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力 劉建東 安宏超 李華志 徐宏征 吳永哲
(北京市垂楊柳醫院普外科,北京 100022)
老年膽囊炎的患者各臟器功能減退,合并多種疾病,不能耐受長時間及較大損傷的手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創傷小、恢復快,對老年患者膽囊炎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1〕。然而,老年膽囊炎的患者病史長,膽囊炎癥反復發作,造成一部分患者的復雜性膽囊炎,給LC的實施帶來很大的困難。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以及經驗的積累,很多學者指出腹腔鏡下膽囊次全切除術(LSC)是一種安全可行的替代中轉開腹治療的方法〔2,3〕。本文擬探討此類患者在腹腔鏡下手術方式的選擇、安全性及手術操作技巧。
1.1一般資料 回顧我院2006~2013年1 197例LC中的83例65歲以上的老年復雜性膽囊炎患者,其中男35例,女48例,年齡65~92〔平均(72.6±6.6)〕歲。分為LC組(27例)及LSC組(56例)。選擇標準:嚴重的膽囊炎癥、膽囊周圍致密粘連、膽囊三角纖維化、膽囊萎縮、膽囊壞疽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s)
1.2合并疾病 合并糖尿病39例(LC組12例,LSC組27例),高血壓53例(LC組18例,LSC組35例),冠心病34例(LC組13例,LSC組21例),慢性支氣管炎16例(LC組7例,LSC組9例),腦血管病25例(LC組10例,LSC組15例),合并兩種以上疾病患者42例。兩組合并疾病構成比例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3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的手術均于全麻下進行,采取常規四孔法,低流量氣腹,壓力9~11 mmHg,部分高齡患者采取免氣腹方法。LC組根據術中情況采取順行或逆行的標準膽囊切除術,均常規于肝下放置腹腔引流管。LSC組術式操作如下:根據術中情況分別采取不同方法。(1)有36例患者為膽囊三角炎性包塊或重度粘連纖維化。分辨出膽囊壺腹部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靠近膽囊壺腹向膽囊管的移行部橫斷膽囊,不去常規解剖膽囊管及膽囊動脈,膽囊頸部殘端盡可能的敞開,取出嵌頓結石,并確認殘端內無結石。提起膽囊管殘端,再次探查,如此時能分辨此處周圍解剖關系,可以緊貼膽囊漿膜小心少量逐步游離膽囊頸部殘端,直至無法確認解剖層次為止,以保證盡可能少的膽囊殘留,殘留的膽囊黏膜進行灼燒,可吸收線結扎殘端。如果無法分辨膽囊頸部殘端周圍的解剖關系,可以自黏膜下分離膽囊殘端黏膜并灼燒毀損,自膽囊內部尋找膽囊管開口,應用可吸收線自黏膜內縫合。(2)13例患者為膽囊床重度炎癥水腫或肝內膽囊,強行分離可能造成肝組織或肝床內的血管損傷。常規可以清晰地分離膽囊三角,但在切除膽囊過程中,應保留肝床處膽囊壁,電燒毀損殘留的膽囊壁內黏膜,以破壞其分泌功能。(3)7例患者為前兩種情況合并出現。聯合使用上述兩種技術切除膽囊。盡可能的清洗腹腔,取盡脫落的結石,均于肝下放置腹腔引流管。
1.4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的急診與擇期手術例數、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中轉開腹例數、術后引流情況及住院時間;分析兩組患者術后膽管殘余結石、膽管損傷、膽漏以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2.1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LSC組行急診手術的比例明顯高于LC組,LSC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LC組(P<0.05)。兩組中轉開腹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2兩組術后情況對比 LSC組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明顯低于LC組,在術后并發癥方面,LSC組膽管損傷發生率明顯低于LC組(P<0.05);兩組在術后殘余結石、膽漏的發生及切口感染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2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s)

表3 兩組術后情況對比〔n(%)〕
