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全 程 艷
(中國藥科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1198)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對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并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挑戰〔1〕。衰老導致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的下降、降低生活能力、影響生活質量〔2〕。其次,摔傷對老年人來講是嚴重的問題,經常會導致長期或永久喪失自理能力。因此,保持較好的功能性體適能、預防摔傷能夠降低致殘度、提高生活質量以及減少醫療保健費用。體育運動已被證實為一種有效的、非藥物方法的減輕老年人身體困難的途徑,調查研究證實體育運動對維持健康老年人和有心臟疾病的老人的功能性體適能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3〕。功能性體適能(FF)指身體心肺、肌肉系統及柔軟素質和平衡素質的綜合生理功能,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4〕。FF 的低下是影響老年人日常生活質量并引起慢性病的危險因素〔5〕。本文觀察健康男性老年人從事15 w系統運動,再停止運動6 w時間后FF的變化,旨在觀察運動和停止運動對男性老年人FF的影響。
1.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60名健康男性老年人(60~70歲),所有參加者均進行醫學體檢和關于病史的問卷調查。被測試者均符合以下標準:①渴望改變生活方式(飲食、運動習慣等);②過去20年期間沒有慢性病、測試時段之前2個月內沒有住院治療的經歷;③提供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的疾病包括:癌癥、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皮膚過敏以及傳染性疾病等。調查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TR;n=30)和對照組(UN;n=30)。實驗組直接參加水中運動具體項目鍛煉,而對照組不能從事有意識的運動鍛煉。兩組人員正常的日常生活不變。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組有2例男士離開、對照組有1例男士離開,因此,實驗樣本數量有變,對照組n=28、實驗組n=29。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調研 查閱有關老年人FF等方面的研究文獻40余篇。
1.2.2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涉及既往病史、運動習慣等。
1.2.3數據測定
1.2.3.1FF 采用 1999 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的老年人 FF 測試方法〔4〕。①力量: 上肢:采用“30 s臂彎舉”來測試上肢力量:在肘關節活動幅度最大的情況下記錄30 s臂彎舉的數量(AC);下肢:采用“30 s連續坐椅站立”來測定下肢的力量:不需任何幫助 30 s間從椅子(42 cm 高)上反復站立坐下次數(CS),為下肢肌肉力量指標;②柔韌:采用“坐椅體前屈”來測試身體柔韌度:坐在椅子(42 cm 高)前緣雙腿伸直雙手伸向腳尖(SR),測量手指尖距腳尖的距離,為下肢柔軟素質指標;③平衡:“單腿平衡能力(OLB)”用來測試受試者的平衡能力:單腳站立,記錄最長時間(不允許腳部跳動、手臂移動、抬起腳碰觸地面或另一腿),記錄堅持的時間(最長30 s結束)。④有氧耐力:12 min 快步走(MW)距離,為有氧耐力評價指標,評價心肺功能。
1.2.3.2運動方案 實驗組進行16 w系統的運動干預,采用有氧運動和力量練習(快步走每周3次、游泳每周2次、力量練習每周2次),惡劣天氣快步走被游泳取代。停止運動后,除正常的日常生活外不參加任何形式的體育鍛煉。①有氧運動:有氧運動的內容包括10 min熱身、30 min有氧運動(持續快步走或游泳)、最后以5~10 min放松活動結束。在最初的1個月里,從20~30 min的伯格自感勞累分級(RPE)的2~3級開始逐漸提升〔6〕,隨后逐步提升至RPE的4~5級。此外,為了評價和確定AT組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同時加以語言交流和主觀評價。②力量訓練:每周進行一次力量訓練,利用健身器械進行,按照先訓練大肌群后小肌群的順序,設計主要肌群部位如上肢(三角肌和肱二頭肌)、背部(背闊肌)、胸部(胸大肌)、腹部(腰腹肌)、下肢(臀大肌、臀中肌、股四頭肌、髂腰肌和小腿三頭肌等)等肌肉的訓練動作,每次選3~5個部位練習;強度從前兩周的1RM的45%~50%過渡至60%~65%,具體動作要求制作成動作示范圖發至每個實驗對象的手中,由課題組成員指導初始練習。③測量: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測試被安排在四個時間節點:運動前、12 w運動后、停止運動4 w后和6 w后。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 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
2.1運動和停止運動后身體形態數據的變化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實驗組的運動前后、停止運動不同時間在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MI)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表1)。

表1 運動和停止運動后身體形態數據的變化±s)
2.2運動和停止運動前后FF的變化 經過16 w的規律性運動后,實驗組FF差異顯著(P<0.05),上下肢力量分別提高了33%(AC)和37%(CS);柔韌度提高60%(SR);OLB提高54%;MW提高9%,提示了上下肢力量、柔韌、平衡、耐力等都存在較大幅度的提高。在停止運動后FF出現了衰退,停止運動4 w后FF就與剛結束運動時數據差異顯著(明顯低于后者),只有身體力量、平衡能力和有氧耐力仍高于對照組,柔韌能力與對照組差異無顯著(P>0.05)。表2顯示經過6 w停止運動后,FF進一步下降,與實驗前相比或與對照組相比無差異(P>0.05)。AC、SR以及MW均回復至實驗前的基礎水平。

表2 運動和停止運動后FF的變化±s)
