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雷 胡 玲 劉妙玲 史鴻云 張 峰 臧愛民 宋子正
(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放療科,河北 保定 071000)
老年腫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通常表現血液流變學異常,微循環障礙,以及血液的凝固性增加等方面〔1〕。而此現象的結局不但是產生動、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亦為腫瘤增殖及轉移的重要促進因子。據統計〔2〕,95%的老年腫瘤患者具有>1項的凝血指標異常。有報道〔3〕稱銀杏葉注射液作為提取自植物的藥物,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癥狀,但對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水平及血小板(PLT)計數等的影響,國內外研究較少。
1.1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放療科、腫瘤內科進行治療的120例老年腫瘤患者,男74例,女46例。年齡60~76〔平均(66.3±3.8)〕歲。患者均通過細胞學或組織學檢測證實是惡性腫瘤。納入標準〔4〕:(1)治療前3個月未使用其他活血藥、抗凝類藥物;(2)Karnofsky評分分值>60分;(3)預計生存時間在3個月以上;(4)實施化療之前患者肝腎功能和心電圖均正常;(5)患者在治療前經生化檢驗顯示為高凝狀態(即FIB、D-D及PLT水平均上升)。排除標準〔5〕:(1)生存時間<3個月;(2)年齡<60歲;(3)拒絕接受治療;(4)無法完成隨訪。以數字法隨機分成觀察組(62例)和對照組(58例)。觀察組男42例,女20例,年齡60~74〔平均(65.8±2.7)〕歲;胃癌23例,肺癌13例,直腸癌10例,肝癌8例,子宮癌5例,乳腺癌3例。對照組男42例,女16例。年齡62~76〔平均(66.1±3.2)〕歲;胃癌21例,肺癌10例,直腸癌9例,肝癌8例,子宮癌7例,乳腺癌3例。兩組在性別和年齡以及癌癥類型等方面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兩組均予以相同的常規癌癥化療基礎治療,劑量依照患者體表面積進行計算,以21~28 d為1個療程,持續應用2個療程。對照組另予以低分子肝素鈣(深圳賽保爾藥業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90),取5 000單位行皮下注射,1次/d,輔以全身化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另予以銀杏葉注射液(中豪國際有限公司,注冊標準:JX20020341),1次/d,并輔以全身化療,以10 d為1個療程,共用藥2個療程。療程結束后檢測各指標水平,治療期間若有出血傾向,則應立刻檢測患者凝血指標。
1.3指標檢測 血漿Fib以Stago公司的STA型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相關試劑盒亦由Stago公司生產,嚴格執行試劑盒的說明書操作步驟。血漿D-D水平亦由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使用免疫比濁法,相關試劑選用紹興美迪康公司的配套D-D測定試劑盒。PLT計數檢測:選用日本Sysmex公司的SysmexKx-21血液細胞分析儀實施測定。
1.4療效評價〔6〕采用卡氏功能狀況評分(KPS)標準判定療效,KPS上升≥10分為改善,變化<10分為穩定,下降≥10分為無效。

2.1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的改善率為72.58%(45例),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3.45%(31例);無效率為8.06%(5例),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69%(12例)(均P<0.05)。觀察組的穩定率為19.35%(12例),與對照組的25.86%(15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Fib、D-D及PLT計數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Fib、D-D及PLT計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Fib、D-D水平及PLT計數顯著低于治療前,以及對照組治療后(均P<0.05)。見表1。
2.3腫瘤轉移程度與治療后血漿Fib、D-D水平及PLT計數的相關性分析 腫瘤轉移程度與血漿Fib、D-D水平以及PLT計數均呈顯著正相關(r=0.725,0.864,0.893;P=0.002,0.000,0.000)。見表2。

表1 兩組Fib、D-D及PLT計數對比±s)

