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吉
內容摘要: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穩定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主要有市場形成價格機制、政府調控價格機制以及價格補貼制度,本文在農產品價格波動對農民積極性和通貨膨脹預期影響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穩定農產品價格的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 市場機制 生產成本 市場供求
農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它與三農問題緊密相聯,深刻地影響著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業總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逐漸下降,但是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并沒有改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農產品在國民經濟中也處于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從古至今,民以食為天,農產品價格的變動牽動著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穩定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農產品的供、求細微的變化都會引起農產品價格大幅度的波動,研究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及波動影響,確保農產品價格穩定至關重要。農產品價格波動不僅關系到農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各流通環節主體的利益分配,更關系到社會經濟秩序的健康發展。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分析
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主要有三個方面: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政府調控價格機制、價格補貼制度。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是在農產品市場上農產品供求關系作用的結果;政府調控價格機制是政府在農產品出現大幅度波動的時候進行調控,起平抑價格的作用;價格補貼制度起補充作用,它們相互依托,相互補充,密不可分。
(一)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在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中,既有內在供需機理,又有長、短期供求的影響,這些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形成產生作用。
1.內部價格形成機理。農產品價格機制,是在供求關系上,農產品競爭過程中,價格形成的機理及價格變動引起各種經濟利益關系調整而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的過程和結果。作為農產品價格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與其價格形成、運行、調控機制緊密相連,農產品價格形成、運行、調控中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價格傳導。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一個關鍵問題是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換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農產品銷售制度的選擇受到國民經濟基本制度結構和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的制約,農產品市場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類型,對于農產品的生產來說能夠充分發揮其競爭作用。當農產品在缺乏彈性需求條件下,農產品豐收或種植面積擴大,使農產品產量提高。由于農產品均衡價格的下降幅度大于農產品的均衡數量的增加幅度,使得農民總收入減少,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這影響到農民下期農產品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農產品供給量減少。在歉收的年份,同樣由于缺乏彈性需求的作用,農產品均衡數量的減少幅度將小于由它所引起的均衡價格的上升幅度,農民的總收入增加,這又會影響到農民下一期增加生產,擴大農產品的市場供給量,如此循環往復。
2.需求因素。由于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鎮以及城鎮人口增長促進農產品需求上升。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成為農民工,從農產品的生產者轉變為消費者,促進了農產品需求的增加。有關研究表明,我國城鎮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有一千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截至2013年底,城鎮常住人口7.3億人,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為53.73%,過去29年年均增長0.95個百分點,預計未來10到15年,我國城鎮化率保持年均0.8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城鎮人口快速增加,促使農產品需求增加。
3.短期供給因素。短期供給因素主要受天氣、自然災害、外部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等。農民在從事農產品生產時,在決定供應市場的數量時,由現在的價格來預測未來農產品的價格,而預測價格與實際價格經常出現較大偏差,導致農產品價格和供應量大起大落。當市場出現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偏差時又由于農產品生產季節性的特點,無法在短時間彌補供求關系的失衡,給農產品生產和價格變化增加很大的不確定性,導致供求不平衡變為常態,引起價格波動。
