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奡

[摘要] 物理課堂雖然是培養學生物理能力的主陣地,但物理最初的認知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學習物理不能與生活中物理現象脫離開來,教師教授物理知識、物理規律應構建一個“生活化”的物理課堂,從生活學習物理。物理從生活中來,最終服務于生活,引導學生利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學習得到高層次發展。
[關鍵詞] 生活 物理 社會
陶行知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指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社會即學校”是說教育應該使學生接觸社會生活,參與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實際情況,知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學做合一”要求“教學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曾把教育的本質概括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他認為“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恰恰符合這樣的教學理念。
一、找物理,感受物理來自于生活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便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1.觀察生活現象學習物理知識
初中學生在多姿多彩的環境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例如:炒菜放點鹽幾分鐘菜就咸了,腌菜就要等上好幾天菜才能變咸。雷雨天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菜刀永久了要磨一磨。教學中利用好這些生活現象,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有很大幫助。自行車是學生們接觸最多的交通工具,教師在講授“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這一個環節時,觀察自行車上的裝置進行學習。
教師:自行車上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
學生:車輪、剎車、踏腳板……
教師:這些裝置是通過什么方式增大摩擦的?
學生甲:車輪輪胎上有花紋,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學生乙:剎車是通過增大壓力增大摩擦。
學生丙:踏腳板和把手都是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
教師:那么自行車上有沒有減小摩擦的地方?
學生:車抽、輪子。
教師:通過什么方法減小摩擦?
學生甲:車軸通過加潤滑油減小摩擦。
教師講一個軸承解剖開
學生乙觀察后:通過滾動代替滑動減小摩擦。
學生丙:輪子做成圓形的通過滾動代替滑動減小摩擦。
通過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結合實驗的現象,引導學生解釋事物的成因。這樣的學習,學生印象深刻,理解也能透徹。
2.收集生活素材滲透物理知識
物理中的許多概念等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例如,讓學生搓搓手,學生馬上能體驗到手變暖和,由此體驗出機械能和內能的相互轉化。哈口氣在手上,學生能體驗到手也能變暖和,由此體驗熱傳遞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同時哈氣感覺到手上濕濕的,又用來說明了液化是放熱過程。讓學生走走學校的鵝卵石小路,體驗壓強與受力面積有關。
《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課程設計:
1、教師將棉花蘸水在黑板上劃一條水印,觀察水的蒸發
2、教師再在黑板上劃一條水印,同時用電吹風的冷風檔吹
3、教師第三次用電吹風的熱風檔吹水印
4、教師將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劃一條印跡
學生看到用冷風檔吹比自然蒸發快,用熱風檔吹比冷風檔蒸發快,在同樣情況下酒精比水蒸發快。為了能讓學生體會深刻,還可以在課間讓學生洗手帕,一塊晾在走廊向陽處,另一塊晾在教室門背后,上課時讓學生將兩塊手帕拿到教室,發現室外的手帕干了,室內的還是濕的。學生立刻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抽象的教學直觀的顯現出來,結論更加科學可靠。學生通過體驗、感知,感受到物理來自于生活。
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物理”,教師及時教會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分類匯總,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有目的的從學生收集到的資料中提取與物理有關的內容,并與課堂教學的實例、實驗相結合,抓住學生的興趣,引導好,教學就能事半功倍。
二、學物理,感受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連
“學以致用”是學習物理的原則,在學習過程中要學生領悟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用于生活,物理是一門應用型的學科,有很強的應用價值。教師如果設計一些應用性強的問題,就能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深刻體會物理的應用價值和魅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高層次的發展。
1.在生活中應用科學探究模式
在《物理課程標準》中針對初中生的年齡認知水平特點,明確提出了科學探究七個要素并對每一個要素的基本要求都作了說明,“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索的第一步,問題從哪里來?問題往往產生于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在物理教學中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例如,在講到電學時,就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拿電燈泡進行點撥。
生活問題:白熾燈是人們常用的照明電器。根據你對白熾燈的了解,請提出兩個與物理知識有關的問題,并針對提出的問題作出簡要回答。
問題:白熾燈的燈絲用久了為什么會變細?
簡答:在高溫狀態下工作燈絲升華造成的。
分析:白熾燈涉及有許多的物理問題,可以從制造的材料、形狀、工作情況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問題。
如:1.白熾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燈泡內為什么要抽出空氣?
3.白熾燈在工作時能的轉化是怎樣的?
4.白熾燈是否節能?等等。
2.在實際問題解決中運用物理知識
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可分為“解釋現象”和“作出判斷或提出方案”兩種類型。
解釋現象的實際問題是用物理知識去說明實際現象背后的為什么。例如:燒水的鋁壺壺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圓圈,這些同心圓圈起什么作用?油炸食品時,油鍋中滴入水滴會發生爆裂聲,并把熱油濺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卻沒有類似的現象。這是為什么?等等
電器名稱 電飯鍋 洗衣機 電視機 照明電燈 電腦
額定功率(W) 1000 300 200 100 100 100 200
又如圖是一張電費發票,學生通過計算實施階梯電價后電費和沒有實施時的電費,進行比較,體會國家采取實施階梯電價的意義和必要。
總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要培養學生“見物思理”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必須把課堂放開,讓學生動起來,在課堂上要選取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和器材,把物理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物理問題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