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云 張偉新 宋久存
(遼寧醫學院護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由于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且人口眾多,所以完全模仿發達國家以社會養老為主、家庭養老為輔的道路是不可行的,加之家庭養老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因此我國養老應該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在制定政策、提出建議時要以家庭照顧為主、社會支持為輔,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作用〔1〕。本研究旨在探討獨生子女老齡化家庭養老需求的狀況及對策。
1.1調查對象 整群隨機抽取遼西地區的5個城市 (錦州、盤錦、阜新、朝陽、葫蘆島)的480名獨生子女父母,男312人,女168人。41~49歲58人,50~60歲409人,61~70歲13人。已婚445人,離婚25人,喪偶10人。月均收入2 000~3 000元占31.5%;1 000~2 000元占28.5%。主要的經濟來源依次是工作收入、配偶提供、子女提供。481名獨生子女中男252人,女229人。18~33歲,25~30歲占32.8%。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22.9%,大專學歷者占73.0%,高中及高中以下占4.1%。已婚人數僅占9.1%。納入標準:①自愿參與;②頭腦清醒者。排除標準:①子女有傷殘者;②不愿意合作者。
1.2調查方法 為描述性研究,以社區作為調查研究場所。自制問卷一(獨生子女父母養老意愿調查問卷),包括:①父母個人一般信息資料,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經濟狀況等;②健康生活狀況,包括生活自理情況,身體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等;③養老意愿。自制問卷二(城市獨生子女養老壓力調查問卷),包括:①子女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等;②體力壓力;③經濟壓力;④心理壓力。2013年4~6月現場問卷調查。發放問卷(一)500份,回收480份(96%)有效問卷;發放問卷(二)500份,回收481份(96.2%)有效問卷,通過3個變量來測量心理健康狀況,分別是“遇到不好的事情是否能想得開”、“覺得很孤獨嗎”及“現在感覺快樂嗎”。
2.1獨生子女父母與子女的居住狀況 77.3%獨生子女父母與配偶在一起居住,只有12.5%與子女一起住。原因之一是大多數獨生子女尚處于異地求學狀態,其二是子女在婚后需要更多的空間。
2.2獨生子女父母的健康狀況 獨生子女的父母的身體狀況處于“很好”(36%)或“良好”(31%),僅有5%不太好和不好。原因可能為年齡大多數集中在50~60歲,目前他們的身體還比較健康,不影響正常的生活。但年齡的增加必然導致其身體功能變差。而身體狀況較差的均患有老年常見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骨關節炎等。心理健康自我評價遇事很想得開37.1%、較想得開42.7%、有時想得開19.0%、較想不開1.3%。孤獨感不覺得40.2%、不太覺得35.6%、有時覺得21.0%、較經常覺得1.7%、經常覺得1.5%。很快樂20.2%、較快樂54.6%、一般15.2%、較不快樂5.7%、不快樂4.3%。
2.3獨生子女的月收入情況 無收入者占54.3%。已參加工作的獨生子女中月收入3 000元以下占77.8%;3 000~5 000元占17.5%;5 000元以上占4.7%。
2.4獨生子女父母期望的養老方式 57.7%選擇居家養老,29.2%社會機構養老,7.3%社區養老,5.8%從未考慮過。
2.5獨生子女父母選擇居家養老的原因 67.6%的人不想遠離親人;28.3%不想離開熟悉的環境;1.6%社會養老機構服務質量不高。
2.6針對選擇養老機構的獨生子女父母情況(按月承受的養老收費計算) 選擇500~700元/月占52.7%;800~1 000元/月占23.6%;500元/月以下占13.2%;1 000元以上占10.5%。
2.7對社區服務及設施方面的養老需求 問卷中“您的社區中是否有養老服務”一項,確認“有”的占 42.2%。大多數被調查者期望自己居住的社區能夠提供養老服務,希望社區養老在自己的城市快速發展起來,這樣就能夠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度過晚年。在回答“您需要的社區服務內容和設施”,獨生子女父母的需求程度依次為:老年活動室25.2%,家庭保健醫生15.0%,戶外健身點14.4%,緊急服務13.1%等。
2.8獨生子女父母對自己將來養老的擔心 主要表現在生病的治療費用、生活無人照料、子女工作忙,生活壓力大,在給予父母情感慰藉方面缺如等。見表1。

表1 獨生子女父母對自己將來養老的擔心程度(%)
2.9遼西地區獨生子女贍養父母的壓力分析 獨生子女養老意念:“認為照顧父母是自己的義務”的占98.4%,說明獨生子女的孝心還是存在的?!白约杭抑惺欠裼欣先诵枰疹櫋保x擇“沒有”的占 41%?!凹抑杏欣先诵枰疹櫋钡莫毶优?,有1位老人需要照顧的占17.7%,2位67.8%,3位6.7%,4位6.9%,4位以上0.5%。認為照顧老人對生活、學習和工作沒有影響的獨生子女占60.1%;認為有影響的占14.1%;認為一般占25.8%。對“日常照顧老人的內容”排在首位的是“陪老人解悶、聊天”(占38.2%)、第2位的是“帶老人體檢、看病”(占28.7%)、第3位的是“為老人買日用品”(占26.4%)。
