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靜 劉 勇 劉 進 陳 昕
(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腎病內科,四川 瀘州 646000)
腎小球腎炎是腎臟彌漫性腎小球損害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由于感染體液免疫增強,免疫復合物于腎小球內不同部位形成并沉積〔1〕。參考相關研究發現,補體、免疫球蛋白(Ig)等參與的體液免疫與腎小球疾病密切相關,這些指標的檢測可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腎臟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2~4〕。本研究通過探討腎炎患者血清中的補體、白蛋白(Alb)、血脂、24 h尿蛋白(Pro)量和Ig等指標與腎病病理學的關聯性,為提高臨床腎病診療水平提供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腎內科就診的有完整病理資料的45例高齡腎病患者。男31例,女14例,年齡66~70〔平均(69.6±4.1)〕歲。依據病理診斷將腎病組患者分為膜性腎病(6例)、微小病變性腎病(2例)、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HBV-GN,2例)、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4例)、高血壓腎損傷(3例)、IgA腎病(25例)、狼瘡性腎炎(LN,3例)。測定腎臟患者及健康對照組(36例)的IgA、IgG、C4、C3的水平。患者的尿蛋白為0.76(0.39~2.47)g/24 h,甘油三酯(TG)為1.79(1.26~2.78)mmol/L,Alb水平為38.92(34.0~43.71)g/L,血清肌酐(SCr)為83.19(65.81~112.30)μmol/L。均選取同期于本院門診體檢健康者(36例),男16名,女20名,年齡65~81〔平均(69.1±3.8)〕歲。
1.2指標評分 腎臟組織中沉積的IgA、IgG和C3免疫熒光強度評分:無,0分;弱,1分;中,2分;強,3分;系膜增生評分:無,0級;輕度,1級;中度,2級;重度,3級。
1.3檢測方法 IgA、IgG、C3、C4和尿蛋白含量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Alb采用溴甲酚綠法測定,SCr采用苦味酸法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C)、TG采用氧化酶法測定。檢測儀器購自德國的Roche MODULAR 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將所有腎病患者的血清IgA、IgG、C4、C3、腎小球系膜的增生程度評分與24 h尿蛋白量、Alb、TC、TG和IgA、IgG、C3免疫熒光強度評分進行相關性分析。測定腎臟患者及健康對照組的IgA、IgG、C4、C3的水平進行分析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用非參數檢驗的Spearman相關系數計算進行相關性分析,偏態分布計量資料用中位數表示,采用秩和檢驗。
2.1相關性分析 血清中IgA、IgG水平與Alb及C3免疫熒光強度和IgA呈正相關(P<0.05);血清中C4、C3與TG、TC呈正相關(P<0.05),與C3免疫熒光強度、IgA和IgG呈負相關(P<0.05);腎小球系膜增生程度評分與血清IgA、C3免疫熒光強度及IgA、TG呈正相關(P<0.05),與血清C3呈負相關(P<0.05),系膜增生評分與血清C3呈負相關(P<0.05),與血清TG、IgA及C3、IgA免疫光強度呈正相關。見表1。
2.2健康對照組和腎病組的IgA、IgG、C4、C3水平比較 微小病變性腎病組血清IgG水平最低,與IgA腎病組、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組、狼瘡性腎炎組、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組、高血壓腎損傷組及健康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膜性腎病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腎病病理診斷IgA腎病組血清IgA水平最高,與膜性腎病組、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組、微小病變性腎病組及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與LN組、HBV-GN組、高血壓腎損傷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LN組血清C3、C4水平最低,與其余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相關性分析

表2 健康對照組和腎病組的C3、C4、IgA、IgG水平比較〔中位數(四分位間距)〕
Ig多克隆增高常發生于淋巴瘤、肝病、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單克隆增高常見于巨球蛋白血癥和多發性骨髓瘤等,而其水平降低則多發生于腎病綜合征和各類獲得性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病〔5~7〕。補體具有酶活性,可參與機體介導細胞溶解、免疫黏附、機體免疫損傷、調理吞噬和抗感染防御反應等的免疫反應。C3水平的降低多發生于LN、HBV-GN、急性腎炎、肝病、感染膜增殖性腎小球腎炎等,C4水平的降低則多見于肝病、LN和感染等。