研究主要發現男性老年人經過6 w停止運動后,16 w規律性運動所帶來的FF的提高消失了。上肢力量、柔韌、有氧耐力都恢復到運動之前的水平。下肢力量、平衡能力成績在停止運動6 w后依然高于對照組和運動之前的初始水平。16 w的規律性運動(有氧運動:快走、游泳;力量練習)顯著提高老年男性的FF,證實了先前有研究報道健康老年人參加這樣的運動是安全、有效的,能夠提高他們有氧能力、身體力量、柔韌、平衡等體適能〔7〕。實驗組16 w運動帶來的有氧耐力能力的提高在經過6 w停止運動后衰退迅速,回復至對照組或實驗前的初始水平。通過運動所獲得的有氧能力的提高已被證實主要來自于心血管和骨骼肌的適應性〔8〕,停止運動一段時間后心輸出量的下降,動靜脈壓、氧化酶、血紅蛋白濃度、線粒體的密度、肌纖維、毛細血管等等都發生了變化,這些因素導致有氧能力下降〔9〕。
實驗結果發現停止運動后力量下降顯著,這與其他研究者使用不同的運動方式所得的結論相似〔10〕。但是下肢力量卻沒有像上肢力量那樣在停止運動6 w時下降到實驗前初始水平。對于上下肢力量不同表現,原因可能是下肢有更強的適應性改變,也可能是因為運動時上下肢的不同練習頻率、不同耐力形式、不同的運動強度,還有在停止運動期間不同的日常生活等因素影響到上下肢力量不同表現。
平衡的能力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學者研究發現運動停止6 w后先期運動獲得的平衡能力的提高即消失〔11〕,也有部分學者發現即使停止運動達3個月甚至12月〔12〕,所提高的部分仍有一些保留。本文實驗結果顯示平衡能力運動停止6 w時仍高于對照組或實驗初始水平。介于平衡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源于力量的增強〔13〕,實驗顯示下肢力量在停止運動6 w后依然高于對照組和運動之前的初始水平,因此,筆者認為平衡能力與下肢力量密切相關。
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論相同的是,老年男性的柔韌能力在停止運動后下降顯著〔11〕。停止運動6 w后,之前通過運動所獲得的柔韌能力的增長即恢復至運動前初始水平。由于柔韌素質對老年人在身體活動和預防摔倒及損傷方面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停止運動后如何保持較好的柔韌能力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本文的調查研究存在尚待商榷的不足之處:①樣本數量較少且多為城市人口,研究數據可能帶有片面性;②實驗中季節、氣候的原因可能會使測試的結果不能真實地反映實驗者的水平;③停止運動期間的日常活動的不同,也可能會影響到測試數據;④使用12 min快走來測定有氧耐力存在準確性不足的可能,較準確的應為測定VO2max。由于實驗組和對照組均采用同樣的測試方法,因此降低了準確性不足的誤差。
4 參考文獻
1唐 榮,蘇 維.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衛生的需求及其對策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5):861-3.
2Chu KS,Eng JJ,Dawson AS,etal. Water-based exercise for cardiovascular fitness in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6):870-4.
3Bocalini DS,Serra AJ,Levy RF,etal. Water-vs walking land‐based exercise effects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in older women〔J〕.Clinics,2010;65(12):1305-9.
4Roberta E,Rikliand C,Jessie Jone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functional fitness test for community-residing older adults〔J〕.Aging Phys Act,1999;7(2):129-61.
5竹島伸生,田中喜次代,小林章雄. 高齡者の健康づくり[M]. 株士會社メティヵルレビェ一社,1997:45-60.
6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J〕. Med Sci Sports Exerc,1998;30:992-1008.
7Bocalini DS,Serra A,dos Santos L. Physical exercise improves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Clinics, 2008;63(4):437-42.
8Ookawara T,Suzuki K,Haga S.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in response to endurance training〔J〕. Res Comm Molecular Pathol Pharmacol,2002;111:41-54.
9Madsen K,Pedersen PK,Djurhuus MS. Effects of detraining on endurance capacity and metabolic changes during prolonged exhaustive exercise〔J〕. J Appl Physiol,1993;75:444-51.
10Toraman NF,Ayceman N. Effects of six weeks of detraining on retention of functional fitness of old people after nine weeks of multicomponent training〔J〕.Br J Sports Med,2005;39:565-8.
11Toraman NF,Erman A,Agyar E. Effects of multicomponent training on functional fitness in older adults〔J〕. Aging Phys Act,2004;2:538-53.
12McDermott AY,Mernitz H. Exercise and older patients: prescribing guidelines〔J〕. Am Fam Physician,2006;74:437-44.
13Ryushi T,Kumagai K,Hayase H. Effect of resistive knee extension training on postural control measures in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persons〔J〕. Physiol Anthropol Appl Hum Sci,2000;19: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