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強+高菲菲+段小波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的應用。方法?;從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0例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并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15例, 對照組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試驗組行骨折復位鋼纜固定后再行膝關節置換,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并行分析。結果?;按Rasmussen評分標準, 試驗組優良率80.0%, 對照組優良率66.7%, 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并一期膝關節置換術, 較單純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具有更好的療效, 可以使得患者術后獲得更好的關節活動度, 減少膝關節僵硬的發生, 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膝關節置換;股骨髁上骨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本院對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行固定后一期應用膝關節置換術, 術后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0例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本次研究中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中膝關節骨關節炎病診斷標準[1], 患者年齡在55~78歲, 平均年齡在(64.3±0.8)歲;骨性關節炎病程12個月~6年之間, 平均3.6年;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 各15例。
1. 2?;方法?;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常規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股骨髁部鎖定接骨板固定。試驗組患者采用美國Zimmer LCCK人工膝關節假體[2]進行治療, 取膝前正中切口,將自股骨中下段顯露到脛骨結節,打開髕韌帶內側的關節囊, 顯露骨折端后, 清理骨折斷端凝血塊, 復位骨折端, 并用鋼纜進行固定骨折端。固定骨折端后, 行膝關節假體置換術, 均使用股骨髓內桿。術后2周開始行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
1. 3?;評定標準?;按Rasmussen評分標準[3], 優>84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并觀察分析比較患者手術時間、患者術后住院天數、術后膝關節功能、術后并發癥、術后X線片表現, 術后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
1. 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SPS13.0對統計的數據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α=0.05為檢驗標準。
2?;結果
按Rasmussen評分標準, 兩組患者中, 試驗組優4例, 良8例, 中2例, 差1例, 優良率為80.0%;對照組中, 優2例, 良6例, 中2例, 差5例, 優良率為66.7%;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對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常規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術后雖然可恢復骨折端的連續性, 但因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再加上外傷的影響, 術后關節僵硬發生較多, 且即使能獲得一定的膝關節屈伸活動度, 但膝關節疼痛明顯。為減少患者術后疼痛及僵硬, 因此, 應制定合理的手術治療方案, 才可以取得較好治療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 5]。膝關節置換并切開復位內固定可解決這一難題。
在本研究中, 選擇符合手術適應證的患者, 進行膝關節置換并切開復位內固定, 術中用鋼纜固定了骨折端, 避免了鋼板螺釘固定影響表面置換的操作, 同時, 對于退變的關節面進行了表面置換, 術后早期開始行膝關節屈伸鍛煉, 相比較單純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減少了膝關節僵硬的發生, 患者關節恢復快, 從而達到滿意的療效, 優良率達到80%, 顯示了膝關節置換術對于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良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 應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可以使得患者術后獲得更好的關節活動度, 減少膝關節僵硬的發生, 減少了多次手術帶給患者的痛苦, 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化武.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評價. 山東大學, 2012, 07(18):41-42.
[2] 楊雍,劉長貴,羅先正.帶鎖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遲愈合.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1, 14(12):76-77.
[3] 湯濤,龐清江.閉合復位凹槽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脛骨遠端骨折22例.福建醫藥雜志, 2010, 21(14):56-57.
[4] 賀文,齊秋長,徐梅,等.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遠端骨折20例.中國醫師雜志, 2011, 06(34):45-46.
[5] 范相成,郭玉成,趙晨光. 人工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股骨髁上骨折.臨床骨科雜志, 2011, 14(5):595-596.
[收稿日期:2014-03-17]endprint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的應用。方法?;從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0例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并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15例, 對照組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試驗組行骨折復位鋼纜固定后再行膝關節置換,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并行分析。結果?;按Rasmussen評分標準, 試驗組優良率80.0%, 對照組優良率66.7%, 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并一期膝關節置換術, 較單純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具有更好的療效, 可以使得患者術后獲得更好的關節活動度, 減少膝關節僵硬的發生, 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膝關節置換;股骨髁上骨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本院對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行固定后一期應用膝關節置換術, 術后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0例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本次研究中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中膝關節骨關節炎病診斷標準[1], 患者年齡在55~78歲, 平均年齡在(64.3±0.8)歲;骨性關節炎病程12個月~6年之間, 平均3.6年;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 各15例。
1. 2?;方法?;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常規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股骨髁部鎖定接骨板固定。試驗組患者采用美國Zimmer LCCK人工膝關節假體[2]進行治療, 取膝前正中切口,將自股骨中下段顯露到脛骨結節,打開髕韌帶內側的關節囊, 顯露骨折端后, 清理骨折斷端凝血塊, 復位骨折端, 并用鋼纜進行固定骨折端。固定骨折端后, 行膝關節假體置換術, 均使用股骨髓內桿。術后2周開始行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
1. 3?;評定標準?;按Rasmussen評分標準[3], 優>84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并觀察分析比較患者手術時間、患者術后住院天數、術后膝關節功能、術后并發癥、術后X線片表現, 術后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
1. 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SPS13.0對統計的數據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α=0.05為檢驗標準。
2?;結果
按Rasmussen評分標準, 兩組患者中, 試驗組優4例, 良8例, 中2例, 差1例, 優良率為80.0%;對照組中, 優2例, 良6例, 中2例, 差5例, 優良率為66.7%;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對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常規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術后雖然可恢復骨折端的連續性, 但因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再加上外傷的影響, 術后關節僵硬發生較多, 且即使能獲得一定的膝關節屈伸活動度, 但膝關節疼痛明顯。為減少患者術后疼痛及僵硬, 因此, 應制定合理的手術治療方案, 才可以取得較好治療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 5]。膝關節置換并切開復位內固定可解決這一難題。
在本研究中, 選擇符合手術適應證的患者, 進行膝關節置換并切開復位內固定, 術中用鋼纜固定了骨折端, 避免了鋼板螺釘固定影響表面置換的操作, 同時, 對于退變的關節面進行了表面置換, 術后早期開始行膝關節屈伸鍛煉, 相比較單純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減少了膝關節僵硬的發生, 患者關節恢復快, 從而達到滿意的療效, 優良率達到80%, 顯示了膝關節置換術對于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良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 應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可以使得患者術后獲得更好的關節活動度, 減少膝關節僵硬的發生, 減少了多次手術帶給患者的痛苦, 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化武.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評價. 山東大學, 2012, 07(18):41-42.
