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恩
(包頭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2型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它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代謝性疾病,以高血糖為特征,常伴隨脂代謝紊亂。運動能提高脂代謝和糖代謝,使肝臟釋放葡萄糖和肌肉攝取葡萄糖量增加,增加肌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的數量,使骨骼肌細胞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作用的敏感度升高,胰島素與受體的親和力增加,使胰島素抵抗(IR)改善〔1〕。耐力持久的鍛煉是肌糖原儲存過程中重要的決定因素,肌糖原一直被看作是肌肉活動能量來源的關鍵〔2〕。為了進一步揭示太極拳鍛煉對2型糖尿病影響的機制,本研究觀察了太極拳鍛煉前后血脂成分和胰島素敏感性等指標的變化。
1.1一般資料 選擇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男100例,女100例),年齡60~89歲,平均(68.4±3.2)歲,病程2~23年,體重指數(BMI,26.7±1.5) kg/m2,肌肉重量(44.93±6.35)kg,脂肪含量(20.21±5.02) kg,身體脂肪比率29.60%±5.76%,腰臀比0.94±0.05。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個體化處方飲食+飲食治療,并配合隨意運動,觀察組在常規個體化處方飲食+飲食治療基礎上進行太極拳運動鍛煉。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①所選患者均符合2010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糖尿病診斷標準〔3〕;②年齡60~90歲;③病程1年以上;④7.0 mmol/L≤空腹血糖(FPG)≤10.0 mmol/L,BMI≥25.0 kg/m2。
1.3排除標準 ①腫瘤、嚴重感染及心血管、腦、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②1型糖尿病和其他繼發性糖尿病;③運動障礙;④酮癥酸中毒、糖尿病足等嚴重糖尿病并發癥。
1.4干預方法 2組患者均進行糖尿病知識教育和飲食治療后,根據病情予以口服降糖藥物(磺脲類、雙胍類及α-糖苷酶抑制劑)的常規治療,穩定劑量2個月以上。給予通心絡膠囊(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9960015,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粒/次口服,每天3次,連服3個月。對照組采用常規個體化處方飲食+飲食治療,并配合隨意運動,觀察組在常規個體化處方飲食+飲食治療基礎上進行太極拳運動鍛煉,持續3個月。在受試期間均維持原服藥狀況,并且飲食量不增加。
1.5檢測方法 分別采集兩組患者鍛煉3個月前后清晨空腹靜脈血,測定FPG、空腹2 h血糖(PBG)、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及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同時側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血脂(TC、TG、HDL、LDL)采用西門子ADVIA 2400,用氧化酶法測定。上述均采用儀器配套試劑。HbA1c采用博樂公司D-10糖化血紅蛋白儀,用液相色譜法測定。C肽采用西門子CENTAUR XP,用吖啶酯化學發光法測定。
1.6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SF-36健康調查表對生理、心理、功能和主觀感受等方面的8個健康維度進行評價,包括生理功能(PF,10個條目)、社會功能(SF,2個條目)、生理原因引起的角色功能限制(RP,4個條目)、心理原因引起的角色功能限制(RE,3個功能)、心理健康(MH,5個條目)、活力(VT,4個條目)、疼痛(BP,2個條目)、總體健康評價(GH,6個評價)〔3〕。
1.7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t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分析。
2.1干預前后血糖、胰島素、HbA1c、HOMA-IR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FBG、PBG、FIN、PIN、HbA1c、Ln(Homa-IRI)與干預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患者干預后FBG、PBG、PIN、HbA1c等指標與干預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PBG、PIN、HbA1c、Ln(Homa-IRI)等指標差值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P<0.01)。見表1。
2.2干預前后血脂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TG、TC、LDL等指標與干預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P<0.01);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TG、TC、HDL、LDL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TG差值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的變化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軀體角色功能、總體健康、精力、情緒角色功能、綜合評分等與干預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患者干預后總體健康、綜合評分等與干預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總體健康、綜合評分等指標評分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胰島素、HbA1c、HOMA-IR的情況±s,n=100)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脂情況比較±s,mmol/L,n=100)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的變化±s,n=100)
