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紅
(東南大學體育系,江蘇 南京 210096)
肩袖在解剖結構上位于人體的肩峰及三角肌下部,和關節囊聯系緊密〔1〕。有報道稱〔2〕,肩袖功能是在上臂外展時使肱骨頭關節盂方位拉近,保持肱骨頭和關節盂等的正常性支點關節。肩袖損傷則將明顯減弱或喪失此功能,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上肢外展。本文主要通過研究康復訓練對于運動性肩袖損傷(SRCI)患者上肢功能以及疼痛癥狀的影響,旨在分析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8例SRCI病患為研究對象,所有病患肩關節經臨床看診以及MRI檢查,均確診為SRCI〔3〕,且成功接受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治療。男50例,女48例;年齡60~79〔平均(68.4±3.1)〕歲;病程2~7個月,平均(4.2±0.7)個月。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男24例,女25例;年齡62~79歲〔平均(68.9±3.6)〕歲;病程3~7個月,平均(4.5±0.9)個月。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60~77〔平均(68.1±2.9)〕歲;病程2~6個月,平均(4.1±0.4)個月。所有病患均具有外傷史,且兩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藥物及物理治療,包括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以及短波或者脈沖形式磁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康復訓練,從術后第一天起,共分成4階段,每階段持續3 w左右。(1)階段一:術后對病患肩關節進行固定制動,持續2~3 w。自術后第1天起,進行肘關節屈和伸功能、手部握力以及腕部擺動、劃圈等練習,訓練強度循序漸進,按照病患承受范圍制定。自術后1 w起,對肩周肌進行長收縮形式練習,同時對肩關節進行被動練習,注意動作輕緩,并且盡量避免造成疼痛。20下/次,2次/d,訓練后需冰敷20 min。(2)階段二:對肩關節進行主動助力式及被動式活動,同通過滑輪、肩梯等器材給予輔助性幫助,活動范圍控制于肩平面之下,確保不會引起疼痛;并對肩周肌進行不同角度長收縮練習,開始練習手抗阻功能肩胛骨運動。20下/次,2次/d。(3)階段三:逐漸擴大肩關節訓練活動范圍,并在不造成疼痛前提下盡量使肩關節進行大范圍活動,可涉及多個平面。對盂肱關節及肩胛骨進行運動訓練,并開始進行肩袖穩定能力訓練。根據適應程度自行制定肩外展活動計劃,逐漸訓練恢復至正?;顒臃秶?。持續姿勢矯正訓練,并對肌力加強練習,可通過在手臂上綁低重量沙袋進行負荷練習,增強關節穩定程度。40下/次,3次/d。(4)階段四:持續進行阻抗能力訓練,盡量恢復上肢運動功能,加大肩袖肌肉訓練強度,進而擴大肩袖張力,并增強肌力、本體感覺及靈活協調性訓練,可增加投擲、技巧等訓練方式。40 min/次,3次/d。
觀察兩組病患上肢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分別于術前及術后8 w隨訪時,根據Fugl-Meyer評分(FMA)〔4〕對病患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分,根據Barthel指數(BI)〔5〕對病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定。術后第4、8、12周對兩組進行隨訪,應用UCLA疼痛評分標準〔6〕進行疼痛評分。

2.1兩組病患上肢FMA評分情況對比 兩組術前的FM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8 w FMA評分顯著高于術前以及對照組術后(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患上肢FMA評分情況對比(n,±s)
2.2兩組病患上肢BI評分情況對比 兩組術前的上肢BI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8 w BI評分顯著高于術前以及對照組術后(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患上肢BI評分情況對比±s)
2.3兩組病患術后UCLA疼痛評分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4、8、12 w UCLA疼痛評分分別為(6.53±2.29)、(7.68±1.34)、(9.21±0.54)分,對照組分別為(6.41±2.18)、(6.92±2.23)、(8.04±0.75)分。觀察組術后8、12 w UCLA疼痛評分與前期相比均顯著改善(均P<0.05);對照組術后12 w的UCLA疼痛評分與前期相比顯著改善;觀察組術后8、12 w時UCLA疼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
肩袖可在肩關節運動時對于盂肱關節發揮支持及穩定作用,若機體的肩關節進行外展上舉,該處肌肉收縮能夠將肱骨頭牢固固定在肩盂中心,并使肩關節以此中心作運動軸,行前屈和后伸,以及旋轉等多方位活動,防止三角肌強收縮導致肱骨頭撞擊于肩峰等處〔7〕。在臨床上,肩袖損傷通常表現在肩部疼痛及肩外展活動的受限,對患者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均造成較大危害。有報道認為〔8〕,因盂肱關節穩定性通常由肩袖加以支持,肩關節解剖特點即是肩袖容易產生運動損傷的一種內在因素。SRCI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肩袖損傷,通過關節鏡手術進行治療可以得到較好療效,亦有著損傷小和恢復快等優點〔9〕。Omer等〔10〕報道稱,手術后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將更加有利于患者的身體恢復。
