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梁+丁侯云+胡丹
【摘要】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我國的私家車保有量已達10519.53萬輛。隨著私家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其對交通、能源、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劇。本文從分析我國私家車消費現狀和趨勢入手,結合調查問卷數據,對我國私家車碳排放進行了測算,從而增強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私家車;碳排放;測算;可持續
近幾年,我國私家車消費保持快速增長,2013年達10519.53萬輛,較上年增長13%。根據《中國汽車工業統計年鑒》,得到我國2005年—2013年私家車保有量數據統計圖。
圖1私家車保有量統計圖
在私家車保有量增加的同時,私家車的二氧化碳排放給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對我國私家車碳排放準確地測算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1 碳排放的測算方法
關于碳排放的測算,有不少成熟的方法。1)自上而下法。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6年給出的“自上而下”的統計各個部門或行業所排放的CO2計算公式:TCO2=■EiFi。其中TCO2為CO2的排放量;Fi為第i種燃料的CO2排放因子;Ei為第i種燃料消耗量;n為某CO2排放部門或行業總共消耗了n種燃料。該計算方法簡便、清晰、易于操作。2)自下而上法。針對城市交通部門,IPCC 2006年也給出了相應的計算公式:TCO2=∑Vehi,j,t×Di,j,t×Ci,j,t × Fi,j,t。其中,TCO2為交通部門的CO2排放量;Vehi,j,t為車輛類型i的數量,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 Di,j,t為每種車輛類型i某段時間內行駛的距離,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Ci,j,t為車輛類型i的平均燃料消耗,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Fi,j,t為車輛類型i的CO2排放因子,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i為車輛類型(如私家車,公共汽車、地鐵);j為燃料類型(如汽油、柴油、天然氣等);t為道路類型(如城市、農村等)。該計算更具有針對性。
因為公式(Ⅰ)在數據中無法區分城市客運與貨運、市內與對外交通的消耗量,無法滿足研究目的需要;而公式(Ⅱ)可采用官方權威數據,不影響測算結果有效性,同時能夠是減排對策的提出更有針對性。綜上所述,本文將采用IPCC“自下而上”法進行全國私家車碳排放的測算。
2相關參數估計
2.1出行距離
居民會根據不同的出行距離選用不同的出行方式,及時所采取的交通方式相同,出行距離越長,產生的碳排放量也越多。據調查,居民出行距離在3km以內的地段,一般居民都愿意采用步行作為其出行方式。統計得出六種交通方式的每天的平均出行距離:私家車的出行距離為11.49km,步行為0.84km,自行車為3.09km,出租車為7.96km,地面常規公交為8.42km,地鐵為13.15km。
2.2出行方式選擇
由于沒有全國居民的出行相關數據,因此以無錫市為例,經過統計調查得出無錫市民的出行情況為:公交車占30.20%,步行及自行占25.60%,電動車占18.10%,私家車占15.80%,出租車占10.30%。可以看出無錫市民出行方式比較多樣化,用私家車出行的熱情并不高。
交通方式的不同,對應的能源消耗量也各有差異,本部分列出日常出行的其中幾種常見交通方式具體的能耗測定值見表1。
表1五種交通方式百公里平均燃料消耗
表2五種交通方式的能耗因子
(MJ/人·km)
2.3碳排放系數
本部分是參照IPCC針對因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碳排放估算方式,計算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碳排放量。
表3
注:1cal=4.186J
2.4私家車碳排放計算結果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利用自下而上方法。車輛類型i為私家車,燃料類型j為汽油,道路類型t為城市。根據私家車數據,得到其碳排放變化圖。如圖2:
圖2私家車碳排放變化圖
(上接第48頁)3總結
通過采用IPCC“自下而上”法對我國私家車碳排放的測算可知全國的私家車碳排放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所以相關部門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預防和控制從而減少霧霾等污染因素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蘆麗琴.中汽協.今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過2000萬輛[N].中國工業報,2013-1-18(A01).
[2]董文波,秦芬.微增長時期汽車行業發展特征與對策分析[J].汽車工業研究,2013(1):14-16.
[3]孫建亮.汽車有害物質管理現狀及應對措施建議[J].汽車工業研究,2013(1):57-59.
[4]俞培鋒.可持續發展與我國汽車工業的責任[J].汽車工程師,2012(2):13-21.
[5]唐春榮.我國汽車行業的現狀和發展[J].科技致富向導,2010(35):39-42.
[6]曹文思,楊育霞.基于狀態空間平均法的BOOST變換器仿真分析[J].系統仿真學報,2007,19(6):1329-1334.
[7]無錫市統計局.無錫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8]龍江英.城市交通體系碳排放測評模型及優化方法[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2,5.
[9]呂慎,田鋒,李旭.大城市客運交通建構優化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7):117-120.
[10]王靜.居民家庭交通碳排放模型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1,6,12.