HbA1c是紅細胞內血紅蛋白與血中糖化合物相結合的產物。糖化過程雖緩慢,但一旦形成糖化蛋白就不再解離,而且不受血糖濃度暫時波動的影響〔4〕。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隨脂代謝紊亂,有研究〔5〕認為脂代謝紊亂是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異常的始動因素。另有研究〔6〕認為TG是脂類中反映糖尿病患者病情最有價值的指標,血糖控制水平不佳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謝紊亂,從而增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本文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越差,越易出現脂代謝紊亂,其中以高TC、高TG血癥為著。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機體不能充分利用體內過高的葡萄糖,造成脂肪組織脂肪動員異常,TC、TG增高。而TC、TG增高是糖尿病發生心腦血管并發癥的原因之一。目前認為C肽水平在評價胰島β細胞功能和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7〕。C肽是胰島β細胞所分泌的由31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它連接胰島素的A、B鏈組成胰島素原。C肽不受外源性胰島素的影響,生理情況下C肽主要由腎臟代謝〔8〕。C肽半衰期比胰島素長2倍多,C肽抗體不與胰島素交叉反應。所以檢測C肽水平能較準確反映出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9〕。本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太極拳鍛煉有助于調節其血糖及血脂水平,改善IR,提高生活質量,且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效果更佳。
太極拳是一種動作柔和緩慢,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傳統拳術。太極拳重視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強調整體的位移有賴于局部的旋轉,整體的位移以局部旋轉為軸心,通過髖部、腰部的旋轉,實現位移時重心的改變,達到四肢和軀體運動的協調一致,使整體協調,運動圓整〔10〕。太極拳的糖尿病患者比那些不練習的患者,FBG、PBG水平明顯降低,而且并發癥發生的概率也較低。尤其是對IR較嚴重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減輕IR、改善胰島功能、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和反應,對于肥胖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糖尿病合并高血壓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11〕。太極拳作為生活方式干預的一種,其是血脂管理的重要手段,國內外指南均推薦糖尿病超重或肥胖者應減重,既往研究也證實〔12〕,短期減重可改善很多指標,但長期減重的益處及各種指標改善后是否一定能減少心血管危險因素或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目前尚無證據證實〔13〕。Look AHEAD研究是一項評估長期減重的心血管獲益的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強化減重組的HbA1c和血壓顯著降低,血脂成分中HDL-C和TG均得到顯著改善,但LDL-C達標率上,強化減重組與對照組無差異。調整藥物影響,減重還導致LDL-C的輕微增加,提示我們血糖、血壓、HDL-C和TG是體重相關性的,而體重對LDL-C的影響很小。盡管Look AHEAD研究因未能降低CV風險而止步,但鄒大進教授認為Look AHEAD研究4年結果并非是失敗的,生活方式干預抵消了很多藥物治療的結果,組間比較無差異不代表生活方式干預不重要。生活方式的管理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原因是因為降低LDL-C太少。Look AHEAD研究仍是肥胖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的基礎,在血脂管理上一定要考慮血脂成分與疾病之間的關系,尤其是LDL-C的管理是降低心血管風險成敗的關鍵因素。糖尿病病人應保證每周至少4~5次的運動量,每天運動時間30~120 min,每次至少達有效強度30 min,餐后1~2 h運動減肥效果最佳。運動強度的測定有兩種方法,疲勞程度和心率。運動后人體感覺稍累,稍出汗,休息可恢復,這種強度最合適。如果運動后出現持續疲勞,肌肉疼的現象,說明運動強度過強。
4 參考文獻
1徐國琴,林文濤.運動對2型糖尿病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22(1):5356.
2Gaede P,Lund-Andersen H,Parving HH,etal.Effect of a 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on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J〕.N Engl J Med,2008;358(6):580-91.
3Liuzzo G,Biasucci LM,Gallimore JR,etal.The prognositic value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serum amyloid a protein in severe unstable angina〔J〕. N Engl J Med,1994;331(7):417-24.
4Schupp M,Janke J,Clasen R,etal.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 blockers induce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γ activity〔J〕. Circulation,2004;109(17):2054-7.
5黃書懷.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35.
6馬金霞,楊建敏.2型糖尿病的綜合治療〔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3;8(2):7980.
7辛月穎.運動療法對2型糖尿病的療效〔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4;23(6):5152.
8李光偉.糾正肥胖與胰島素抵抗對2型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性〔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1):77.
9U.K.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f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uenfional freaf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33)〔J〕.Lancet,1998;352(8):837-53.
10Looker HC,Knowler WC,Hanson RL.Changes in BMI and weight before and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1;24(13):1917-23.
11Moller DE.New drug targets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J〕.Nature,2001;414(5):821-6.
12許 雯,廖志紅,李延兵,等.2型糖尿病患者體脂分布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1):88-91.
13萬智軍,鄧樹鄖,黃玉山.糖尿病運動療法研究現狀〔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5;2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