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敬 劉景隆 鄭倆燕 劉 楠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海南 海口 570102)
近年來人們生活條件提高的同時,更要求生存環境的改善,每逢冬季很多北方的老人都會選擇到海南過冬,人們稱這些人群為“候鳥”。 這種以規避北方寒冷氣候的遷徙使南方腦卒中發生的構成發生變化。本文通過比較秋冬季節南北方腦卒中患者的各項康復指標,探討不同地域康復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采用氣象劃分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我院及黑龍江省康復醫院住院的腦卒中患者60例,男36例,女24 例。分別為南方組和北方組各30例,男方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71.95±10.54)歲;北方組男20例,女10 例,平均年齡(68.30±9.2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各組治療前運動功能評定、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入選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①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②無意識障礙;③病程≤3個月;④有偏癱者;⑤首次發病。 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肺功能疾患;②活動性肝病、肝腎功能不全;③惡性腫瘤患者;④惡性進行性高血壓;⑤嚴重癡呆、癲癇或精神疾病患者;⑥呼吸衰竭患者;⑥四肢癱患者;⑦聾、啞人;⑧病程>3個月;⑨反復發病。
1.3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同時予康復功能訓練:①臥位和坐位抗痙攣姿位的擺放; ②患側肢體各關節的被動運動,包括肩胛帶的活動, 活動度應從小到大, 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宜; ③健側、患側翻身練習; ④搭橋練習; ⑤腕關節背伸及踝關節背伸的牽張練習;⑥囑在非治療時間坐位訓練,床頭搖高 30°坐位, 患者能承受最長時間超過 30 min 后, 隔天床頭增高 10°再訓練, 直至能維持 90°超過 30 min 后開始訓練床邊健側、患側起坐練習;⑦床邊坐位平衡訓練;⑧坐站訓練;⑨ 站立平衡訓練;⑩步行訓練等。弛緩期患者強調正確姿位,被動活動和主動/被動練習、翻身、側臥起坐為主;痙攣期強調痙攣肌的放松練習,抗痙攣手法及非痙攣肌肌力練習和誘導分離運動的訓練。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進行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及協調訓練、步行訓練、神經促通技術、運動再學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等。每周6 d進行康復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方面:對患者進行相應的進食、梳洗、穿衣、從床上到輪椅的相互轉換、尿便管理、上、下樓梯、行走等日常生活活動。
1.4觀察指標 分別于入選時及康復治療1個月后進行評定: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采用BartheI指數。兩組治療者及評價醫師均進行統一學習,統一評價方法,評定由每組同一醫生負責,課題前,南方組和北方組負責人,同時對個案進行統計分析,無顯著性差異。

南方組、北方組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前、后評分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不同地域腦卒中患者治療后差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治療前、后評分比較±Q,n=30)
國內外有學者對氣象因素對腦卒中的發病率、死亡率影響進行了大量研究〔1~7〕。如畢淑珍等〔1〕探討長治地區腦卒中發病與當地平均氣壓有關,與24 h變壓無關,其中腦出血發病與氣壓呈雙向關系,腦梗死發病與氣壓呈正相關。徐鈞陶等〔2〕認為缺血性腦卒中與相對濕度密切相關,出血性腦卒中與相對濕度無關。Chen等〔3〕認為日間溫度變化(DTR)是獨立于相應溫度水平之外,致急性腦卒中死亡的一個新的危險因素,并且認為DTR與腦卒中死亡之間的相關性很大。Diaz等〔4〕在西班牙塞利維亞極熱天氣對65歲老人影響的研究表明,低濕和老年人心血管病死亡率增高有關。Feigin等〔5〕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研究表明,氣壓每上升1 mb(974.1~1 050.3 mb),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危險性降低1.4%。叢林〔6〕報道腦血管疾病的發病與氣溫相關。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從地理分布上顯示出由南向北的梯度遞增趨勢,北方地區特別是東北和華北地區腦卒中的發病率、死亡率明顯高于長江以南地區〔7〕。由此可見,不同緯度的地域腦卒中發生率可能與氣壓、氣溫、濕度等環境因素有關。秋冬季節我國南北地區腦卒中患者的恢復除了可能受氣壓、溫度、濕度、陽光、氧含量差異外,氣候差異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天氣寒冷使患者肌肉痙攣加重, 影響腦卒中患者的運動恢復。
我國緯度最高的省是黑龍江省,緯度最低的省是海南省。選擇這兩個跨越緯度較大的省份進行不同緯度康復療效的研究是我國獨有的優勢。目前,國際上已經證實腦卒中康復治療能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8,9〕,而遷徙到海南省的北方人群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是否發生變化、遷徙者的康復效果與未遷徙者的康復療效是否有差異,目前國內沒有相關的調查。
有文獻報道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肥胖以及飲酒等〔10,11〕,Naess等〔12〕報道吸煙和重度酗酒是腦卒中獨立的危險因素,而且特殊的策略能引起行為的改變。本文暫且排除自然環境、高危因素對腦卒中康復的影響,結果發現不同地域腦卒中患者秋冬季節康復治療均能明顯的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并且能顯著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其康復治療效果不受地域因素影響,受環境因素影響小。
分析可能由于北方冬季有供暖,室內溫度與南方差別不大有關。本研究中入選患者均為住院患者,參與室外運動的機會較少,室外寒冷的溫度對患者的影響不大。進一步擬從生存質量方面分析。北方患者出院后,缺少室外活動給患者帶來的影響。
4 參考文獻
1畢淑珍,原福勝,陳錦華,等.長治地區腦卒中發病與氣壓的關系〔J〕.山西醫藥雜志·上半月,2009;20(11):987-8.
2徐鈞陶,陳萬鈞,肖翠芳,等.巢湖市氣象因素對腦卒中發病率影響〔J〕.安徽醫學,2009;30(1):80-1.
3Chen G,Zhang Y,Song G,etal.Is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a risk factor for acute stroke death〔J〕.Int J Cardiol,2007;116(3):408-9.
4Diaz J, Garcia R,Velazquez de Castoro F,etal.Effects of extremely hot days on people older than 65years in Seville(Spain) from 1986 to 1997 〔J〕.Int J Biometeorol,2002;46(3):145-9.
5Feigin VL,Nikitin YP,Bots ML,et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s of stroke occurrence with weather parameters in Siberia,Russia(1982-92)〔J〕.J Neurol,2000;7(2):171-8.
6叢 林.腦血管疾病的發病與氣溫的關系〔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3):48-9.
7王文志.中國腦卒中流行病學特征和社區人群干預〔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09;1(2).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84010.aspx)
8Khan FY.Risk factors of young ischemic stroke in Qatar〔J〕.Clin Neurol Neurosurg, 2007; 109(6): 770-3.
9Mehndiratta MM, Agarwal P, Sen K,etal. Stroke in young adult:study from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north India〔J〕. Med Sic Mion,2004;10: 535-41.
10Morimoto A, Miyamatsu N, Okamura T,etal. Drinking/smoking habits and knowledge regarding heavy drinking/ smoking as a risk factor of stroke among Japanese general population〔J〕. Nihon Arukoru Yakubutsu Igakkai Zasshi, 2010; 45(5):411-9.
11Okada K, Iso H, Cui R,etal.Pulse pressur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among middle-aged Japanese with norm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he JPHC study〔J〕. J Hypertens,2011;29(2):319-24.
12Naess H,Nyland HI, Thomassen L,etal. Etiology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 in western Norway: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J〕.Eur J Neurol,2004; 11: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