[責任編輯:薛俊歌]
【摘要】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我國的私家車保有量已達10519.53萬輛。隨著私家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其對交通、能源、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劇。本文從分析我國私家車消費現狀和趨勢入手,結合調查問卷數據,對我國私家車碳排放進行了測算,從而增強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私家車;碳排放;測算;可持續
近幾年,我國私家車消費保持快速增長,2013年達10519.53萬輛,較上年增長13%。根據《中國汽車工業統計年鑒》,得到我國2005年—2013年私家車保有量數據統計圖。
圖1私家車保有量統計圖
在私家車保有量增加的同時,私家車的二氧化碳排放給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對我國私家車碳排放準確地測算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1 碳排放的測算方法
關于碳排放的測算,有不少成熟的方法。1)自上而下法。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6年給出的“自上而下”的統計各個部門或行業所排放的CO2計算公式:TCO2=■EiFi。其中TCO2為CO2的排放量;Fi為第i種燃料的CO2排放因子;Ei為第i種燃料消耗量;n為某CO2排放部門或行業總共消耗了n種燃料。該計算方法簡便、清晰、易于操作。2)自下而上法。針對城市交通部門,IPCC 2006年也給出了相應的計算公式:TCO2=∑Vehi,j,t×Di,j,t×Ci,j,t × Fi,j,t。其中,TCO2為交通部門的CO2排放量;Vehi,j,t為車輛類型i的數量,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 Di,j,t為每種車輛類型i某段時間內行駛的距離,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Ci,j,t為車輛類型i的平均燃料消耗,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Fi,j,t為車輛類型i的CO2排放因子,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i為車輛類型(如私家車,公共汽車、地鐵);j為燃料類型(如汽油、柴油、天然氣等);t為道路類型(如城市、農村等)。該計算更具有針對性。
因為公式(Ⅰ)在數據中無法區分城市客運與貨運、市內與對外交通的消耗量,無法滿足研究目的需要;而公式(Ⅱ)可采用官方權威數據,不影響測算結果有效性,同時能夠是減排對策的提出更有針對性。綜上所述,本文將采用IPCC“自下而上”法進行全國私家車碳排放的測算。
2相關參數估計
2.1出行距離
居民會根據不同的出行距離選用不同的出行方式,及時所采取的交通方式相同,出行距離越長,產生的碳排放量也越多。據調查,居民出行距離在3km以內的地段,一般居民都愿意采用步行作為其出行方式。統計得出六種交通方式的每天的平均出行距離:私家車的出行距離為11.49km,步行為0.84km,自行車為3.09km,出租車為7.96km,地面常規公交為8.42km,地鐵為13.15km。
2.2出行方式選擇
由于沒有全國居民的出行相關數據,因此以無錫市為例,經過統計調查得出無錫市民的出行情況為:公交車占30.20%,步行及自行占25.60%,電動車占18.10%,私家車占15.80%,出租車占10.30%。可以看出無錫市民出行方式比較多樣化,用私家車出行的熱情并不高。
交通方式的不同,對應的能源消耗量也各有差異,本部分列出日常出行的其中幾種常見交通方式具體的能耗測定值見表1。
表1五種交通方式百公里平均燃料消耗
表2五種交通方式的能耗因子
(MJ/人·km)
2.3碳排放系數
本部分是參照IPCC針對因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碳排放估算方式,計算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碳排放量。
表3
注:1cal=4.186J
2.4私家車碳排放計算結果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利用自下而上方法。車輛類型i為私家車,燃料類型j為汽油,道路類型t為城市。根據私家車數據,得到其碳排放變化圖。如圖2:
圖2私家車碳排放變化圖
(上接第48頁)3總結
通過采用IPCC“自下而上”法對我國私家車碳排放的測算可知全國的私家車碳排放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所以相關部門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預防和控制從而減少霧霾等污染因素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蘆麗琴.中汽協.今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過2000萬輛[N].中國工業報,2013-1-18(A01).
[2]董文波,秦芬.微增長時期汽車行業發展特征與對策分析[J].汽車工業研究,2013(1):14-16.
[3]孫建亮.汽車有害物質管理現狀及應對措施建議[J].汽車工業研究,2013(1):57-59.
[4]俞培鋒.可持續發展與我國汽車工業的責任[J].汽車工程師,2012(2):13-21.
[5]唐春榮.我國汽車行業的現狀和發展[J].科技致富向導,2010(35):39-42.
[6]曹文思,楊育霞.基于狀態空間平均法的BOOST變換器仿真分析[J].系統仿真學報,2007,19(6):1329-1334.
[7]無錫市統計局.無錫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8]龍江英.城市交通體系碳排放測評模型及優化方法[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2,5.
[9]呂慎,田鋒,李旭.大城市客運交通建構優化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7):117-120.
[10]王靜.居民家庭交通碳排放模型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1,6,12.