相關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的IgA腎病患者會發生血清IgA水平增大〔8~10〕。患者血清中補體C3水平越低、IgA水平越高,C3和IgA在腎臟沉積的就越多,各組患者的腎小球系膜增生程度則是越嚴重。在一項相關研究中,對轉基因小鼠的研究發現,CD89有膜結合力,IgA與有其結合可形成CD89-IgA復合物后,患者的腎小球系膜區可大量沉積IgA〔11~13〕。IgA腎病患者的血清中IgA水平升高,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可能與IgA-O-糖基化結構缺陷有關。實驗表明IgA單獨沉積也可導致腎小球損傷,表明IgA可活化炎癥反應刺激系膜細胞增生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血清中補體C3和C4與腎臟IgA、IgG、C3免疫熒光強度評分呈現負相關,表明大量血清補體由于腎小球內免疫復合物沉積而被消耗。血清中補體水平降低,表明患者體內的補體系統被激活,免疫反應就越強烈,從而對腎臟造成嚴重損傷。有關文獻證實在腎小球腎炎發病過程中,對補體的作用進行阻斷可緩解組織損傷〔14〕。LN組的C3、C4水平最低,說明LN患者體內有更劇烈的自身免疫反應,由此推斷C3、C4水平對于LN的鑒別、診斷、判斷其活動性、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Alb與24 h尿蛋白定量呈負相關,而與血清中IgA、IgG水平呈正相關,表明大量蛋白尿可引起ALB大量流失,從而發生低Ig血癥。微小病變性腎病患者的血清IgG水平最低,其次是膜性腎病患者。微小病變性腎病患者多數的臨床表現就是低ALB血癥的腎病綜合征,膜性腎病患者約4/5表現為腎病綜合征。低IgG血癥患者常發生免疫功能紊亂,從而誘發感染。本研究中C3、C4、系膜增生評分與TG均呈正相關表明了高脂血癥的危害。相關研究認為炎癥可與脂質共同作用引起腎毒性〔15〕,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從而降低患者體內ALB的流失,同時對高脂血癥進行改善,均可對體內補體及Ig水平進行調節,從而減少腎臟病理損傷、感染等并發癥。
4 參考文獻
1王 冰,李 瑩,王 俊,等.腎炎康復片與貝那普利聯合應用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152例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30):5865-7.
2Kanemoto K,Ito H,Anzai M,et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gM and C1q deposition in the mesangium in pediatric 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J〕.J Nephrol,2013;26(2):306-14.
3Afroz S,Roy DK,Khan AH.Low serum immunglobulin G (IgG) during nephrosis is a predictor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in children with nephrotic syndrome〔J〕.Mymensingh Med J,2013;22(2):336-41.
4汪 瑛,林 強,朱 赟,等.兒童C3腎小球腎炎7例〔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5):349-51.
5石成鋼,胡愛玲,曾曉琳,等.腎組織preS1/S2-Ag檢測在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診斷中的作用〔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3;29(10):1815-20.
6林 力.局灶節段硬化性腎小球腎炎的治療〔J〕.國際泌尿系統雜志,2013;33(2):260-3.
7王 纓,汪國平,曾 艷,等.青年人特發性膜性腎病21例臨床病理分析〔J〕.廣東醫學,2013;34(16):2478-80.
8賀滌非,廖蘊華,薛 超,等.廣西壯族IgA腎病與TCRCα-560C/T多態性的相關性研究〔J〕.廣西醫學,2011;33(5):530-2.
9曾彩虹,陳 浩,范 蕓,等.單克隆IgG沉積的增生性腎小球腎炎〔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2;21(5):401-7.
10梁丹丹,曾彩虹,劉志紅,等.急性感染后腎小球腎炎〔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2;21(2):190-4.
11杜 悅,侯 玲,王秀麗,等.兒童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3;42(10):878-81.
12全軍腎臟病研究所學術委員會.腎移植后復發的單克隆IgG沉積腎小球腎炎〔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3;22(2):189-94.
13張亞莉,姜莎莎,馮 婕,等.特發性膜性腎病與膜增生性腎炎的比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3(5):640-3,650.
14曹穎莉,王天真,孫亞萌,等.555例膜性腎病與285例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病理學分析〔J〕.醫學綜述,2012;18(15):2487-90.
15全國兒童常見腎臟病診治現狀調研工作組.中國兒童IgA腎病治療現狀多中心回顧性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7):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