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江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的重要規律。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不但要重視數學的思維和創造性的教學,而且要注意在數學課中自然地、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90后學生個性鮮明、思想前衛,喜歡特立獨行,所以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其意義不言而喻,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行為準則形成的關鍵時期,初中教學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擔負著重要任務,而教學活動是進行學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生道德修養之“源”。
大多數教師認為: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是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課的教學教育任務。而事實恰恰相反,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辨證思維品質、化歸思想、耐心細致的學習習慣等方面有著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加強滲透的“三性”
針對性地研究把握學生的思想新特點及變化趨勢,是數學教學滲透德育的重要前提,教師必須用政治家的敏感去接受新信息,觀察學生思想變化和行為變化,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才能有的放矢,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規范性數學教學滲透德育絕不能隨心所欲,想講什么講什么,必須完成數學課程標準對思想教育的要求,這是數學教學滲透德育的基本依據,必須長期貫徹,克服隨意性,不搞運動式,使德育內容規范、完整。
計劃性數學教學中要研究哪些內容跟思想教育聯系緊密,哪些內容與思想教育能有機結合,要求數學教師要訂出整體計劃,形成相應教學序列,這樣才能緊扣教材,有計劃分層次地進行德育滲透,使德育目標融入教材,從而達到教育的預期目的。
二、把握滲透的“點”、“時”、“度”
找準教材中的“滲透點”是重點。教材是教和學的根本,也是進行思想教育之“源”,不難發現,數學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育人因素”,如“平面直角坐標系”、“圓周率”、“國旗中五角星的大小比例”等。新教材中則蘊含了更多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數學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幾乎都寓于知識之中,有一定的“隱蔽性”,這要求數學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深刻領會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只有在充分駕馭教材的基礎上,才能悟出育人的真諦,找準教書與育人的“最佳結合點”——德育滲透點,數學課堂中只有找準“滲透點”,思想教育才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掌握育人滲透的“時機”是難點。數學教學由于知識性較強、注重知識運用,對課堂結構的嚴謹,連貫性要求較高,因此,數學教學中不能不顧知識隨意安排思想教育內容,進行強迫“滲透”沖擊教學,教師必須遵循教材中知識的結構、層次、所處的特定位置,安排好教學過程,使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隨教材要求的變化而隨機滲透,做到因材施教,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和學習態度的變化,捕捉其情思的變化信息。
調整思想滲透的“點”與“時機”,做到因人施教。要把握好滲透時機,教師要做到“眼明、耳靈、腿勤”:眼明則不失察;耳靈則信息準;腿勤則深入,掌握了解學生的知、情、意、行。再針對學生、教材實際,精心思考設計,就能把握思想教育的最佳滲透“時機”。
把握思想教育滲透的“度”是關鍵。“點”與最佳“時機”的結合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恰如其分處理好兩者關系,數學是一門科學性、知識性、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如果“透”得“過度”,就會改變數學教學的性質,降低數學的知識性與科學性,而如果“滲”得不夠,“透”不到位,則不能與學生的“興奮點”發生共振而功虧一簣,因此數學教師要注意數學教學的特點,把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融合,不偏不倚,調度得當,準確把握滲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三、把思想教育滲透到數學課堂的各個環節
新課引入可以用數學家富于獨創的史實或數學中蘊含的美激勵學生對數學奧秘的探求欲和濃厚興趣,也可以介紹其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促其學好數學解決問題的強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可以向學生介紹笛卡爾生病在床的刻苦學習精神,通過觀察墻角吊在空中的蜘蛛,從而發明了坐標系,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在引入“比例線段”時,可利用國旗上的五角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美的教育。
概念教學在引入數學新概念時,可通過揭示矛盾,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進行,通過新概念與相關概念之間的對比,尋找聯系、區別。如在教學“零指數和負整指數冪”的概念時,可通過正整數冪的除法中,被除數指數不大于除數指數時產生的矛盾,引入解決矛盾的新方法,規定零指數與負整數指數冪的定義,但又產生底數取值縮小為非零數的矛盾,這樣,通過矛盾的產生、解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解決問題的主動探求欲。
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導論證教師要抓住時機,讓學生參與到結論的探求推導過程之中,啟發引導學生用辨證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如在推導“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時,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從學生可解決的方面入手,由簡入繁,通過特殊探路,執果溯因培養學生嚴謹、精確的治學精神。
數學來自生活,而又應用于數學,對于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教師可利用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設計訓練,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圓的基本性質”的教學時,可利用殘缺不全的圖形工件,提出問題:“怎樣把這塊工件補全”?從而對學生提煉數學模型的能力進行訓練。此外,教師應注意讓教學內容“活”、“動”起來。采用數形結合,圖形變換,一題多解等進行變式訓練,激發學生聯想思維,逆向思維,使學生的思想也“活”起來,“動”起來。 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條件的分析,進行必要的分類討論,逐步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對分類討論有較深的形象,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知識小結拓展教師應注意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充分運用唯物辨證法的觀點闡釋教材,引導學生運用對應統一觀點及運動變化觀點形成知識網絡,并進行引申拓展、串聯變換,舉一反三。
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學教育的需要。通過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注重數學教學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注重學生的世界觀教育,從而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能力的教學方法,可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德育,完善數學學科的素質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