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鑫 祭健予 曹 麗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廣西 南寧 530021)
急性腦梗死(ACI)后抑郁癥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率可達20%~70%〔1〕。其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這不僅加重軀體癥狀,同時也使患者承受更大的精神痛苦,導致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妨礙神經功能的有效恢復,并增加住院天數及相關的醫療花費〔2〕。本研究探討ACI患者抑郁情況及與病變部位之間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80例ACI患者,均經過磁共振成像(MRI)或頭顱CT確診。年齡45~75歲,平均(58.5±13.5)歲,其中男42例,女38例,合并抑郁癥者39例(48.75%)。抑郁組和非抑郁組年齡、性別、神經功能缺損等差異不顯著(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s)
1.2入組標準〔3〕①符合ACI臨床診斷標準;②影像學資料(頭顱MRI或CT)符合ACI的影像學特點;③意識清楚,能夠接受研究者應用相關量表對其進行評估和調查;④均為右利手;⑤相關調查均在患者發病1 w以內進行。
1.3排除標準〔4〕①既往有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②在發病前即有癡呆或抑郁表現的患者;③意識障礙不能配合相關檢查的患者;④伴有明顯的失認、失語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1.4研究方法 ①抑郁的判定: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SDS<50分為非抑郁,>50分為抑郁。②抑郁程度的評判: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HAMD得分≥24分為重度抑郁,17~24分中度抑郁,8~17分輕度抑郁。均在入院3 d內行頭顱MRI檢查,根據MRI結果分析其病變部位及栓塞數量。④臨床治療:非抑郁組給予臨床常規治療,抑郁組在臨床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百憂解,1次/d,20 mg晨起頓服。⑤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I)的評定:入院時由接受過培訓的醫生進行評分。其中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價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范圍0~35分,0分為正常分數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療效評價:治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顯效:減少46%~90%;有效:減少18%~45%;無效:減少<18%;其中總有效為治愈、顯效和有效之和。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χ2和t檢驗。
2.1病變部位與ACI抑郁的關系 抑郁組病變部位發生大腦額顳頂葉、基底核梗死以及多病灶栓塞要顯著高于非抑郁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變部位(n)
2.2兩組生活活動能力 抑郁組BI<60分的患者(13例)明顯少于非抑郁組(22例)(χ2=13.193,P=0.001)。
ACI具有病情進展快且致死、致殘率高等特點,嚴重危險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本身嚴重神經功能的缺如(如患者的肢體有嚴重的癱瘓)既反映了患者本身病情的嚴重程度,也表明了患者病灶的影響,而這也是導致ACI患者出現抑郁癥狀的重要原因。
ACI患者抑郁情況分為輕度抑郁及重度抑郁等兩種臨床類型〔5〕。ACI患者中伴有輕度抑郁的患者人數明顯多于伴有重度抑郁癥狀的患者。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在多數輕到中度ACI合并有抑郁的患者人群中,通常更多表現為頭暈、頭痛、胸悶、食欲不振以及睡眠障礙等軀體不適的表現,而不是心境障礙的相關變現〔6〕。ACI患者出現軀體不適的癥狀越多,則合并有抑郁狀態的可能性越大。
王燕玲等〔7〕的研究結果表明,當ACI患者的病變部位出現在大腦左側半球,特別是左額葉或基底核區者則出現抑郁的概率明顯要高。導致抑郁的解剖學基礎為丘腦、邊緣系統、藍斑核出現病變,下丘腦能夠調節憤怒、疲勞、性功能等復雜情緒;邊緣系統與其相聯系,影響著暴怒、恐懼、攻擊、性沖動等相同的情緒及行為動機,藍斑核主要是影響睡眠、覺醒、記憶等,左前半球皮質、左前半球皮質下、左額背外側損傷易導致抑郁情緒的產生。
