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翔
【摘 要】電視節目包含了大量敘事元素,《我是歌手》以參賽者為中心,他們是故事的敘述者,圍繞參賽者整臺節目完成一次流暢的敘事。本文將電視娛樂節目看作敘事文本,從敘事學視角淺析《我是歌手》節目敘事的特點。
【關鍵詞】《我是歌手》 敘事模式 敘事角度 敘事修辭
“敘事即故事,而故事講述的是人、動物、宇宙空間的異類生命、昆蟲等身上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故事中包括一系列按時間順序發生的事情,即敘述在一段時間之內,或者更確切地說,在一段時期間發生的事件。”真人秀節目從節目策劃到完成,都是以人的活動為主體,伴隨著故事性和戲劇性。《我是歌手2》是一檔以音樂為主題的真人秀節目,歌手是故事的講述者,節目就是向觀眾講述舞臺上人物的故事,用情節發展獲得關注和認同。本文把節目看作敘事文本,從敘事模型、敘事角度以及敘事中修辭的運用來理解電視節目的策劃,探究《我是歌手2》作為競技類真人秀節目的敘事特點。
一、敘事模式:通過懸念串聯敘事
“真人秀一般都是動態的具有目的性的線性的敘事模型”,尤其是競技類真人秀節目,最終關注點是誰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圍繞最終目的展開敘事,但《我是歌手2》并不以這種具有目的性的敘事模型為主,雖然節目最終要產生勝利者——歌王,可是在每一期節目中,敘事模型并不是以此為目的,而是通過懸念的串聯來敘事。
《我是歌手2》第一期節目,“參加節目的7位歌手是誰”是串聯整個節目的懸念,欄目也是圍繞這個懸念來展開情節;在隨后的節目中,以“競演選手的出場順序——競演選手曲目——競演選手的單場成績排名——淘汰選手和候補選手”這個懸念來串聯節目。可以說,懸念的串聯成為了《我是歌手2》獨特的敘事模式。
二、敘事角度:多重角度交叉敘事
真人秀的主體是人,作為故事主體和觀眾觀看客體的人是整個欄目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參與者和主持人。《我是歌手2》的敘事角度摒棄了單一的主持人視角,主持人是由參賽者“兼職”,其歌手身份強于主持人身份。節目運用多重視角,用不同的視角聚焦于同一個事件,利用后期剪輯手法,將同一時間下,不同空間和人物的敘事角度混合在一起,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作為事件主體的細節。
1、故事主體視角
參與者作為節目的主體是整個節目的敘述者,淡化主持人而以參與者為主的視角,從參與者排練備賽、比賽前、比賽中以及比賽后四個方面來展開對參與者的描述,是節目中最為主要的敘事角度。
每個競演者都是故事的講述者,從主觀角度來講述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從挑選歌曲的糾結、改編歌曲的靈感、彩排時的困難、比賽時候的臨場發揮以及賽后自我評價,通過第一人稱的角度鮮活地展現了作為歌手的故事。尤其是競演前和競演結束后,攝像機捕捉到的選手的狀態,將歌手幕后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是常規節目中我們很少看見的“明星”們的真實狀態,是卸掉光環后作為一個參賽者的狀態。例如,第一位候補選手曹格出場前的緊張,不斷地打嗝而獲得“嗝王”的稱號;張杰競演時所唱《我的未來不是夢》就是在訴說著自己十年來出道的歷程。參演者的視角是飽滿的,富有感情的,它不僅僅關注歌手競演時的表現,更強調了歌手每一首歌后面的故事。
2、競爭者視角
參與者是節目的主體,是核心敘事視角,在《我是歌手2》舞臺上有7個平行的主體存在,但參與者又同時作為競爭者,構成了另外一個敘事視角。
參與者在競演時是故事主體,而在其他選手競演時又是作為其競爭者來參與敘事的,其敘事在一定的空間限制下,每位競演歌手完成演唱后都會在固定的休息室,觀看其他參演者的表現。他們在封閉空間里面,動作、表情、語言以及心理狀態都是圍繞競演歌手的,同時獨立于主體視角,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他們都對主體描繪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直接的語言評價,增強了個人主觀情感。
“動力火車”作為候補歌手帶來了他們的經典歌曲《當》,現場氣氛相當活躍,而在休息室中,其他“競爭者”們對他們給予了很高評價,這個視角就以客觀的姿態補充了主體敘事的不足。
3、經紀人視角
在《我是歌手》節目中,每一個歌手都有一位“經紀人”,他們都是知名主持人來擔任,他們的目的就是配合每位歌手順利的完成競演,不是敘事主體,卻能夠豐富主體形象,他們之間沒有直接競爭關系,而競演歌手的競爭關系轉移到他們身上,因此“經紀人”的視角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敘事視角。
鄧紫琪在競演過程中因為麥克風出現程序問題而終止了演唱,并獲得了再次演唱的機會,當這個偶然的事故發生時,“經紀人”發表了直接看法,主觀色彩濃烈;“萌叔”韓磊在每次競演選歌的時候都特別的糾結,而他的經紀人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4、評審視角
在競技類真人秀中,淘汰和選拔是關鍵環節,是標志人物命運戲劇性轉折的環節,而淘汰機制是需要一定評審規則的,也就出現了評審視角。在《我是歌手2》中,評審視角主要體現在500名“聽審團”和知名專家的點評。“聽審團”直接決定競演選手的成績,專家點評以專業的角度對歌手做出點評。
