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平 董賢慧 趙靜怡 徐 倩 郝云濤 張夢鑫
(承德醫學院脊髓損傷與修復研究室,河北 承德 067000)
最常見的脊髓損傷(SCI)多來自于外傷所致脊柱骨折或骨折脫位。SCI預后很差,致殘率極高,是造成癱瘓的主要原因,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均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因此,SCI是全世界神經科學領域所面臨的一個巨大難題。SCI所致的偏癱、截癱或肢體痿軟等癥,中醫認為屬于督脈損傷,瘀血阻絡,加之患者元氣大傷且久臥傷氣,多見氣虛血瘀癥所以用BYHWD治療SCI可以有良好的療效。補陽還五湯(BYHWD)出自清代名醫王清任所著的《醫林改錯》,由生黃芪、川芎、當歸尾、地龍、桃仁、紅花、赤芍等7味藥物組成,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通絡之功,原用于氣虛血瘀型中風所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BYHWD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抗血栓、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護神經及促神經生長、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及抗心肌缺血等作用〔1,2〕。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劑量BYHWD對SCI后肢運動功能的影響。
1.1實驗動物 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0只,體重(250±5)g,天津市山川紅實驗動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合格證號:0003327。購進后進行兩周預飼養。飼養條件:20℃~29℃,相對濕度40%~60% RH,自由進食水。將大鼠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假手術組、SCI模型組和BYHWD組,其中BYHWD組根據給藥劑量又分為低、中、高劑量3個亞組,每組10只。
1.2實驗藥品及給藥 BYHW的制備及給藥方法:BYHWD飲片顆粒劑由深圳華潤三九現代中藥有限公司饋贈。其水溶液按《醫林改錯》原方所載的藥味用量(按文獻每錢以3 g換算),即生黃芪120 g,當歸尾6 g,赤芍5 g,地龍、川芎、桃仁、紅花各3 g生藥飲片的顆粒劑混勻后;用100℃蒸餾水配制成含生藥飲片2.0 g/ml的BYHWD顆粒劑水溶液備用;各組大鼠連續灌服2 w,1 次/d,BYHWD中劑量組給藥體積用藥按照3 倍臨床等效劑量換算灌胃給藥,為20 ml/kg,即4 ml/d,高劑量組6 ml/d,低劑量組2 ml/d。給藥時間從術前30 min起,至術后3 w末結束實驗。
1.3大鼠SCI模型的建立 大鼠采用10%水合氯醛0.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剪去大鼠背部毛大約5 cm×3 cm,大鼠以俯臥位固定在手術臺上,對背部常規消毒鋪無菌單,通過摸肋骨的方法定位T10為中心,作長約4 cm的縱行皮膚切口,依次切開各層皮下組織,顯微器械分開棘突兩側豎脊肌,成功暴露T10棘突及椎板,微型咬骨鉗咬除T10棘突及棘間韌帶,在10倍手術放大鏡下咬除黃韌帶及椎板,成功暴露T10段脊髓硬膜,剪開硬膜,分離包裹在脊髓表面的神經根,暴露T10段脊髓,采用自制的“可控擊打器”擊打T10段脊髓,并使重物壓迫脊髓2 min,建立SCI模型,縫合硬膜及傷口。假手術組只需咬除椎板及黃韌帶,保留硬脊膜的完整性,縫合傷口。
1.4大鼠術后護理 術后各組大鼠連續給予青霉素3 d,預防感染。模型組大鼠每天早中晚3次人工膀胱排尿,直至建立反射性膀胱排空,大約1~7 d,每天的護理分3個時間段:早8∶00-9∶00為晨間護理,中午2∶00-3∶00為午間護理,晚8∶00-9∶00為晚間護理。
1.5SCI模型制作成功的標準 應符合以下條件:①在手術中顯微鏡下直視脊髓受擊打出現斷端。②擊打大鼠脊髓時出現大鼠尾部痙攣性擺動。術后安靜狀態下,大鼠后肢癱瘓,鼠尾可出現小幅度不自主的痙攣性擺動,用手指壓迫大鼠的鼠尾,鼠尾可出現痙攣、卷曲、張力過高及抽搐等現象。
1.6對各組大鼠進行BBB評分〔3〕后肢運動功能評分分別在于造模前1 d,造模后1、7、14和21 d進行。評定時間均統一為上午8∶00開始。評分為2人合評。為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采用雙盲對照進行評分,參評人員均為熟悉本評分標準且不參與本實驗的人員。將動物置于平坦不滑、光線充足的桌面上觀察后肢關節活動,并對其進行功能評分,第一步(0~7 分)評判后肢關節活動;第二步(8~13 分)評判動物的步態和協調功能;第三步(14~21 分)評判動物運動中爪的精細動作。3 項滿分21 分。兩后肢分別評分,記錄平均值。
1.7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方差分析和LSD組間比較。
大鼠麻醉清醒后,假手術組大鼠行走輕度異常,術后1 d完全恢復正常;SCI模型組大鼠損傷平面以下完全癱瘓。術后第1天BYHWD組與SCI模型組大鼠BBB評分未見明顯差異(P>0.05);術后第7~21天,低劑量BYHWD組與SCI模型組大鼠BBB評分未見明顯差異(P>0.05);中、高劑量BYHWD組與均高于同期SCI模型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劑量BYHWD對各組大鼠BBB評分的影響±s,n=10)
本實驗采用BBB法評價神經運動功能,該法分級細致,幾乎包括了SCI后大鼠后肢恢復過程中所有行為學變化,且與SCI的程度高度相符。因此,本實驗采用該方法進行大鼠后肢運動功能的評分,該法也是目前許多研究者較為推崇的一種方法。