[責任編輯:薛俊歌]
【摘要】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我國的私家車保有量已達10519.53萬輛。隨著私家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其對交通、能源、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劇。本文從分析我國私家車消費現狀和趨勢入手,結合調查問卷數據,對我國私家車碳排放進行了測算,從而增強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私家車;碳排放;測算;可持續
近幾年,我國私家車消費保持快速增長,2013年達10519.53萬輛,較上年增長13%。根據《中國汽車工業統計年鑒》,得到我國2005年—2013年私家車保有量數據統計圖。
圖1私家車保有量統計圖
在私家車保有量增加的同時,私家車的二氧化碳排放給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對我國私家車碳排放準確地測算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1 碳排放的測算方法
關于碳排放的測算,有不少成熟的方法。1)自上而下法。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6年給出的“自上而下”的統計各個部門或行業所排放的CO2計算公式:TCO2=■EiFi。其中TCO2為CO2的排放量;Fi為第i種燃料的CO2排放因子;Ei為第i種燃料消耗量;n為某CO2排放部門或行業總共消耗了n種燃料。該計算方法簡便、清晰、易于操作。2)自下而上法。針對城市交通部門,IPCC 2006年也給出了相應的計算公式:TCO2=∑Vehi,j,t×Di,j,t×Ci,j,t × Fi,j,t。其中,TCO2為交通部門的CO2排放量;Vehi,j,t為車輛類型i的數量,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 Di,j,t為每種車輛類型i某段時間內行駛的距離,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Ci,j,t為車輛類型i的平均燃料消耗,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Fi,j,t為車輛類型i的CO2排放因子,對于道路類型t使用燃料j;i為車輛類型(如私家車,公共汽車、地鐵);j為燃料類型(如汽油、柴油、天然氣等);t為道路類型(如城市、農村等)。該計算更具有針對性。
因為公式(Ⅰ)在數據中無法區分城市客運與貨運、市內與對外交通的消耗量,無法滿足研究目的需要;而公式(Ⅱ)可采用官方權威數據,不影響測算結果有效性,同時能夠是減排對策的提出更有針對性。綜上所述,本文將采用IPCC“自下而上”法進行全國私家車碳排放的測算。
2相關參數估計
2.1出行距離
居民會根據不同的出行距離選用不同的出行方式,及時所采取的交通方式相同,出行距離越長,產生的碳排放量也越多。據調查,居民出行距離在3km以內的地段,一般居民都愿意采用步行作為其出行方式。統計得出六種交通方式的每天的平均出行距離:私家車的出行距離為11.49km,步行為0.84km,自行車為3.09km,出租車為7.96km,地面常規公交為8.42km,地鐵為13.15km。
2.2出行方式選擇
由于沒有全國居民的出行相關數據,因此以無錫市為例,經過統計調查得出無錫市民的出行情況為:公交車占30.20%,步行及自行占25.60%,電動車占18.10%,私家車占15.80%,出租車占10.30%。可以看出無錫市民出行方式比較多樣化,用私家車出行的熱情并不高。
交通方式的不同,對應的能源消耗量也各有差異,本部分列出日常出行的其中幾種常見交通方式具體的能耗測定值見表1。
表1五種交通方式百公里平均燃料消耗
表2五種交通方式的能耗因子
(MJ/人·km)
2.3碳排放系數
本部分是參照IPCC針對因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碳排放估算方式,計算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碳排放量。
表3
注:1cal=4.186J
2.4私家車碳排放計算結果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利用自下而上方法。車輛類型i為私家車,燃料類型j為汽油,道路類型t為城市。根據私家車數據,得到其碳排放變化圖。如圖2:
圖2私家車碳排放變化圖
(上接第48頁)3總結
通過采用IPCC“自下而上”法對我國私家車碳排放的測算可知全國的私家車碳排放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所以相關部門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預防和控制從而減少霧霾等污染因素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蘆麗琴.中汽協.今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過2000萬輛[N].中國工業報,2013-1-18(A01).
[2]董文波,秦芬.微增長時期汽車行業發展特征與對策分析[J].汽車工業研究,2013(1):14-16.
[3]孫建亮.汽車有害物質管理現狀及應對措施建議[J].汽車工業研究,2013(1):57-59.
[4]俞培鋒.可持續發展與我國汽車工業的責任[J].汽車工程師,2012(2):13-21.
[5]唐春榮.我國汽車行業的現狀和發展[J].科技致富向導,2010(35):39-42.
[6]曹文思,楊育霞.基于狀態空間平均法的BOOST變換器仿真分析[J].系統仿真學報,2007,19(6):1329-1334.
[7]無錫市統計局.無錫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8]龍江英.城市交通體系碳排放測評模型及優化方法[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2,5.
[9]呂慎,田鋒,李旭.大城市客運交通建構優化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7):117-120.
[10]王靜.居民家庭交通碳排放模型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1,6,12.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