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分析了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的現狀及原因,指出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并結合學生的專業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簡化,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水平。
關鍵詞:高職;應用寫作;興趣;實踐教學
從事高職教學的語文老師在講授應用文時大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教師教之無味,學生學起來更是無趣。很多高職院校雖然把應用文寫作的教學內容列入教學計劃之中,但效果似乎并不是很理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呢?
一、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的現狀與原因分析
1.教材同質化嚴重,缺乏實用性和時代感
近年來,雖然坊間出現了不少應用文寫作的專著和教材,但教材質量良莠不齊,同質化比較嚴重。首先,在編排上不少應用寫作教材的編輯體例按照“格式+范文+注意事項”的編排體例,先含義特點,再結構格式,再寫作方法,最后舉例,形式單調枯燥,文種雖然比較齊全,卻重點不突出,鮮有特色。其次,教材理論研究不夠深入,缺乏時效性。相關概念缺乏統一性、標準性和科學性,教材的部分內容陳舊,常常出現過分偏重理論闡述,公文格式不規范,舉例出現措詞造句上的錯誤等現象。老師在教學時,不得不對教材內容的準確性進行再探討和修正。
2.教師實際經驗不足,授課不夠生動
由于當前高職院校從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教師往往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很多老師是從學校畢業就直接進入工作崗位,沒有從事過行政或文秘類工作,缺乏應用文寫作的實際經驗,不熟悉應用文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甚至一些應用文文體完全沒有機會接觸,由于沒有從事一線實際工作的深切感受和體會,往往會導致教學偏向于寫作理論和寫作技巧,但是理論又講得不深透,舉例也只好援引他人的經歷,容易形成“空對空”的教學特點,進而影響教學活動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應用文作為實用性、實踐性、專業性較強的文體,它不同于文學創作,不允許虛構、想象,如果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紙上談兵,學生也會覺得興趣索然,教師說“教應用文乏味入趣難”,學生說“學應用文枯燥寫又繁”。
3.學生沒有興趣,缺乏深入鉆研的勁頭
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著知識面狹窄、寫作基礎相對薄弱的問題,他們學習相對比較隨意,不愿學太深的東西,也不愿學無趣的東西。而應用文寫作因受到格式、語體、寫作意圖等種種因素的制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反差太大,學生又普遍缺乏社會生活閱歷、工作歷練以及一些具體管理事物的經驗,就容易會產生“學來無用”的錯誤認識,因此缺乏興趣,更談不上深入鉆研了。
二、提高應用文寫作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學生喜不喜歡學,感不感興趣,能不能學到東西,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是否對路很關鍵。這里,我們不談教材應該如何設計,筆者僅根據自己幾年來的教學體會談一談對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幾點思考。
1.精心設計課堂,讓學生明白學習應用文的重要性
要讓學生快樂地接受應用文寫作這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對它感興趣,通俗一點來說,就是讓學生覺得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是對自己有幫助的。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應用文寫作與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間確實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具體到每一節課,一個關鍵的抓手就是設計好導語。
在各個文種的學習編排上,對于對應關系的文種,如請示與批復、計劃與總結等,我就進行成對的訓練與講解。比如學習“請示、批復”時,我先讓同學們根據寫作素材寫一份“請示”,讓同學們先體會上行文的寫作特點,把寫好的“請示”發放給同學,要求根據“請示”寫一份“批復”,再體會下行文的語氣和寫作特點,最后根據同學們寫作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進行集體與個別的講解。這樣親身感受的應用寫作課,遠比我按“格式+范文+注意事項”舉例分析更令學生深刻和容易掌握。
2.就地取材,為學生創造熟悉的寫作環境
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校運會、科技文化節、各種球類比賽、演講比賽、社團活動、學校關于整頓校園環境的通告、同學們聯系單位實習等,都是同學們感興趣的事情,只要善于觀察、善于利用,都能從各項活動中找到學生練筆的機會。
在教授一年級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時,針對大一新生對校園生活的新鮮感高,不少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會參加學校開展的各種社團活動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常常先讓各學習小組為自己喜好的社團擬寫近期的社團活動方案、經費申請書等,比如參加了籃球、排球協會的學生為推廣籃、排球活動,擬寫了本學期球類比賽活動方案;參加了校學生會的同學為學生會換屆改選擬寫了通知等等,然后再選出相對較好的不同文種進行講解,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鍛煉了應用文寫作技巧。
3.化繁為簡,在實踐中學習,給學生最簡單、最實用應用文寫作方法
應用文實踐性強的特點決定了教學應重在應用,而如此繁雜的內容對學生來說顯然是枯燥無味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化繁為簡,交給學生最簡單、實用的寫作方法。
每一個文種,我都堅持隨堂練習,并且在課堂上完成練習的講解,絕不放到下一次課。對同學們的隨堂練習,我多數是采用互相批改的方法,發掘學生潛能,達到教學目的。學生把練習交上來后,隨機交換學習小組進行批改,把錯的地方劃上紅杠,并在旁邊標注原因,然后發回給學生。再由老師抽講或者小組自我推薦的方式將同學寫得比較好的拿出來講解,這種方法雖然比較費時間,但能讓學生從寫、讀不同的角度學習,參與到其中,并爭取在每次課選擇不同學生的習作作為范文講解,又最大限度地鼓勵到不同的學生,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和學習積極性,掌握應用文寫作的技巧有很大的幫助。
在上“調查報告”課時,我先讓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從我給定的“高職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調查” “大學生手機消費及使用情況調查” “大學生網購情況調查”等三個題目中選擇一個設計調查問卷,到宿舍、食堂、教室去進行實地收集資料。我提醒同學們要根據題目設計好問題,把你自己調查報告里想要的答案轉換為問題問別人,這樣才能收集到你想要的數據。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準備,同學們寫出了數據充足,層次清晰的文章。只有把復雜的理論簡單化,讓學生感覺到“很容易”,他們才敢去實踐,才愿意去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習,學生們的應用文寫作水平才能得到切實的提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啟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參考文獻:
[1]徐?艷,朱萍華,晏艷琴.關于高等職業院校優化應用文寫作教學效果的思考[J].時代文學,2009(7).
[2]由?娜.如何激發高職學生學習應用文寫作的興趣[J].中國電力教育,2011(13).
[3]李春海,黃軍左.“啟發-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J].高校教育研究,2008(7).
作者簡介:
龔春鳴(1984—),女,廣西陸川人,助教,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