4.長期供給因素。農產品長期供給主要受成本因素的制約。農產品成本包括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物資投入成本和流通成本。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使我國農業生產成為高風險低收益的弱質產業,當農民無法控制價格風險時,最終選擇放棄農業生產,導致農業勞動力資源的剩余或流失,或者每年兩季改種一季的現象,使得農產品的供給數量降低。近年來,農產品生產成本持續增長,使得種植糧食的收益下降,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土地撂荒無人種植的現象。
由于農業的弱質性,農業基礎成本高。我國農產品市場具有典型的“小生產、大市場”特征,利益分配不均,收益被中間流通環節瓜分了。分散的單個農民根本無力制衡中間商的低價博弈,最終喪失農產品銷售的主動權。據專家估計,每個流通環節加價約7.5%,農產品價格就會上漲45%。近幾年來國家強調農業集約化經營,但總體上農業集約化程度仍在低水平上徘徊。由于集約化程度低,無規模效益,使單位產品成本偏高。此外,不被制衡的收購商、加工商、運輸商、儲藏商、批發商、零售商等中間商受到自身利益的驅使,壓低收購價格,抬高流通環節價格,使農產品的最終零售價格高出收購價格數倍甚至數十倍,形成農民獲益少,市民花錢多的局面。
(二)政府調控價格機制
近年來,國家注意到農業對于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強農惠農的政策措施,如加大對涉農的財政投入,徹底取消農業稅和各種收費,建立種糧農民補貼制度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等,對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發揮了重要作用。
稻谷、小麥和玉米是我國的主要農產品,也是政府調控的主要品種。稻谷和小麥多年來價格比較平穩,與政府對其價格的支持、存儲、農民的補貼等政策密不可分。價格明顯上漲的品種,雖然都是必需品,而且都是小的農副產品。這些產品都是季節性生產、一年四季都在消費,需求量、供應量都穩定,并且便于儲存,游資易于炒作。而稻谷、小麥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國家儲備量大,游資不容易炒作。也就是說,政府沒有調控的產品價格更易波動。endprint
由于市場是從事某種商品買賣的交易場所,農產品市場是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農民進入和退出市場是完全自由的,只能被動接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政府調控價格時,農產品的支持價格(最低限價)應該定在均衡價格,才能讓農民有利可圖。國家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增加農業補貼等,糧食種植面積連年增加,糧食生產連續獲得豐收,但是由于政府收購農產品的支持價格低于均衡價格,農民從種糧中獲得收益十分有限。
(三)價格補貼制度
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使得土地、勞動力等農業資源大量流入非農生產領域,農業機會成本、土地成本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農業經營收益率持續下降。農產品市場價格上漲可以彌補農業生產成本上升造成的收益損失,只有對農產品生產進行補貼才能穩定農民的收益,保持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穩定農業。同時,農業為生態環境提供了碳和水資源保護的功能,這一產出屬于公共產品,其提升的經濟效益應該由政府購買,所以應該提高或加大農業補貼力度。農業補貼是政府對本國農業支持與保護政策體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工具,是政府對農業生產、流通和貿易進行的轉移支付。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國家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2009年,中央財政糧食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良種補貼總金額達到1230.9億元,2010年財政補貼資金約達到1335億元。我國近年來出臺的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增支綜合直補等補貼措施,經過實踐不斷完善和強化,初步形成了綜合性收入補貼和生產性專項補貼相結合的糧食補貼政策。
農產品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分析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大,買難賣難現象時有發生。中國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現象頻繁發生,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 2013年除個別月份CPI漲幅超過3%,全年CPI漲幅保持了平穩的發展趨勢。2014年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0%。其中,城市上漲2.1%,農村上漲1.7%;食品價格上漲2.7%,非食品價格上漲1.6%;服務價格上漲1.6%,非服務價格上漲2.9%。具體如圖1所示。
隨著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的市場化和商品化開始形成,農民的收入只有通過其生產的農產品在市場上以商品出售方式轉換成貨幣時才得以體現。因此,農產品價格的合理上漲,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要認識到,農產品價格高位持續運行,會提高很多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相關產品價格,增加居民的日常生活支出,影響十分深遠。
(一)農產品價格上漲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從2008年以來,糧食價格穩中有漲,對糧食連年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農業生產,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張照新等學者對我國糧食價格與糧食產量、農民增收的關系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農業產量增加與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相關系數為0.70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與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相關系數為0.891。由于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農民增加了收入,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影響消費市場價格變動