[2] 楊雍,劉長貴,羅先正.帶鎖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遲愈合.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1, 14(12):76-77.
[3] 湯濤,龐清江.閉合復位凹槽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脛骨遠端骨折22例.福建醫藥雜志, 2010, 21(14):56-57.
[4] 賀文,齊秋長,徐梅,等.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遠端骨折20例.中國醫師雜志, 2011, 06(34):45-46.
[5] 范相成,郭玉成,趙晨光. 人工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股骨髁上骨折.臨床骨科雜志, 2011, 14(5):595-596.
[收稿日期:2014-03-17]endprint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的應用。方法?;從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0例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并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15例, 對照組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試驗組行骨折復位鋼纜固定后再行膝關節置換,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并行分析。結果?;按Rasmussen評分標準, 試驗組優良率80.0%, 對照組優良率66.7%, 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并一期膝關節置換術, 較單純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具有更好的療效, 可以使得患者術后獲得更好的關節活動度, 減少膝關節僵硬的發生, 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膝關節置換;股骨髁上骨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本院對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行固定后一期應用膝關節置換術, 術后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0例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本次研究中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中膝關節骨關節炎病診斷標準[1], 患者年齡在55~78歲, 平均年齡在(64.3±0.8)歲;骨性關節炎病程12個月~6年之間, 平均3.6年;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 各15例。
1. 2?;方法?;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常規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股骨髁部鎖定接骨板固定。試驗組患者采用美國Zimmer LCCK人工膝關節假體[2]進行治療, 取膝前正中切口,將自股骨中下段顯露到脛骨結節,打開髕韌帶內側的關節囊, 顯露骨折端后, 清理骨折斷端凝血塊, 復位骨折端, 并用鋼纜進行固定骨折端。固定骨折端后, 行膝關節假體置換術, 均使用股骨髓內桿。術后2周開始行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
1. 3?;評定標準?;按Rasmussen評分標準[3], 優>84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并觀察分析比較患者手術時間、患者術后住院天數、術后膝關節功能、術后并發癥、術后X線片表現, 術后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
1. 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SPS13.0對統計的數據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α=0.05為檢驗標準。
2?;結果
按Rasmussen評分標準, 兩組患者中, 試驗組優4例, 良8例, 中2例, 差1例, 優良率為80.0%;對照組中, 優2例, 良6例, 中2例, 差5例, 優良率為66.7%;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對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常規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術后雖然可恢復骨折端的連續性, 但因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再加上外傷的影響, 術后關節僵硬發生較多, 且即使能獲得一定的膝關節屈伸活動度, 但膝關節疼痛明顯。為減少患者術后疼痛及僵硬, 因此, 應制定合理的手術治療方案, 才可以取得較好治療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 5]。膝關節置換并切開復位內固定可解決這一難題。
在本研究中, 選擇符合手術適應證的患者, 進行膝關節置換并切開復位內固定, 術中用鋼纜固定了骨折端, 避免了鋼板螺釘固定影響表面置換的操作, 同時, 對于退變的關節面進行了表面置換, 術后早期開始行膝關節屈伸鍛煉, 相比較單純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減少了膝關節僵硬的發生, 患者關節恢復快, 從而達到滿意的療效, 優良率達到80%, 顯示了膝關節置換術對于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良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 應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可以使得患者術后獲得更好的關節活動度, 減少膝關節僵硬的發生, 減少了多次手術帶給患者的痛苦, 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化武.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評價. 山東大學, 2012, 07(18):41-42.
[2] 楊雍,劉長貴,羅先正.帶鎖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遲愈合.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1, 14(12):76-77.
[3] 湯濤,龐清江.閉合復位凹槽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脛骨遠端骨折22例.福建醫藥雜志, 2010, 21(14):56-57.
[4] 賀文,齊秋長,徐梅,等.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遠端骨折20例.中國醫師雜志, 2011, 06(34):45-46.
[5] 范相成,郭玉成,趙晨光. 人工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股骨髁上骨折.臨床骨科雜志, 2011, 14(5):595-596.
[收稿日期:2014-03-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