大多數人能獨立生活,沒有子女照顧的需要和愿望,甚至很多父母還有精力和時間為子女照看孫輩。總之,獨生子女父母目前還是愿意在家里養老。但是隨著其年齡的增長,生活不能自理時,當回答“如生活不能自理時,所選的養老方式”,大多數獨生子女父母不得不選擇另一種新的養老方式。目前遼西地區的養老機構中,大多數是民辦的,養老以盈利性質的為多。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是按不同的服務類型進行收費的:能自理的500~600元/月;半自理的:600~800元/月;全護理的:900~1 200元/月。很多人擔心隨著物價的上漲,退休金的收入是否能夠支付得起養老機構的費用,而大多數獨生子女父母的主要收入是退休金,因此亟待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是解決社會養老問題的手段之一。遼西地區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從機構數量到機構設施,乃至機構服務方面還差很多,遠不能滿足人們養老的需要,希望政府在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方面給予政策和財力支持。獨生子女對老人的照料主要體現在精神慰藉及日常生活照料兩方面,還沒有完全擔負起照顧老人的重擔,隨著父母逐漸變老、自理能力逐漸下降,父母的養老負擔對獨生子女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首先,老年人加強自我養老觀念,及早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一方面可以趁自己年輕時為自己年老后做好“經濟準備”;另一方面老年人在年輕時應當多注意自己的身體,保持身體健康;第二,融入社會,提高自己的社會參與度,在思想上不依賴子女。
獨生子女要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孝道,“尊老、敬老、養老、愛老”美德應該被繼承并發揚,牢記養老是作為子女必須應盡的義務,成家后要盡量選擇與父母離父母近的地方工作和居住。就近居住不但減少空巢家庭的產生問題,也能在父母養老過程中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注。社會應為減輕獨生子女的工作壓力提供支持,使其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老年人。
政府應加大專門針對獨生子女父母所設立的養老保障制度的研究力度,減輕獨生子女父母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資金負擔、增大養老保障制度的覆蓋面積、提高獨生子女父母養老金水平。政府還可以鼓勵獨生子女父母參加商業保險,通過商業保險來彌補政府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存在的不足,可設立專門的獨生子女社會保險業務,為解決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問題增加途徑。政府應加強對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減輕獨生子女父母繳納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金的負擔、擴大養老保障制度的社會覆蓋面積、提高其養老金水平,積極宣傳、鼓勵獨生子女父母參加商業保險,彌補醫療保險和政府養老保險的不足,還可以設立專門的獨生子女社會保險業務,為解決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問題開辟新途徑〔2〕。政府可設立獨生子女父母養老救助基金,對經濟條件差的老人給予經濟補助,對于子女居住外地而又沒有能力承擔照護費用的老人給予緊急援助。為獨居的老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上門服務的政策,減少其生活中的不便。對與父母同居住或就近居住的獨生子女家庭給予住房、醫療費用、交通費用等方面的優惠和補貼。
老年人不只是被關懷的對象,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參與者和制造者〔3〕。政府應當大力發展且多組織老年文體娛樂活動,讓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減少寂寞感,提高其精神生活的質量。鼓勵老年人再就業,增加其再就業途徑,使老年人成為社會發展的建設性力量。政府可以提供減少稅收、扶持貸款等支持政策,養老機構可以引進社會資本,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籌措資金,發展養老事業,將養老作為一個產業來開發,為解決養老問題提供新的途徑。在增加社區和養老機構的數量的基礎上,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養老機構要建立服務人員分批、分期培訓及分層次培養的管理制度,逐漸提高全社會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與此同時政府應增加資金投入,以優厚的工資待遇和福利待遇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他們的特長,推動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在增加資金投入和引進人才的基礎上,還要加強社區和養老機構的管理?,F有社區和養老機構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不高。通過提高管理水平,充分發揮社區和養老機構的作用,使其資源的使用價值得到充分的利用〔3〕。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時,增加服務設施建設,如老年活動室,家庭保健醫生,戶外健身點,緊急服務等??傊?,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通過不斷地協調國家、社區、家庭、個人之間的資源,理清相互之間的責任與義務,我國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會得到很好的解決〔4〕。
4 參考文獻
1化前珍.老年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5.
2于 娜,鐘小浜.我國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北大學,2012:1-84.
3張 楠,倪 勇.我國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者問題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1:1-53.
4劉馨濤.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研究〔J〕.中國商界,2008;10: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