農產品價格變動是影響消費市場價格變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農產品本身是消費市場的主要品種,農產品在居民消費價格中所占權重超過20%。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0年全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漲幅是10.9%,明顯高于全年3.3%的CPI漲幅,也高于全年5.5%的PPI漲幅。2011年全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漲幅達到18.25%,明顯高于全年5.4%的CPI漲幅,也高于全年6%的PPI漲幅;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價格上漲,帶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品價格上漲,如酒類、中藥材及中成藥、建房與裝修材料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上漲5.2%、12.4%、5.1%。另外如服裝、部分工業品價格指數由于推出新產品、為新產品制定高價格、老產品打折或降價促銷等方式,因而在統計指數上表現為價格平穩甚至下降,但絕對價格明顯上升。
(三)制約農民收益增加
農產品價格上漲帶動其它相關產品價格上升,農民農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尤其是生產資料成本上升拉動價格上漲還可能導致農民收益下降,僅從事生產的農民并非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直接受益者。雖然糧價大幅上漲,但是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價格漲幅低于農資價格的上漲,農民的生產成本水漲船高,農民并未從農產品漲價中得到更多收益,相反隨著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農民種糧成本增加,種糧比較收益下降,給農民的增收打了折扣。農副產品輪番上漲,農民由此得到收益不僅沒有增加反而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四)加劇社會通脹預期
由于農業收益不斷下降,成本增加,很多地方農民放棄農業種植,從事第二、三產業,使得農產品供給量下降,農產品供給總量不足帶來農產品價格上漲,加劇全社會對物價看漲的預期。尤其是市場操縱,放大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信息,造成傳導效應,導致農產品供應市場價格上漲,帶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其他相關商品價格在短期內全面上漲,助推通貨膨脹,不斷增加政府的宏觀調控壓力,并可能形成農業生產要素價格和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的局面。市場上如果出現大范圍價格上漲,消費者就會出現哄搶等過激行為,這又會在新的水平上抬高通脹預期。農產品市場不穩定,可能會引起不良的市場反應,破壞農產品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最終影響到農業的穩定發展。
穩定農產品價格的對策
農產品價格上漲會加速CPI上漲,增加居民食品消費支出,通過產業鏈傳導,帶動下游加工產品價格上漲,進一步推動其它產品價格上漲。為防止價格由于結構性上漲形成明顯通貨膨脹,實現主要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保持其價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確保人民生活,本文提出以下對策:
(一)增加農產品財政補貼范圍
財政補貼現在主要針對大宗農產品,而一些小的農產品同樣需要補貼,應擴大對農民農資綜合補貼的范圍和額度。我國種植業和養殖業風險較大,國家可通過保險的形式補貼農民。當農產品價格下跌至接近或低于保護價格時,政府的農產品專儲系統就按市場價格買進農產品,以減少市場上農產品的供給量,促使供求平衡,農產品價格回升。相反,當農產品銷售價格漲幅過大,損害消費者利益并對市場穩定構成威脅時,就有必要實施最高限價政策,同時通過農產品專儲系統按市場價格銷售農產品,平抑價格在短期內快速上漲的勢頭。endprint
(二)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
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保障城鎮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發揮農產品價格刺激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作用。農產品小幅上漲有利于保持農產品的長期供給,一定程度上價格上漲不僅正常而且必要,由于“蛛網效應”的存在,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勢必導致其后期價格的激烈下跌,影響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當價格上漲影響到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時,國家就要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對農產品價格的調控措施在短期內是必要的,但無論何種形式的強制價格干預都會在長期內帶來產品供求狀況扭曲的不利影響,所以,在對農產品價格調控時,應把握好價格干預的力度,以防止人為干預而引發價格深度下跌并導致后一時期農產品供給量的劇激下降。
(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以提升農業生產力
從我國農產品供給的長期趨勢來看,決定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最根本因素是對農業投入的增減變化,要保證農產品價格的長期穩定就要在農業投入上穩定增長。農產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公共產品屬性,因此需要社會的投入,而不能由糧食主產區或者農民來承擔。從現實情況看,雖然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但未能從根本上扭轉糧食主產區經濟社會發展貧困落后的局面。我國糧食主產區主要在四川、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江蘇13個省份,這13個省份提供了全國70%以上的糧食和80%以上的商品糧。但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出現了糧食主產區農民貧困數量增加的現象,糧食主產區同時也成為中國農民工輸出大省。對此,國家應加大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四)努力降低農業經營風險
