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郭義超 李冬月 楊 朔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骨科,河北 保定 071000)
在全身各處骨折傷害中,包含老年股骨粗隆間存在的不穩定性骨折,在傳統治療方式主要是對患者采取保守治療方式,且患者長期保持臥床狀態,極易出現多種并發癥〔1〕。隨著治療技術水平提高,手術治療成為老年患者治療的主要方式,相對于保守治療,效果更好〔2〕。手術治療存在人工關節置換以及內固定等多種方式,臨床治療方式在對這兩種治療手段存在爭議〔3〕。股骨粗隆間不穩定性骨折在臨床難以有效治療,且治療后患者易出現多種并發癥,預后效果不佳。本文擬探究治療老年患者髖部粗隆間不穩定性骨折的有效臨床治療方式。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內就診的114例髖部粗隆間不穩定性骨折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經臨床表現、影像學資料等確診為髖部粗隆間骨折,且均屬于不穩定骨折并伴有較重的骨質疏松。其中男71例,女43例,按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各5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分型以及伴發基礎疾病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治療方法
1.2.1基礎處理 所有老年患者進行全身健康狀況檢查,以此評估患者能否承受手術,對存在內科基礎性疾病的患者需要進行相關科室醫師會診,從而能采取適當措施〔4〕。對于存在糖尿病基礎疾病患者,需要使用適當降糖藥物,將患者血糖降低到合適水平(8.0 mmol/L)以下;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時對骨質疏松癥狀進行治療,改善患者機體狀況。對于患者髖關節健康狀況,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并將患側與健側狀況進行對比,確定股骨近端骨質強度分級,從而能確定患者手術方式〔5〕。

表1 兩組的一般資料對比(n=57,n)
1.2.2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選擇動力髖螺釘系統內固定手術方式,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法。使患者仰臥于牽引床,墊高臀部,大C臂透視下閉合復位,外側入路,約12 cm,顯露股骨粗隆部,在大轉子下2~3 cm 為入釘點。將導向器貼緊股骨外側,沿股骨矩方向鉆入1枚導針,在該導針上方1 cm鉆入另一導針,透視示導針尖部達軟骨面下0.5~1.0 cm股骨頸中央擴孔。用攻絲攻螺紋后,選擇合適的動力髖螺釘頭針擰入,將鋼板與股骨干自然貼附緊密,擰入螺釘,擰緊螺帽。骨折端加壓,置膠管引流〔6〕。觀察組患者采用關節置換手術,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態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手術選擇外側切口,將患者患側關節囊切開,近端骨折破損塊取出,在股骨粗隆上110~115 mm處截取關節置換術所需要的股骨頭及股骨頸,隨后將股骨粗隆間其余部位骨折塊等進行復位,同時進行鋼絲固定或是采用骨水泥進行膠合固定。將股骨近端髓腔進行適當處理,假體安置,假體能用骨水泥固定,或是將假體和粗隆間骨折塊同時膠合固定。
1.2.3術后治療 危重病人監護病房(ICU)監護24 h后轉入普通病房,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行常規抗感染、抗下肢靜脈血栓治療。人工關節置換組術后患者2 d可以在床上坐起,3~5 d逐漸開始進行站立練習,7 d后助行器輔助行走,并切記避免再次摔倒。
1.3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手術持續時間、術中出血量、恢復時間,同時采用改良Harris髖關節評分標準對患者髖部功能恢復狀況進行判定,改良Harris評分法總分100分,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等,低于70分為差。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χ2和t檢驗。
2.1兩組患者手術狀況對比 對照組手術平均時間為(132.8±3.6)min,觀察組為(63±2.7)min,差異顯著(t=117.106,P=0.000);對照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輸血量為(450±12.31)ml,觀察組中為(148±8.21)ml,差異顯著(t=154.093,P=0.000);對照組在手術后恢復階段能夠下地行走的時間為(12.76±2.01)w,觀察組為(5.28±1.97)w,差異顯著(t=20.066,P=0.000)。
2.2兩組髖關節改良Harris評分比較 術后1年髖關節改良Harris評分,對照組25例(43.86%)優,13例(22.81%)良,中等11例(19.30%),差8例(14.04%),優良率為66.67%;觀察組31例(54.38%)優,18例(31.58%)良,中等8例(14.04%),差0例,優良率高達85.96%,術后 1年髖關節改良Harris評分觀察組優良率高于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病狀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手術后,其中對照組出現內固定失敗和髖內翻2例,深靜脈血栓11例,呼吸系統感染5例,泌尿系統感染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2.11%(24/57);觀察組出現深靜脈血栓癥狀5例,坐骨神經感覺障礙1例,髖關節脫位1例,并發癥發生率12.28% (7/57)。