表2 腫瘤轉移程度與治療后血漿Fib、D-D水平及PLT計數的相關性±s)
在臨床上,腫瘤患者通常存在PLT上升,同時此現象大都與腫瘤的進展和惡化聯系緊密。血液的高凝狀態能夠促使機體產生靜脈血栓,甚至可產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影響到腫瘤生長浸潤與轉移〔7〕。因此,若在臨床治療時發現有血液高凝癥狀,則應予以及時和有效的治療措施,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祖國醫學認為銀杏葉具有甘、苦、澀、平等特點,入藥可主治血瘀證,可發揮活血化瘀及止痛斂肺之功效〔8〕。伴隨藥理學的進一步分析,從銀杏葉中可分離140多種化合物,藥用價值明顯。如今所用的銀杏注射液,其有效成分為黃酮醇苷及銀杏萜內酯,可促進機體免疫系統對于腫瘤進展的臨床控制。血漿Fib是血液內含量最高的一類凝血蛋白,與凝血障礙的形成有緊密聯系,同時和惡性腫瘤生長及轉移有較大聯系〔9〕。研究認為〔10〕腫瘤患者Fib及有關降解產物在血漿內的含量水平明顯增高,增強了PLT對于腫瘤細胞的黏附作用,更利于癌細胞轉移,因此本文將其選作監測指標。D-D是一類交聯蛋白特異性產物,是一種繼發性纖溶特異性指標,D-D水平上升表明宿主中繼發性纖溶變強,可認為是高凝狀態及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11〕。Vardy等〔12〕研究認為,D-D水平和腫瘤進展密切相關。PLT作為與腫瘤關系密切的監測指標,在癌癥患者體內,其水平上升者甚至高達60%〔10〕,且其水平的上升可以進一步加劇血液高凝,值得深入分析。
本研究表明使用銀杏葉注射液的療效更加顯著,且可明顯改善老年腫瘤患者血漿Fib、D-D水平以及PLT計數,與Park等〔13〕報道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銀杏注射液中含有的黃酮醇苷是自由基清除劑,可避免因自由基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導致的膜紊亂,改善了器官的血液循環,并對血管張力和末梢微循環發揮調節作用。銀杏萜內酯能夠對血小板聚集產生抑制,同時拮抗PAF活性作用;還可降低血液的黏度以及血漿Fib、D-D水平,緩解血液高凝狀態,避免形成毛細血管微血栓〔14〕。此外,腫瘤轉移程度與血漿Fib、D-D水平以及PLT計數均呈正相關,亦符合Hoenerhoff等〔15〕的報道結果。其原因可能是隨著腫瘤轉移程度的控制,機體凝血功能亦有所恢復,經過一系列生化反應后,使患者血漿Fib、D-D及PLT計數逐漸改善,與轉移程度的緊密聯系程度降低。
4 參考文獻
1譚 萍,郝 勇,丁素菊,等.銀杏葉提取物抗血小板聚集機制研究〔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1;10(3):260-3.
2劉 濤,王黎萍,田少江,等.銀杏達莫注射液對腎病綜合征患者血脂和高凝狀態影響〔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2):178-80.
3梁瑞勇.銀杏葉注射液與培哚普利聯合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30例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08;30(6):852-3.
4廉政君,黃建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3;22(1):95-7.
5薛雙亮.纖維蛋白原與惡性腫瘤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2;27(10):858-60.
6賀 琴,李敬會,譚華炳,等.銀杏葉提取物防治肝臟損害的實驗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499-501.
7Park HJ,Lee HG,Kim YS,etal.Ginkgo biloba extract attenuates hyperalgesia in a rat model of vincristine-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J〕.Anesth Analg,2012;115(5):1228-33.
8沈明志,徐 勇,李榕彬,等.銀杏葉提取物對AGEs誘導心肌細胞內質網應激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14):2633-5,2793.
9賀淑霞,雷曉麗.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惡性腫瘤的生長轉移關系〔J〕.寧夏醫學院學報,2007;29(5):508-9.
10劉 瑜,謝德耀,池 國,等.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2;29(8):1430-1.
11Dias MC,Furtado KS,Rodrigues MA,etal.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on chemically-induced mammary tumors in rats receiving tamoxifen〔J〕.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3;13:93.
12Vardy J,Dhillon HM,Clarke SJ,etal.Investigation of herb-drug interactions with ginkgo biloba in women receiving hormonal treatment for early breast cancer〔J〕.Springerplus,2013;2(1):126.
13Park YJ,Kim MJ,Kim HR,etal.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in estrogen-negative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J〕.Arch Pharm Resm,2013;36(1):102-8.
14朱賢關,李忠東,王建昌,等.銀杏葉提取物對活化血小板刺激人冠狀動脈內皮細胞產生ROS以及表達LOX-1和磷酸化p38MAPK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546-8.
15Hoenerhoff MJ,Pandiri AR,Snyder SA,et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in B6C3F1 mice treated with Ginkgo biloba extract for two years differ from spontaneous liver tumors in cancer gene mutations and genomic pathways〔J〕.Toxicol Pathol,2013;41(6):8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