改善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宏觀環境,提倡節約,反對農產品消費中的鋪張浪費。大力開發生物能源,杜絕用糧食生產能源。加強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培育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主體,減少游資對農產品價格的沖擊力度。農業合作社能有效整合生產和市場資源,加強農業合作社建設是培育農產品市場主體的有效形式。積極探索我國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以批發市場為核心,以農貿市場、便利店等為基礎的零售終端傳統流通模式,向以超市為零售終端的“農超對接”現代農產品流通模式過渡。此外,中間流通環節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如高油費、高過路費、高人工費、高市場管理費、高攤位租金費等,加大了農產品流通成本。因此,政府應大幅減少物流成本,如減少涉農運輸公路收費等,采用多種運輸方式,降低物流企業經營成本。大力發展面向農業產業鏈尤其是面向農產品供應鏈的生產性服務業,防止農產品價格大漲大落。
(五)確保農產品充分供應
加大政府戰略儲備制度建設力度。政府戰略儲備對調節市場日常供給、平抑余缺和化解高密度自然災害意義重大。當前我國政府已建起糧食儲備庫和豬肉儲備庫,但規模小、吞吐能力小,調控作用有限,有待加強。從長期看,要建立嚴防游資炒作農產品的機制,如制定嚴格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提高外國資本進入我國農業種子經營領域和農產品加工流通領域的門檻,對跨國企業以及國內非農糧企業超越經營范圍進入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收購、流通環節進行嚴格限定;通過建立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引導金融支持和社會投入等措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定農產品種植面積和養殖規模,保證和增加市場供給。從短期看,必須切實加強對農產品收購、流通等環節市場交易和價格行為的監管,加大對相關問題的查處力度。加強農產品物流通道、儲藏保鮮等流通設施建設,積極引導農業產業鏈設施共享和分工協作,加強產銷對接,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
結論
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不同農產品的投入要素價格短期內呈現出不同的變化方向,成本推動性的農產品價格上漲仍然會顯現出來。我國農產品價格短期上漲壓力大于長期上漲壓力,但總體趨于上漲的勢頭不會改變。農產品價格上漲具有合理的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和人為操作的因素,通過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分析,掌握農產品價格的波動規律,預測農產品價格的運行態勢。國家應當遵循農產品市場價格調節的機制,結合政府宏觀調控,價格補貼,從而消除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因素,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維護農產品市場交易中農產品供給者、需求者等各利益主體的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郭月鳳.建立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保護農業資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6)
2.李哲敏,王玉庭,崔利國等.2011年內國外禽蛋市場及貿易形成形勢分析[J].農業展望,2012(2)
3.許世衛,李哲敏,孔繁濤等.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2(9)
4.國家統計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2014-2-24
5.胡延松.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波動性[J].經濟導刊,2010(9)
6.楊根全,李圣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J].農業經濟展望,2011(2)
7.中國行業研究網.預計2014年資源、農產品價格將有所上漲[EB/OL].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110/08585618.html.2014-1-10
8.肖文興等.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及對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5)
9.孟楊.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分析與對策思考[J].價格月刊,2013(12)endprint
(二)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
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保障城鎮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發揮農產品價格刺激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作用。農產品小幅上漲有利于保持農產品的長期供給,一定程度上價格上漲不僅正常而且必要,由于“蛛網效應”的存在,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勢必導致其后期價格的激烈下跌,影響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當價格上漲影響到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時,國家就要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對農產品價格的調控措施在短期內是必要的,但無論何種形式的強制價格干預都會在長期內帶來產品供求狀況扭曲的不利影響,所以,在對農產品價格調控時,應把握好價格干預的力度,以防止人為干預而引發價格深度下跌并導致后一時期農產品供給量的劇激下降。
(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以提升農業生產力