本研究發現,實施康復訓練的觀察組上肢關節的功能恢復情況更好,與Jason等〔11〕報道一致。這可能和康復訓練的針對性較強,對患者上肢關節的功能恢復更加有利有關〔12〕。此外,實施康復訓練后,患者疼痛情況相對減輕,符合徐圣康等〔13〕報道結果。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康復訓練能夠顯著緩解局部組織的水腫及炎癥反應,促進組織愈合,還可預防肩關節和周圍組織的粘連及肩周肌萎縮〔14〕。而康復訓練主要是通過對手術方式和撕裂類型以及修復牢固程度等目標作為基礎,由手術醫生積極參與的一種輔助性治療方案,針對性較強,效果較好〔15〕。但需注意的是,手術后進行早期康復應基于不損傷已手術修補的肩袖這一基礎,而后實施關節活動度及肌力訓練。同時,因肩袖愈合大都需6~8 w,所以,應根據此過程合理制定組織學及生物力學的鍛煉情況,實施各恢復階段的綜合性康復治療。宋學良等報道稱,對SRCI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能夠明顯促進患者康復,預后更加積極,這亦與本文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4 參考文獻
1陳進城,王濤忠,陳少清,等.沖擊波治療肩袖損傷的研究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9):745-7.
2費文勇,Park JY,章洪喜,等.關節鏡下縫線橋技術修復全層肩袖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3;29(1):21-4.
3宋學良,于紅英,鈄曉帆,等.關節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運動性肩袖損傷50例康復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7):7-8.
4Kevin E,Macrina LC,Yenchak AJ,etal.Surgical repair and rehabilitation of a combined 330°capsulolabral lesion and partia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 in a professional quarterback:a case report〔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13;43(3):142-53.
5尚西亮.肩袖修補術后再斷裂原因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3;33(9):965-70.
6Jennifer M,Arkader A,Wells LM,etal.Rotator cuff injuries in adolescent athletes〔J〕.J Pediatr Orthop,2013;22(2):133-7.
7高慶峰,何耀華,王永平,等.關節鏡下肩袖間隙滑移技術修補巨大回縮型肩袖損傷〔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7):553-8.
8盧耀甲,魯 誼,朱以明,等.急性肩袖損傷手術修復時機的初步組織學和生物力學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12;50(6):560-5.
9謝 娟,陳 剛,?;萸?關節鏡下 Suture Bridge 技術治療肩袖損傷的手術配合〔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35):4373-5.
10Omer MD,Carmont MR.Autologous blood products in rotator cuff repair〔J〕.Med Sport Sci,2012;57(1):65-75.
11Jason C.Comprehensive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for a recreational senior golfer 11-months after a rotator cuff repair〔J〕.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1;6(4):343-56.
12劉亞娟.綜合康復治療對老年肩袖損傷患者肩關節運動功能恢復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945-6.
13徐圣康,羅 斌,趙 猛,等.anchor結合krackow縫合法在肱骨大結節骨折及肩袖損傷中應用的療效觀察〔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3):206-7.
14劉述芝.系統康復訓練對老年肩袖損傷患者肩關節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3):3182-3.
15閆子貴,馬純青,馬全忠,等.肩袖損傷21例的手術治療經驗總結〔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1;6(1):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