老年人群中最常見的骨折類型為股骨粗隆間不穩定性骨折,占90%以上,且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嚴重骨質疏松癥狀、基礎性疾病以及多臟器功能減退,因此老年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更加復雜,難度更大〔7〕。在傳統治療方式主要采用患者臥床進行物理牽引的保守治療方式,將會導致患者出現全身多處并發癥,給患者帶來進一步損害,且多重并發癥進一步導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同時患者長期臥床將會導致患者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全身運動機能下降,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為解決上述問題,臨床上在治療方式上選擇手術療法,使患者骨折治愈率提高,并發癥以及骨折病死率大大降低,因此,股骨粗隆骨折主要采用手術治療,手術類型包含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以及復位內固定手術等方式〔8〕。若患者骨折為Ⅰ、Ⅱ型骨折,其骨缺損并不顯著,臨床上選擇內固定或復位療法,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對于Ⅲ、Ⅳ型骨折者而言,骨質破碎,骨面缺損大,僅采用切開復位療法較困難,對于股骨粗隆中存在的不穩定骨折骨塊難以完全復位,若手術復位效果較差,將導致患者骨折面出現骨缺損。而骨缺損進一步增加了骨折的不穩定性,同時使得內固定難度變大;此外還將造成骨折恢復時間延長,早期恢復階段造成固定鋼板壓力較大。人工關節置換術相對于復位內固定術而言存在以下幾點優勢:(1)由于患者年齡較大,關節翻修問題并沒有因關節使用年限而出現;(2)對于年紀較大患者,固定方式可選擇骨水泥進行膠合固定,這種方式可及時對關節進行早期固定,從而避免關節置換早期假體周圍繼發性骨折的出現,在手術完成后患者可正常行走,對于患者康復訓練提供極大幫助,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病率,有效提高患者手術成功率〔9〕。
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患者的年齡偏大,全身抗骨質疏松十分必要,且必須避免因關節使用年限而再次翻修的問題。本次研究對象骨折類型均為Ⅲ型以上,骨損傷較為嚴重,骨面缺損較大,采用內固定術很難將患者骨折完全復位并固定,同時恢復期延長,造成患者下床康復訓練時間推遲〔10〕;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病情況存在顯著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對照組采用內固定術,需對患側進行切開復位,創面較大,造成感染概率增加,且內固定術骨折恢復期延長,患者需長期臥床,進一步導致患者受到感染可能性加大〔11〕。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股骨粗隆間的不穩定性骨折臨床治療方式應當選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同時應積極對人工關節置換展開深入研究,使其盡可能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病率,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4 參考文獻
1楊傳俊.老年髖部手術患者安全護理問題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 ,2013;11(33):98-9.
2房國軍,劉 卓,曲志國,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0;4(10):120-2.
3李德勝,楊明貴,李光旭,等.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0):917-9.
4趙資堅,鄒育才,劉夢璋.股骨粗隆間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療效分析〔J〕.山東醫藥,2009;49(4):72-3.
5曹 磊,紀 方.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方法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4):276-8.
6谷芳玲,余先米,張衛衛,等.老年髖部骨折術后并發精神障礙的預防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3):248-9.
7杜 雁,王安慶,唐 濤,等.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手術與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8):747.
8張立民,陳少丹.老年骨質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內固定治療〔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16(8):1232-4.
9劉 云,陳愛琴,梁明娟,等.LPFP、DHS與PFNA治療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4):4110-2.
10王序全,馬樹枝,許建中,等.高齡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外科治療〔J〕.重慶醫學,2005;34(7):978-9.
11羅永忠,李佩佳,趙漢平,等.人工關節置換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3(20):1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