從我國農產品供給的長期趨勢來看,決定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最根本因素是對農業投入的增減變化,要保證農產品價格的長期穩定就要在農業投入上穩定增長。農產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公共產品屬性,因此需要社會的投入,而不能由糧食主產區或者農民來承擔。從現實情況看,雖然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但未能從根本上扭轉糧食主產區經濟社會發展貧困落后的局面。我國糧食主產區主要在四川、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江蘇13個省份,這13個省份提供了全國70%以上的糧食和80%以上的商品糧。但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出現了糧食主產區農民貧困數量增加的現象,糧食主產區同時也成為中國農民工輸出大省。對此,國家應加大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四)努力降低農業經營風險
改善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宏觀環境,提倡節約,反對農產品消費中的鋪張浪費。大力開發生物能源,杜絕用糧食生產能源。加強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培育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主體,減少游資對農產品價格的沖擊力度。農業合作社能有效整合生產和市場資源,加強農業合作社建設是培育農產品市場主體的有效形式。積極探索我國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以批發市場為核心,以農貿市場、便利店等為基礎的零售終端傳統流通模式,向以超市為零售終端的“農超對接”現代農產品流通模式過渡。此外,中間流通環節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如高油費、高過路費、高人工費、高市場管理費、高攤位租金費等,加大了農產品流通成本。因此,政府應大幅減少物流成本,如減少涉農運輸公路收費等,采用多種運輸方式,降低物流企業經營成本。大力發展面向農業產業鏈尤其是面向農產品供應鏈的生產性服務業,防止農產品價格大漲大落。
(五)確保農產品充分供應
加大政府戰略儲備制度建設力度。政府戰略儲備對調節市場日常供給、平抑余缺和化解高密度自然災害意義重大。當前我國政府已建起糧食儲備庫和豬肉儲備庫,但規模小、吞吐能力小,調控作用有限,有待加強。從長期看,要建立嚴防游資炒作農產品的機制,如制定嚴格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提高外國資本進入我國農業種子經營領域和農產品加工流通領域的門檻,對跨國企業以及國內非農糧企業超越經營范圍進入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收購、流通環節進行嚴格限定;通過建立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引導金融支持和社會投入等措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定農產品種植面積和養殖規模,保證和增加市場供給。從短期看,必須切實加強對農產品收購、流通等環節市場交易和價格行為的監管,加大對相關問題的查處力度。加強農產品物流通道、儲藏保鮮等流通設施建設,積極引導農業產業鏈設施共享和分工協作,加強產銷對接,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
結論
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不同農產品的投入要素價格短期內呈現出不同的變化方向,成本推動性的農產品價格上漲仍然會顯現出來。我國農產品價格短期上漲壓力大于長期上漲壓力,但總體趨于上漲的勢頭不會改變。農產品價格上漲具有合理的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和人為操作的因素,通過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分析,掌握農產品價格的波動規律,預測農產品價格的運行態勢。國家應當遵循農產品市場價格調節的機制,結合政府宏觀調控,價格補貼,從而消除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因素,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維護農產品市場交易中農產品供給者、需求者等各利益主體的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郭月鳳.建立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保護農業資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6)
2.李哲敏,王玉庭,崔利國等.2011年內國外禽蛋市場及貿易形成形勢分析[J].農業展望,2012(2)
3.許世衛,李哲敏,孔繁濤等.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2(9)
4.國家統計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2014-2-24
5.胡延松.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波動性[J].經濟導刊,2010(9)
6.楊根全,李圣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J].農業經濟展望,2011(2)
7.中國行業研究網.預計2014年資源、農產品價格將有所上漲[EB/OL].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110/08585618.html.2014-1-10
8.肖文興等.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及對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5)
9.孟楊.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分析與對策思考[J].價格月刊,2013(12)endprint
(二)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
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保障城鎮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發揮農產品價格刺激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作用。農產品小幅上漲有利于保持農產品的長期供給,一定程度上價格上漲不僅正常而且必要,由于“蛛網效應”的存在,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勢必導致其后期價格的激烈下跌,影響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當價格上漲影響到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時,國家就要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對農產品價格的調控措施在短期內是必要的,但無論何種形式的強制價格干預都會在長期內帶來產品供求狀況扭曲的不利影響,所以,在對農產品價格調控時,應把握好價格干預的力度,以防止人為干預而引發價格深度下跌并導致后一時期農產品供給量的劇激下降。