老年人手術耐受性較低,對于老年膽囊炎患者應選擇手術創傷小、副損傷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的手術,LC成為老年膽囊炎患者的首要選擇〔4,5〕。但是,由于個人或家庭原因,多數老年膽囊炎患者的病史較長,往往在多次發作后或急性炎癥時,才決定手術治療,造成一些復雜、特殊的情況,由于膽囊三角結構紊亂或膽囊床高度水腫,導致膽囊與肝臟之間的解剖無法辨認。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腹腔鏡下還是開腹,若盲目的追求膽囊全切術,膽管及血管的損傷就無法完全避免,從而導致膽漏或出血,使手術風險及中轉開腹機會明顯增加,加重術后疼痛、引起多種與開腹相關并發癥以及延長住院時間〔6~8〕,從而失去了腹腔鏡微創的優勢。對此,保留部分膽囊壁的膽囊次全切除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LSC可以縮短手術時間及減少出血量,并且可以減少手術中轉率及膽總管損傷率〔2,3,6,7〕。正確的術中處置是LSC手術成功實施的關鍵。通常LSC手術的方式是于膽囊管與膽囊壺腹部交界處遠端橫行離斷膽囊,保留膽囊床側膽囊壁,并燒灼殘余的膽囊黏膜〔6,9〕。Nakajima等〔10〕將LSC歸納為三型:Ⅰ型為Calot三角重度粘連或形成炎性包塊,此類患者不解剖膽囊管及膽囊動脈,盡可能靠近膽囊壺腹部行膽囊頸部橫斷,膽囊床處膽囊壁進行游離切除;Ⅱ型為膽囊床炎癥水腫明顯,有損傷肝臟血管的風險,此類患者可常規處理膽囊三角,保留膽囊床處膽囊壁,膽囊切除后燒灼殘余膽囊壁;Ⅲ為Ⅰ型合并Ⅱ型的混合型患者,手術中膽囊近端處理同Ⅰ型,而膽囊遠端處理同Ⅱ型。根據經驗并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考慮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術前做好充足的準備,積極治療合并的內科疾患,術中嚴密監測,操作輕柔;②發作72 h內的老年急性膽囊炎應力爭實施手術。但對于全般狀態較差、同時合并多種疾病甚至同時發作其他器官疾病、病史超過72 h非手術治療效果欠佳的患者,并不適合急診手術治療,此類患者可先行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待全般狀態好轉后,再考慮行手術治療;③術中橫斷膽囊頸部或壺腹部時,必須明確肝門及肝十二指腸韌帶的位置與走行。如術中無法辨別此處的解剖結構,可以先于膽囊前壁(靠近壺腹部或嵌頓結石上方)切口,取出膽囊頸部嵌頓的結石,再經此切口插管行膽道造影術,明確此處解剖結構,再行LSC術;④在達到上述條件并保障手術安全的情況下,應注意盡量減少膽囊壁或膽囊頸組織的殘留,盡可能降低手術后“小膽囊”的發生概率;⑤如果術中膽囊管殘端解剖層次不清,無法分離出足夠的長度進行結扎,甚至無法自黏膜內辨認其開口,或組織較脆易被結扎線切割破碎,則可以不結扎處理膽囊管,放置充分引流,引流管腔要夠大,數量為兩根或以上,必要時盆腔也要放置引流管。Sinha等〔7〕和陳念平等〔11〕研究表明,在復雜性膽囊炎的腹腔鏡手術中,不強求結扎或縫合膽囊管殘端是安全可控的手術方法。
4 參考文獻
1王小軍,陳大偉,費哲為,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老年急性膽囊炎〔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3):236-9.
2Sosulski A,Fei J,DeMuro J.Partial cholecystectomy resulting in recurrent acute cholecystitis and choledocholithiasis〔J〕.J Surg Case Rep,2012;2012(9):17.
3Philips JA,Lawes DA,Cook AJ,etal.The use of laparoscopic subtotal cholecystectomy for complicated cholelithiasis〔J〕.Surg Endosc,2008;22(7):1697-700.
4張國偉.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難點及對策〔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7):519-21.
5李柏文,鄒向明,李婧婷.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38例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4):832-3.
6趙 洪.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在復雜膽囊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2):247-9.
7Sinha I,Lawson-Smith M,Safranek P,etal.Laparoscopic subtotal cholecystectomy without cystic duct ligation〔J〕.Br J Surg,2007;94(12):1527-9.
8Davis B,Castaneda G,Lopez J.Subtotal Cholecystectomy Versus Total Cholecystectomy in Complicated Cholecystitis〔J〕.Am Surg,2012;78(7):814-7.
9張長和,周紅兵,楊興業.膽囊頸橫斷在腹腔鏡復雜性膽囊切除中的應用〔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2(1):145-6.
10Nakajima J,Sasaki A,Obuchi O,etal.Laparoscopic subtotal cholecystectomy for severe cholecystitis〔J〕.Surg Today,2009;39(10):870-5.
11陳念平,戴 維,譚小宇,等.腹腔鏡下復雜性膽囊炎切除膽囊后膽囊管的處理〔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0;28(2):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