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廣福 楊宏偉 遇常紅 宣兆博 李曉飛 張世華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高血壓性腦出血癥狀形成之后,必須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但必須嚴格把握手術時機,這對于提升病人存活率、加快其神經功能恢復速度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對比不同手術時機治療基底節內側型腦出血患者的療效。
1.1一般資料 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我院住院治療的66例基底節內側型腦出血病人,男女比例為40∶36;年齡44~79歲,平均(60±4.09)歲;患病時間11~29年,平均(15±10.65)年。排除動脈、靜脈畸形;腦卒中既往病史;腦疝;糖尿病等嚴重疾病。均符合國家醫學條例規定確定的基底節內側型腦出血標準。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3例,兩組性別、年齡、患病年限等均無明顯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實驗組手術時間在7 h以內,對照組7 h以后。①待病人正式入院之后,CT頭顱掃描,確定出血部位,并詳細計算實際出血量。②若病人未表現出腦水腫的基本征象,需對其前后角進行穿刺,將血腫全部抽出之后,再實施腦室外引流術。③經CT檢查后,若證實病人存在著腦水腫的基本征象,在將血腫全部抽出的同時,還需行去大骨瓣減壓術及腦室外引流術。④術后給予常規治療措施,以脫水治療作為主要手段,旨在降低顱內壓,并有效預防消化道內出血、腦水腫、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癥,確保蛋白水平與水電解質始終處于平衡狀態。
1.3療效評定標準 ①術后2 d CT復查確定血腫的具體清除效果。術后7 d,再次測量出血量,并進行格拉斯哥昏迷評分〔1〕。②以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進行評分,若分數偏低,說明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偏低,分數越高則越嚴重〔2〕。③以腦血腫出血量計算公式計算機體的出血量,并于術后1個月評定神經系統癥狀體征。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參考文獻〔3〕。④痊愈:神經缺損程度評分的降低幅度達到90%以上,且病殘程度是0級;顯效:神經缺損程度評分的降低幅度在46%~90%,且病殘程度是1~3級;有效:神經缺損程度評分的降低幅度在18%~45%;無效:神經缺損程度評分的降低幅度低于18%〔4〕。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學分析軟件包對數據的組間比較進行t和χ2檢驗。
治療后,兩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11.1±0.2 vs 10.5±0.8)并無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22.99±1.31)明顯低于對照組(27.13±3.09)(P<0.05),術后1個月,實驗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總有效率、并發癥的發生率、死亡率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臨床療效與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比〔n(%),n=33〕
基底節內側型腦出血屬于心血管內科的一種嚴重疾病,一般情況下,高血壓性腦出血癥狀發病之后,半小時內就可能會形成血腫,且血腫會逐漸對腦組織形成一種壓迫感,并不斷影響腦組織的基本功能。當機體的病情不斷擴展之后,血腫會釋放出血管活性物質及凝血酶等,對腦組織造成深層次的傷害,導致基底節內側型腦出血的整體預后效果變差。
通常情況下,若在6 h以內便將病人的血腫抽吸出來,要求手術醫師具備超強的手術技能與經驗,否則可能會導致再出血。為了防止再出血,將病人的手術時間控制在發病后6~7 h最佳。在這一時間段內清除腦內血腫,只需醫師控制自身手法,嚴禁損傷血腫周圍的正常腦組織,便可避免再出血〔5〕。
早期手術可有效解除血腫的破壞機制,對神經結構起到保護作用,以此方式幫助病人恢復神經功能及意識功能。若病人已具備手術適應證,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給予早期手術,以保證腦實質的損害癥狀還未達到不可逆狀況之前,便將其血腫盡數清除,進而達到緩解繼發性腦損傷的目標,在提升病人的整體療效的同時,控制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4 參考文獻
1翟安林,袁 淼,茍志勇,等.顯微鏡下不同手術入路治療老年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臨床對比研究〔J〕.實用老年醫學,2014;28(6):48.
2周長元,劉 俊,侯秋林.不同手術時機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與術后再出血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學,2014;20(7):1132-4.
3龍 勇,何永生,黃光富,等.個體化選擇手術方式治療基底節出血156例療效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2):96-9.
4何玉峰,包金鎖,孫志剛.超早期與早期手術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7(4):473-5.
5卓 杰,劉春生,亢建民,等.超早期聯合微創手術治療基底節大量出血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4;14(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