(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以提升農業生產力
從我國農產品供給的長期趨勢來看,決定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最根本因素是對農業投入的增減變化,要保證農產品價格的長期穩定就要在農業投入上穩定增長。農產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公共產品屬性,因此需要社會的投入,而不能由糧食主產區或者農民來承擔。從現實情況看,雖然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但未能從根本上扭轉糧食主產區經濟社會發展貧困落后的局面。我國糧食主產區主要在四川、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江蘇13個省份,這13個省份提供了全國70%以上的糧食和80%以上的商品糧。但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出現了糧食主產區農民貧困數量增加的現象,糧食主產區同時也成為中國農民工輸出大省。對此,國家應加大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四)努力降低農業經營風險
改善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宏觀環境,提倡節約,反對農產品消費中的鋪張浪費。大力開發生物能源,杜絕用糧食生產能源。加強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培育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主體,減少游資對農產品價格的沖擊力度。農業合作社能有效整合生產和市場資源,加強農業合作社建設是培育農產品市場主體的有效形式。積極探索我國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以批發市場為核心,以農貿市場、便利店等為基礎的零售終端傳統流通模式,向以超市為零售終端的“農超對接”現代農產品流通模式過渡。此外,中間流通環節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如高油費、高過路費、高人工費、高市場管理費、高攤位租金費等,加大了農產品流通成本。因此,政府應大幅減少物流成本,如減少涉農運輸公路收費等,采用多種運輸方式,降低物流企業經營成本。大力發展面向農業產業鏈尤其是面向農產品供應鏈的生產性服務業,防止農產品價格大漲大落。
(五)確保農產品充分供應
加大政府戰略儲備制度建設力度。政府戰略儲備對調節市場日常供給、平抑余缺和化解高密度自然災害意義重大。當前我國政府已建起糧食儲備庫和豬肉儲備庫,但規模小、吞吐能力小,調控作用有限,有待加強。從長期看,要建立嚴防游資炒作農產品的機制,如制定嚴格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提高外國資本進入我國農業種子經營領域和農產品加工流通領域的門檻,對跨國企業以及國內非農糧企業超越經營范圍進入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收購、流通環節進行嚴格限定;通過建立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引導金融支持和社會投入等措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定農產品種植面積和養殖規模,保證和增加市場供給。從短期看,必須切實加強對農產品收購、流通等環節市場交易和價格行為的監管,加大對相關問題的查處力度。加強農產品物流通道、儲藏保鮮等流通設施建設,積極引導農業產業鏈設施共享和分工協作,加強產銷對接,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
結論
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不同農產品的投入要素價格短期內呈現出不同的變化方向,成本推動性的農產品價格上漲仍然會顯現出來。我國農產品價格短期上漲壓力大于長期上漲壓力,但總體趨于上漲的勢頭不會改變。農產品價格上漲具有合理的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和人為操作的因素,通過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分析,掌握農產品價格的波動規律,預測農產品價格的運行態勢。國家應當遵循農產品市場價格調節的機制,結合政府宏觀調控,價格補貼,從而消除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因素,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維護農產品市場交易中農產品供給者、需求者等各利益主體的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郭月鳳.建立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保護農業資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6)
2.李哲敏,王玉庭,崔利國等.2011年內國外禽蛋市場及貿易形成形勢分析[J].農業展望,2012(2)
3.許世衛,李哲敏,孔繁濤等.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2(9)
4.國家統計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2014-2-24
5.胡延松.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波動性[J].經濟導刊,2010(9)
6.楊根全,李圣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J].農業經濟展望,2011(2)
7.中國行業研究網.預計2014年資源、農產品價格將有所上漲[EB/OL].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110/08585618.html.2014-1-10
8.肖文興等.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及對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5)
9.孟楊.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分析與對策思考[J].價格月刊,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