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莉 黃賀梅 韓忠敏 邢華燕 何 莉 牛 琳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本文旨在了解河南省農村不同居住方式養老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1.1對象 在河南省隨機抽取6個地市,每個地市隨機抽取10個自然村,每個自然村隨機抽取50個含60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發放問卷5 000份,收回有效問卷4 850份(97%)。見表1。
1.2方法 ①一般情況調查表: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婚姻、子女數、配偶、居住方式、文化程度、職業、住房面積、消費來源、患慢性病種數、農村建養老院可行性和可接受養老費用等。所有患慢性病者均經二級甲等及以上醫院診斷。②健康調查簡表(SF-36)〔1〕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和精神健康(MH)等8個維度,每個維度得分為0~100,得分越高,表示功能損害越輕,生存質量越好。所有調查問卷均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面訪調查。
1.3統計分析 采用SPSS17.0 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χ2檢驗、方差分析、t檢驗和廣義線性回歸相關分析。
2.1三種不同居住方式養老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得分比較 不同居住方式養老的老年人RP、BP、GH、VT、SF、RE和MH得分均有差異(P=0.000),而PF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機構養老老年人RP、GH、VT、SF、RE和MH得分均低于其他兩種居住方式(P<0.01),而BP得分則高于其他兩種居住方式(P<0.01);與子女同住養老的老年人在RP、GH和VT得分均高于單獨居住(P<0.05)。各維度評分中只有單獨居住養老和同子女居住養老的老年人RE得分較高。見表1。

表1 三種不同居住方式養老的老年人生活質量比較±s)
2.2三種不同居住方式養老的老年人不同特征比較 見表2。三種不同居住方式養老的老年人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住房面積、婚姻狀況、配偶、子女數、患慢性病種數、消費來源、可接受養老費用、農村建養老院、理想養老模式、幸福感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不同居住方式養老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影響因素 見表3。

表2 3種居住方式養老的老年人不同特征比較〔n(%)〕

表3 不同居住方式養老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影響因素(r值)
1)P<0.05,2)P<0.01,3)P<0.001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河南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得分較低,各維度得分均低于景睿等〔2〕報道的山東農村老年人。雖然目前養老機構條件越來越好,但83.84%的老年人更喜歡居家養老,與國內其他學者研究結果〔3〕一致。造成的原因,不僅與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有關,還與養老機構的質量有關,尤其是養老機構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狀況。子女應該更多地體貼和關懷老人,對于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更應多看望。政府部門則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養老機構設施建設,重點提高養老機構中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使機構養老老年人不僅僅達到“物質養老”,還實現“精神養老”。
本次調查結果還表明,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老伴有無、住房面積、子女數和患病種數均為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與文獻〔4,5〕研究結果一致。由此推論,經濟水平和社會人口學特征等方面的差異會影響老年人的居住模式,而這些因素和特征可能會與居住模式共同作用,參與影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6〕。政府和社會應高度重視以上可控因素,加強社區服務,普及健康教育,增加人文關懷,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以期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 參考文獻
1昊 玲,汪小丹,劉玉梅,等.SF-36量表用于老年人群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11):1114-6.
2景 睿,劉曉冬,李向云,等.山東省農村老年人生命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8;22(5):6-9.
3邢華燕,柳 璐,張遂柱,等.鄭州市不同養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質量及影響因素〔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1):15-8.
4井坤娟,王 彥,杜少英.保定市城區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3):2820-2.
5張 琳,寧艷花,姚 麗,等.銀川市老年人生活質量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2):162-3.
6王 憓.城鄉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1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