符不符合所在欄目的定位和價值觀。比如拿拆遷來說,雖然我們也會關注個人和家庭的命運如何,但最關心的還是事件背后所隱藏的社會意義。如果除了新聞事件的表象之外,沒有內在能支撐欄目的東西就是失敗的選題。
(2)角度。新聞角度可以選擇構成新聞事件的各個因素和側面。我們評價一個新聞作品角度問題時,首先要看它是否客觀,其次要看它有沒有新意,最重要的是要看它對現實生活是不是有影響或指導意義。
(3)細節。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的展示是新聞報道中最能打動人的部分。但在細節的展示上,新聞報道必須把握一個度——即還原真實和保持客觀的度,細節展示不足會導致新聞節目干癟無趣,但細節展示過多又會有偏頗之嫌。這一點是新聞報道者必須要注意的,新聞評析必須時時警醒的。
從形式上來說,一個視聽新聞作品的結構包括報道的結構、視聽符號等要素。
(1)結構。事件性視聽新聞的結構可以根據具體的事件,選擇多種結構方式——順序、倒敘、插敘都是可以的。而在評析一個事件性視聽新聞的結構時,我們更需要注重它的邏輯性,它是不是層層推進的?是不是一直讓受眾保持注意力的?是不是觀眾能接受、理解的?一個好的結構能有助于觀眾更好地理解新聞節目想傳達的事實,而一個失敗的結構則會讓受眾摸不著頭腦,重則影響觀眾判斷和輿論。
(2)視聽符號。視聽符號的運用是為視聽新聞添彩的重要元素,但它和細節一樣,必須在豐富新聞作品的基礎上堅守住客觀性,避免將觀眾代入節目策劃者預設的判斷或情緒中。
二、評析《看見·專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
2011年8月,以“新聞記錄欄目”定位的《看見·周末版》誕生,這檔由知名記者柴靜主持,采訪的新聞專題節目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而作為一檔深夜新聞節目,其不俗的收視率表現和社會反響給研究者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2011年8月11日,《看見》播出了專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的節目,這是藥家鑫案發生以來,第一次有媒體正面采訪藥家鑫與張妙的父母。
1、內容方面
從新聞選題上來看,采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屬于回顧性選題,選在了藥家鑫執行死刑后近兩個月的時候進行采訪,在保持選題內容新鮮度和防止二次傷害間取得了一定的平衡,難能可貴。其次,藥家鑫案是一件影響甚大的惡性殺人事件,為了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對其反思和回顧是必要而且有意義的。用藥家鑫父親的話來說,如果這能給其他正在做父母或者將要做父母的人一點啟示,那也算是藥家鑫“死得其所”了。
從報道角度上來說,這期節目某種程度上達到了新聞傳播需要的“接近性”。家庭教育是大多數人都要面對的話題,而這期節目側重從個人成長和家庭教育方面來分析藥家鑫案的成因,具有普遍的社會借鑒價值。這一點雖然在當時的網絡評論中有所提及,但因為沒有采訪當事人而缺乏實際的支撐。這期節目援引了央視曾經采訪藥家鑫的資料和庭審資料,并就從藥家鑫同學處了解到的問題向其父母進行求證。雖然角度并不新穎,但以其采訪的深入支持了“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導致藥家鑫存在某種人格分裂”這個觀點,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啟示性。
從細節上來說,這期節目中的細節展示是很充分且用心的,這種細節展示體現在畫面和采訪剪輯的方方面面。例如藥家鑫母親保留了藥家鑫房間的原樣,甚至隨著季節的更替還搭起了蚊帳,畫面中能夠看到藥家鑫房間的蚊帳和涼席;藥家鑫的母親提到,藥家鑫在自首前提到想吃媽媽做的一頓飯;在回溯藥家鑫的成長歷程時,有很多舊照片;旁白在敘述藥父后悔當初在孩子面對困難時,沒有以父親的責任幫助孩子共同擔當,畫面出現了一只大的小浣熊娃娃抱著小兔子娃娃的畫面。這些細節的展示與采訪的內容很好地進行了對位,這一點值得肯定,但這種對位容易激發人們的惻隱之心,也容易引起媒介批評者對報道刻意煽情且失之公正的批評和懷疑。
2、形式方面
從邏輯結構上來看,這期節目的剪輯思路是明確、清晰、層層推進和深入的。首先,由主持人出鏡簡介報道緣由,接著用四個部分的邏輯思路完成了這期節目。
事件回顧→提出問題并探析原因→現狀報道→綜合報道和評論總結
首先是對新聞事件的回顧。這一部分首先用藥家鑫的自白和生前彈琴視頻穿插將觀眾代入該事件報道的氛圍中。緊接著就回顧了整個新聞事件,這里不僅回顧了新聞事件,還回顧了近日以來藥家鑫案雙方父母的生活,用這些來為后面的原因探尋做鋪墊。
第二部分是提出疑問并探析原因。原因探析是事件類新聞報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是因為從報道本身來說,分析事件成因是報道的主體部分;二是因為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問題往往會勾起人們的好奇心把報道繼續看下去。在這期節目中,雖然只提出了一個問題,但整個問題極具分量和吸引性——一個音樂學院的高材生為什么會犯下殺人重罪。
在探析原因的部分,節目回溯了藥家鑫的成長歷程,也對案件發展過程中幾個重要節點進行了對應的采訪和回應——自首、“農村人”難纏言論、藥家背景猜測、捐獻眼角膜風波,最后以記者綜合采訪內容和其他新聞評論分析做出原因判斷:法律意識,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在教育中的缺失是原因之一。
這一部分的成功之處在于回應了案件發生發展中的重要節點,尤其是對于藥家鑫家庭背景的部分,可以說是首次真實披露藥家的真實情況,對于整個新聞界在之前的輿論中,對不經證實卻廣為傳播的藥父是軍隊高官的不實言論一記響亮的耳光。這不僅需要新聞界反躬自省,也值得整個社會借鑒、回顧自己在之前這場幾乎一邊倒的輿論風暴中的表現。
第三部分承接第二部分對藥家鑫案的回顧和原因探析,采訪報道了藥家鑫案雙方家庭的現狀,以及他們之間后續的聯系。
從邏輯上來看,這三部分環環相扣,承接順暢,較完整地講述了一個故事,值得肯定。但在邏輯起點上預設了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導致藥家鑫的人格問題、并最終導致藥家鑫在面對撞人時的極端做法,這一預設有違新聞的客觀性。
第四部分,主持人再次出鏡,總結藥家鑫案的成因。值得肯定的是,因為預設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架構在使得整期節目有所偏頗,在這一部分,柴靜做了一些補救,表示——藥家鑫極端行為的“成因必然復雜,難以從一個家庭中找到全部答案。”
在視聽符號的運用上,這期節目運用了大量的背景音樂,特別是采訪藥家鑫母親時,藥母一哭就起背景音樂讓人印象深刻。背景音樂的運用雖然在視聽上有助于表達情感和節奏,但難免有煽情之嫌。
結語
事件類視聽新聞作品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通過采訪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剖析事件發生的原因、綜合各界的觀點,敦促社會進行積極的改變。在這類新聞作品中,能夠產生大的影響力的往往是一些角度新穎、時機恰當、結構合理、細節豐富、節奏適宜、并能夠合理運用視聽符號的優秀節目。這些因素既是評析事件類視聽新聞的要點,也是一個事件類視聽新聞節目成功的原因。□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