BYHWD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方劑,應用BYHWD治療SCI可以有良好的療效。但其治療SCI的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SCI后的病理生理機制是一個至今仍未解決的極其復雜的過程,其中包括原發性損傷和繼發性損傷,繼發性損傷即引起一系列遲發性神經壞死而造成的損傷,SCI后不同時間段內神經細胞存活狀態對于SCI后的神經元的潰變、神經再生和運動的功能恢復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近年來人們對于SCI后細胞死亡的研究手段大多限于細胞水平,SCI后其超微結構改變的形態學研究報道并不多見。
繼發性損傷是SCI后造成脊髓受損的主要因素,最終可造成脊髓的繼發性缺血、缺氧。缺氧可使細胞內水和電解質紊亂、酸度增高,還可引起粗面內質網、高爾基體及核蛋白體的損傷,使蛋白質的合成功能發生障礙,這些變化可進一步損傷溶酶體膜,導致溶酶體內的各種水解酶的激活和釋放,從而更進一步加重了細胞內其他結構的損傷。如果損傷過于嚴重,超過細胞自身的代償能力,細胞代謝停止,發生死亡。
常見的SCI模型建立方法有脊髓壓迫損傷模型、脊髓切割損傷模型、脊髓牽拉損傷模型、脊髓缺血損傷模型、脊髓火器傷模型、化學性損傷、脊髓鉗夾損傷模型、脊髓吸除損傷模型、環扎法致損傷、橫向骨折脫位致損傷等。
本實驗采用自制擊打器建立SCI模型屬于脊髓撞擊損傷模型,此法簡單易行,制作成本低,易于復制,可通過調整重錘的重量和墜落高度來改變撞擊能量,也可通過調整打擊板的大小、形狀等來調整撞擊的部位和范圍,并且保持了硬脊膜完整,可有效防止外源性成分侵入SCI區域,并防止脊髓外露與腦脊液外漏,是目前與臨床SCI相關性最好的一種。這種模型較接近人類SCI的病理生理特點及變化規律,造成脊髓水腫、缺血并繼發一系列損傷,能夠很好地模擬人類脊髓受損的過程,對研究SCI后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的病理變化、再生規律和相互作用、探索神經保護策略等有較大幫助,因此該法一直沿用至今。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神經科學工作者投入到BYHWD治療SCI的研究中來,單參考國內外文獻發現,BYHWD的給藥濃度及藥物劑量均不盡相同。
本實驗推論灌胃給予BYHWD中劑量時已達到最佳治療濃度,再增加藥物濃度已不能增加治療效果,故認為中劑量是BYHWD治療SCI的最佳藥物濃度。
目前,BYHWD治療SCI的機制還不清楚,其可能機制為:①改善損傷后組織的缺血和炎癥反應〔4〕;②抑制細胞凋亡〔5〕,保護神經細胞〔6〕;③抑制星形膠質細胞對損傷的反應〔7〕;④促進軸突再生作用〔8〕;⑤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9〕;⑥改善損傷后組織水腫〔10〕等。本實驗確定了BYHWD治療SCI的最佳藥物濃度,為進一步研究BYHWD治療脊髓損傷的機制奠定基礎。
4 參考文獻
1Yang S, Gao Q, Xing S,et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 induced oxidative injury in Schwann cells〔J〕. J Ethnopharmacol, 2011; 137(3):1095-101.
2周 嵐,梅曉云,吳顥昕,等.補陽還五湯促進大鼠夾傷腓總神經功能恢復的實驗研究〔J〕.中國骨傷,2012;24(3):249-52.
3Basso DM, Beattle MS, Bresnahan JC. A sensitive and reliable locomotor rating scale for open field testing in rat〔J〕. J Neurotrauma, 1995; 12(1):1-21.
4劉汝專. 活血化瘀中藥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概況〔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7; 28(4):43-5.
5李國輝. 補陽還五湯對谷氨酸體外誘導脊髓神經元損傷大鼠的保護作用研究〔J〕. 中藥研究,2010;21(35):3265-6.
6虞 琴,陳 洪,王敦林. 補陽還五湯對大鼠脊髓損傷后P物質表達的影響〔J〕. 時珍國醫國藥,2009;20(6):1500-1.
7鄭格琳,張 平,郭 潔,等. 補陽還五湯抑制脊髓損傷區內硫酸軟骨素蛋白聚糖表達的實驗研究〔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 24(5):678-80.
8Deng LX, Deng P, Ruan Y,etal. A novel growth-promoting pathway formed by GDNF-overexpressing Schwann cells promotes propriospinal axonal regeneration, synapse formation, and partial recovery of 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 J Neurosci, 2013; 33(13):5655-67.
9Holly LT, Blaskiewicz D, Wu A,etal. Dietary therapy to promote neuroprotection in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J〕. J Neurosurg Spine, 2012; 17(2):134-40.
10Sengul G, Coban MK, Cakir M,et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acute interferon-beta 1B treatment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 Turk Neurosurg, 2013;23(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