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敬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糖尿病患者正在逐年升高,且以2型糖尿病為主,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患者對高脂、高糖物質吸收較多,運動減少,機體代謝緩慢,導致糖尿病發病率升高越來越快〔1〕。糖尿病血糖控制應采用長期、有效、連續,因此患者本身對血糖的認識,對自我管理的情況將決定血糖控制水平,自我管理作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自我管理方法在慢性病中的應用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是一種根據病情自我采用某些措施、方法,調整心理及生理情況,以此達到穩定病情的作用〔2〕。影響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的因素會導致患者糖尿病病情加重,對患者生活水平有很大影響,尋找其中因素,并作相應控制可更好的穩定病情,維持正常工作、生活。在本研究中,旨在探討影響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的相關因素,了解九江市社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及影響因素,根據其因素做調整,更好的教育、管理其患者,為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水平做努力。
1.1對象 于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九江市社區隨機挑選524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患者的診斷采用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診斷標準〔3〕,已排除不能配合研究和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患者。采用兩種分組方法,以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情況分組分別研究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的影響因素,兩種分組方法均采用統計學隨機分組方法,血糖控制組為糖化血紅蛋白(HbA1c)<7.00%,不控制組為HbA1c≥7.00%;自我管理分為自我管理良好組及較差組。
1.2方法 調查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了解患者年齡、學歷、性別、醫療保險等情況。定時檢查患者收縮壓(SBP)、舒張壓(DBP),了解血壓控制情況,測量身高體重、腰圍和臀圍,計算體重指數(BMI)和腰臀比(WHR)。為了解血糖控制情況,每天監測患者的血糖及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總膽固醇(TC)。自我管理分組通過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以Likerts評分為準,得分指標=(實際平均總得分總分)×100%,并以得分指標>80%為良好,其余患者為較差。

2.1單因素分析結果比較 對血糖控制及自我控制情況做單因素分析顯示,兩種情況學歷的高低、住院次數均為影響因素(P<0.05);SBP、DBP、BMI、TG能夠顯著影響血糖控制(P<0.05);性別、病程、住院次數為影響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P<0.05)。見表1。
2.2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的多因素分析 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血糖控制的獨立因素主要有DBP、BMI和TG;自我管理的獨立因素有文化程度和病程。通過分析以上多種因素可知,糖尿病的治療方式可根據對上面因素的控制而提高療效。結果見表2。

表1 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單因素分析結果

表2 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多因素分析結果
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的最有效措施為穩定控制血糖水平,血糖控制平穩可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4〕。血糖控制正常水平在降低心血管病變方面具有很大作用,因此老年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為綜合治療的核心內容,應該更加重視。血糖的長期控制不能全部依賴醫務人員,血糖不僅與存在個體化因素,且與患者自身的執行力、依從性有關,自我管理及心理重視程度與血糖長期穩定有一定相關〔5〕。空腹血糖的檢測僅能反應血糖的即時高低,在反應長期血糖控制水平上欠缺,而HbA1c含量可以較好地反映血糖控制情況,因此,HbA1c已經逐漸成為監測長期血糖水平的金標準,做到長時間保持血糖平穩應做到以下幾點:(1)加強教育:幫助患者掌握關于糖尿病及血糖控制的相關知識,多做宣傳工作,促進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變化,接受指導,加強對自身的飲食指導及運動鍛煉。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能力及知識水平有限,宣傳教育時應該主動以最簡單的方法、最溫和的方式讓老年患者接受。加強患者對自己病情的重視,督促患者最定期檢查,并根據每位患者具體情況幫助患者制定計劃,并監督患者完成,要求患者多關注眼睛、足部感覺、血壓等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得到良好效果。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學歷水平影響自身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水平,表明此學歷在影響患者病情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6〕。加強教育、提高患者積極性、提升依從性,可長期穩定血糖平穩、控制病情、促進健康。(2)自我護理:患者自我護理方面做地不足主要是因為對病情的嚴重性不重視、不了解。自我護理主要體現在患者對自身不良行為的不加控制、不節制,體現在服藥依從性差、不控制飲食、運動較少、特殊部位專業護理較少等,服藥在治療中在長期控制血糖中效果不佳,但可在血糖驟升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短時間內恢復身體健康,促進治療效果。運動降低血糖是最健康、最簡易,但最不容易堅持的活動,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身體機能較弱,自身身體情況不允許或意志力較弱,往往不能長期堅持,影響血糖穩定〔7〕。對足部護理也能起到一定效果,糖尿病并發癥最常損害足部微循環,引起腳部感覺障礙,長期足部護理,促進血液循環,降低發生壞疽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定時血糖監測:不僅應檢查空腹血糖、隨機血糖,還應該在3~6個月內檢查1次HbA1c,了解這一時間段內的血糖情況,并根據血糖狀況為自己制定最合理的方案,減緩病情發展,降低并發癥發生率〔8〕。
4 參考文獻
1鐘生法,阮紅芳,王 強.農村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響因素分析〔J〕.浙江實用醫學,2013;18(5):326-8.
2周海濱,雷 林,彭 績.深圳市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現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3;21(6):653-5.
3陳瀟瀟,王良友,王 旭,等.臺州市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3;21(6):713-6.
4傅益飛,彭 云,瞿純潔,等.南匯區2型糖尿病患者知信行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09;4:22-5.
5胡建紅.267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依從性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31):73-5.
6張 娟,孫 忠,王 媛.199例門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3;21(6):717-9.
7羅漢萍.城市中年男性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影響因素的質性研究〔J〕.全科護理,2013;11(16):1447-9.
8劉蘭霞,張佃珍,石全東.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2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