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良 李煜明 王黎明
(南京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骨科,江蘇 南京 210006)
近年來,隨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發展和手術器材的不斷更新,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已發展成一種新型的關節外科技術,并得到了廣泛應用〔1,2〕。深層入路即與傳統術式大體相同,很難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微創〔3〕;另一方面可通過特殊機械輔助完成手術入路及前外側入路的髖關節置換,其手術更重視于“微”導入,注重從肌肉間隙向深層進行剝離,而忽略了患者關節功能的康復。近年來我院通過前外側肌間隙入路術式進行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我院需行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病患92例,均排除重癥肥胖、髖關節嚴重受限等癥狀。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60~82〔平均(68.6±5.2)〕歲,平均體重(65.4±12.4)kg,術前Harris評分0~19分,平均(10.7±2.8)分。對照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60~80〔平均(67.8±5.4)〕歲,平均體重(66.8±11.2)kg,術前Harris評分0~19.1分,平均(11.1±2.4)分。兩組病患性別、術前Harris評分及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術前對患有糖尿病、嚴重肥胖等病患給予治療,為預防感染在術前1 d對病患注射抗生素。對照組行傳統手術治療,觀察組給予前外側肌間隙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式治療,使用腰硬結合麻醉治療。比較兩組切口大小、置換引流量、置換過程出血量、假體位置、置換后Harris評分等。

2.1兩組經治療后術后1 d平均引流、術中平均出血量、手術中切口大小對比 觀察組術中平均出血量、術后1 d平均引流量及手術中切口大小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后髖臼假體平均前傾角、髖臼杯平均外展角、股骨-假體3點固定率對比 觀察組和對照組髖臼假體前傾角〔(19.1±0.1)° vs (19.2±0.5)°〕、髖臼杯外展角〔(45.1±0.3)° vs (44.9±0.5)°〕、股骨-假體3點固定率(均良好)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2.3兩組Harris評分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置換后3、6、12個月Harris平均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對比±s)

表2 治療后兩組Harris評分對比(分,±s)
2.4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術后未出現并發癥,對照組肺部感染1例,無其他并發癥發生。
傳統的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患者創傷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療效果,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往往出現術后髖關節功能異常〔4~6〕。近年來出現一種在常規性全髖關節置換基礎上呈現的新型小切口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技術,對患者創傷較小,同時其具有較好的顯露效果〔7〕。由于該項術式切口較小,產生的創面小且不破壞肌肉完整性,可以有效解決置換后術后并發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然而,傷口小不代表微創:近年來臨床發現,微創髖關節置換術深層入路與傳統術式大體相同,很難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微創。如前側切口容易損壞股外側皮神經,使手術變得更難以進行,導致術中需增大切口的長度〔8〕。外側入路時必須切斷臂小肌的止點,且易促使導致臀上神經受到損傷,可能引發跛行〔9〕。后外側切口雖縮短了切口長度,但使后方關節囊受到破壞,增加髖關節脫位率等〔10〕。前外側肌間隙入路術式進行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采用前外側肌間隙入路主要是從肌間隙進入,重視對肌腱止點的保留,具有鮮明的微創特征〔11〕。
本文結果表明前外側肌間隙入路術式結合全髖關節置換術不僅具有微創特點,同時對患者術后關節功能的保留和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可能與如下幾點因素有關:(1)前外側肌間隙入路主要是從肌間隙進入,重視對肌腱止點的保留,使外展肌的損傷降低到最小,促使術中出血量降低,大大降低了感染率。(2)前外側肌間隙入路避免了對組織的分離破壞,減少病患的疼痛感。(3)髖關節保持解剖完整性,較好的保護了關節囊,大大降低了脫位率〔12〕。(4)切口較小,降低了軟組織發生損傷的概率,髖臼也較為明顯的顯露出來,術后的恢復時間也明顯減少。此外,筆者認為手術中亦存在幾點重要的注意事項:(1)若術中髖關節較難脫位,可切斷股骨頸,然后去除股骨頭。(2)假體在安裝時應保證準確性,避免置換后出現脫位現象。(3)術中應嚴格清理關節周圍的硬性組織,防止臀小肌受到損傷。(4)合理切除股骨頸,股骨頸長度對下肢有較好的調節作用。(5)術中合理的選擇麻醉劑可降低合并高血壓、腦梗死、多器官功能降低等疾病的患者肺部感染及心肌缺血等的發病率〔13〕。
4 參考文獻
1黎慶初,胡輝林,閆慧博,等.微創經多裂肌間隙單側腰椎椎弓根釘固定椎間融合術式的探討〔J〕.中華外科雜志,2010;48(17):1317-20.
2趙彩英,喬建華,明 進,等.肢體功能缺陷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后康復療效觀察〔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34(1):64-6.
3賀青卿,姜 軍,楊新華,等.經肋間隙入路行內乳淋巴結活檢的探討〔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6;21(9):634-6.
4吳向坤,劉永西,鮮文峰,等.后外側入路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頭壞死〔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9):4067-8.
5陳 佳,楊鵬飛,葉嗣寬,等.金屬對金屬大頭徑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青中年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研究〔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7(3):309-14.
6馬根成.動力髖螺釘法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2;33(3):244-5.
7王 斌.改良小切口技術在骨水泥型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6(5):771-2.
8楊友剛,戚世鵬,丁 平,等.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7):4372-3.
9梁金龍,陸 聲,高心健,等.計算機輔助下三維可視化測量髖臼方位的研究〔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11):990-3.
10章亞東,侯樹勛,張軼超,等.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前外側肌間隙入路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J〕.中華創傷雜志,2010;26(4):298-302.
11Kidane B,Abramowitz D,Harris JR,etal.Natural history of minimal aortic injury following blunt thoracic aortic trauma〔J〕.Can J Surg,2012;55(6):377-81.
12張宏宇,辜念樣.全髖關節置換術中髖臼橫韌帶對髖臼假體前傾定位的作用〔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7):1179-80.
13Collinge C,Archdeacon MT,Dulaney-Cripe E,etal.Radiographic changes of implant failure after plating for 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 an underappreciated reality〔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2;470(8):2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