“聽審團”最為關鍵的就是最后的投票環節,而除了此環節,他們也是作為觀眾存在,尤其是在演唱現場,陶醉的神態、夸張的動作、淚流滿面的表情和一致的動作都是從觀眾視角來敘事的。
“動力火車”演唱《當》時,全場觀眾起立一起參與到演唱中,將演播室變成一個KTV,觀眾的反應從側面表現了歌手的表現,在投票環節,“聽審團”又接受主持人采訪,觀眾作為評審的主體其敘事在整個事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我是歌手2》是音樂類競技欄目,核心是歌手唱歌,但從欄目時長上來說,演唱只是占了很小部分,欄目從主體視角、競爭者視角、經紀人視角和評審視角四個角度交叉敘事,豐富了主體參與者的表現,同時幕后的展現也從獨特的角度給我們揭秘了歌手的故事。多重交叉的敘事方式豐富了《我是歌手2》的敘事角度,為我們從四條線索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現了《我是歌手2》舞臺故事的點點滴滴。endprint
三、敘事修辭的運用
1、沖突修辭的運用
“娛樂節目中的‘沖突修辭實質上就是故事結構中‘斗爭功能的可視化和強化。”《我是歌手》是競技類娛樂節目,節目中多處情節沖突的設置意在表現競爭,這種“沖突”體現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
節目規定了競演者競爭單場最佳和歌王,歌手在舞臺上的發揮是沖突的強化。圍繞節目內容的沖突,游戲也設置了相應的規則來體現沖突:一方面,選手競演順序通過抽簽來決定。“第一順位”是在游戲中默認為是不利的,沖突就通過選手們如何規避“第一順位”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對演唱曲目的要求。規定每位歌手只能在第一次競演時演唱自己的成名曲,而在隨后都必須演繹他人的歌曲。這個沖突是通過歌手挑戰自我體現出來的,通過“割舍”歌手的優勢,來營造沖突氛圍。
通過競演來爭奪最佳歌手是競爭的體現,而在這個競爭模式下,通過對內容和形式的安排來設置新的規則,營造競爭氣氛,這就是沖突修辭的運用。一方面它強化了競爭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豐富了敘事情節,使人物的形象和情感體現得更加飽滿。同時沖突也大大增加了節目的品質,每個歌手突破自我,每首歌曲在創作上體現了很高的水準,在節目內容上追求精益求精。每一期中都有歌手主動換取“第一順位”出場競演的情節,這個使得競爭規則的設置不僅僅只體現了競爭,還有選手人情味的流露。
2、懸念的運用
《我是歌手》是通過懸念的串聯來推動敘事的發展,懸念的運用是敘事修辭的重要表現手法。懸念強化了選手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喚起了觀眾的熱情,強化了沖突要素,尤其是營造整個節目的緊張氛圍。
參賽選手競演曲目以及用何種方式來演繹是關于節目內容方面的懸念,只有在歌手競演時我們才能夠確切的知道。往往歌手演唱的曲目和風格都能夠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震撼,同時也吊起了觀眾的“胃口”。韓磊每一次新作都震撼了觀眾,而“主持人”張宇演唱《舞娘》成為了觀眾期待。
沖突最強烈的地方也是最富有懸念的地方。每輪公布成績的時候,導演洪濤就通過公布名次的先后而制造了很強的懸念,第一名往往都是在幾番“煎熬”之后才公布。這個懸念的設置其目的就是強化沖突。
3、細節的刻畫
《我是歌手》作為音樂真人秀節目,是以競爭為內核,但每位參與者在觀眾心目中不僅僅是一個競爭者的形象存在,其原因就在于欄目對于參與者細節的刻畫。注重細節刻畫,豐富了主體參與者的形象,尤其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展現。沖突是節目強化的部分,但是細節的表現將參與者競爭狀態緩和,而體現參與者真實的一方面,這也是真人秀節目追求真實的魅力。
節目多次展現了歌手競演后在休息室里的情節,鏡頭展現了歌手的真實表現和內心活動,能夠看出他們之間的相互尊重及對音樂的尊重;第六期節目中羅琦在離開之前對觀眾的深情表白以及韋唯在離開前的溫情告白,這種細節的刻畫,沒有讓觀眾感到不適,反而能夠體會到《我是歌手》這個舞臺,不是一個單純競爭的舞臺。
總之,《我是歌手2》強調競演歌手們之間的競爭,而競爭的敘事是通過串聯設置不同的懸念來推動,圍繞懸念,從參與者主體視角、競爭者視角、經紀人視角和評審視角四個不同角度利用多種修辭來表現歌手在競爭過程中的情節。□
參考文獻
①阿瑟·阿薩·伯杰 著,姚媛 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②尹鴻、冉儒學、陸虹:《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③潘知常、孔德明:《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從電視敘事看電視節目的策劃》[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④賈雯霞,《〈我是歌手〉節目的多重視角與情感敘事》[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6)
(作者: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