Starkstein等〔8〕薈萃研究表明,在納入的3 668例患者中,當患者出現右側大腦半球的損傷與ACI后抑郁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最新的觀點〔9〕認為,與原發性抑郁患者的臨床表現相比,ACI抑郁的患者臨床癥狀的表現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顧建幫等〔10〕發現,腦卒中患者1年內有約1/3的人群會出現抑郁癥狀,但主要為中、輕度抑郁,且以軀體不適等癥狀為主,在臨床上通常會被忽視,從而錯過了早期診斷及干預的時機。ACI發病后若伴有抑郁癥狀將對其神經功能的恢復產生不利影響,同時還導致其生活質量的顯著下降,并增加了其全病因病死率。同時ACI抑郁還是ACI患者病情加重以及導致病情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對于ACI抑郁的發病機制尚無統一的意見,主要存在著以下兩種理論:①內源性抑郁學說:當患者發生ACI癥狀后,其神經遞質學及神經解剖學將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從而導致機體內5-羥色胺以及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顯著下降,從而導致患者出現抑郁癥狀;②反應性抑郁學說:當患者發生ACI后,由于其可能遺留肢體、語言等功能的障礙,從而對其正常的生活及社會以及家庭的角色出現了變化,外來的刺激及壓力可能促使患者出現ACI抑郁的相關癥狀〔11〕;③海馬神經再生障礙假說:這是一種病因假說,ACI患者影像學與正常人群及ACI不合并抑郁的患者相比,發生ACI抑郁的患者其海馬體積顯著減少。
多項研究〔12〕均證實,ACI抑郁的發病高峰并非出現在ACI發病的急性期,而更常見于發病1 w以后,其中3~6個月時為其發病高峰,少數患者甚至會在ACI發病1~2年后出現抑郁癥狀。如果在短時間出現抑郁,比如1 w之后,說明患者存在抑郁、焦慮等消極心理狀態,憤怒、疲勞、性功能等復雜情緒,導致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表明,除了患者本身的神經功能缺如,其他因素(如患者的社會及生活活動功能的喪失活降低、心理、社會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影響)共同參與影響抑郁癥狀的發生〔13〕。木亞斯沙爾等〔14〕發現,當發生ACI后,相比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現抑郁癥狀,因此性別可能是ACI抑郁發生的一項重要的危險因素。當患者的軀體活動功能受損程度越嚴重,那么其出現抑郁的程度也會相應加重。
4 參考文獻
1陸文欣,吳立寬,宋文明.急性腦梗塞患者抑郁與病變部位的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學,2013;24(16):2360-1.
2鄂瑞芳,趙 琨.腦梗塞后抑郁患者的病變部位及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9;11(5):624-5.
3Hama S,Yamashita H.Post-stroke affective or apathetic depression and lesion location〔J〕.Euro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7;257:149-52.
4黃永新,吳霖浦,覃 玫,等.腦卒中后抑郁癥發生與病變部位的關系〔J〕.臨床內科雜志,2012;29(5):327-9.
5陳光軍,蘇 墨,王 成.腦卒中后抑郁與病變部位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6):635-6.
6陸邵佳,李凌江.抑郁癥腦結構影像學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1;37(5):315-8.
7王燕玲.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病變部位和睡眠障礙之間的關系〔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4):118.
8Starkstein SE,Mizrahi R,Power BD.Antidepressant therapy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8;9(6):1291-8.
9陳 慧.急性腦梗塞患者心理狀態調查及心理護理干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3;27(6):126-7.
10顧建幫,顧維新,蔣 云,等.他汀類藥物對老年急性腦梗塞進展與神經功能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3;25(8):1200-2.
11鄧建中,陳 品,范仲鵬,等.心理干預對腦梗塞后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0;16(3):253-4.
12李海華,汪 毅,張 琴,等.腦卒中后抑郁與神經功能缺損的關系研究〔J〕.重慶醫學,2012;41(3):241-3.
13陳于祥,陳于蘭,瞿倫學,等.老年人腦梗死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24):2839-41.
14木亞斯沙爾,王 英,帕里加帕爾,等.老年急性腦梗塞患者血TNF-α和IL-6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27):5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