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彪 孫少甫
(海口市第四人民醫院外科,海南 海口 570102)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微創外科的主體腹腔鏡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在醫療領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它能較好地保持機體的內環境穩定,減少組織損傷,使機體盡快恢復,預后良好。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關于腹腔鏡輔助全胃切除術治療胃癌成功的報道日漸增多,它以住院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疼痛輕等優點有逐漸取代開腹全胃切除術的趨勢〔2,3〕。本研究旨在比較腹腔鏡輔助全胃切除術與開腹全胃切除術對胃癌早期手術效果及手術并發癥。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胃腸外科收治的76例胃癌患者,其中胃底賁門癌25例,胃體癌30例,胃竇癌21例;低分化腺癌35例,中分化腺癌20例,黏液腺癌10例,肝樣腺癌3例,低分化彌漫性癌8例;IA期5例,IB期3例,Ⅱ期6例,ⅢA期22例,ⅢB期30例,Ⅳ期10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腹腔鏡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55~63〔平均(53.4±4.8)〕歲;開腹組患者38例,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齡54~65歲,平均(52.1±5.2)歲;在術前告知患者兩種手術方式的適應證、優缺點、所需費用以及可能產生的并發癥等,由患者自行決定采用哪種手術方式。所有患者均無手術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狀況和生活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
1.2.1術前準備 術前對患者進行檢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談,使其對整個手術過程有一定的了解,消除患者和家屬緊張、焦慮的情緒。保持腹部皮膚清潔完整〔4〕。常規尿檢、肝腎功能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確定病變的部位、淋巴結轉移和腹腔轉移等情況。患者采取全身麻醉,平躺于手術床上,主刀手術醫師位于患者的左側,于臍孔處穿刺建立人工氣腹〔5〕。
1.2.2手術過程 開腹全胃切除:術者于劍突下約6 cm處切入腹腔,放置手術儀器,探查腫瘤情況,確定具體的手術切除方式,全胃切除后,重建消化道,放置腹腔引流管,關閉腹腔結束手術,對患者進行術后常規護理觀察〔6〕。
腹腔鏡輔助全胃切除:在左腋前線肋緣下、臍左側5 cm處、右腋前線肋緣下、臍上右鎖骨中線,進行戳孔,以便腹腔鏡操作,其中左腋前線肋緣下的孔為主操作孔,臍左側5 cm處的孔為輔助操作孔。進入腹腔后進行腫瘤的常規探查,清掃淋巴結,全胃切除后,重建消化道,放置腹腔引流管,關閉腹腔結束手術,對患者進行術后常規護理觀察〔7〕。
1.3觀察指標 在手術及隨訪過程中觀察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出血、感染以及吻合口漏等情況〔8〕。

2.1手術效果 腹腔鏡組中性粒細胞數、白細胞數、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優于開腹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情況比較±s,n=38)
2.2術后并發癥和淋巴結轉移情況 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89%(3/38),包括1例出血、2例術后切口感染;開腹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4.21%(13/38),包括6例出血、7例術后切口感染;兩組均無吻合口漏,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17,P<0.05)。腹腔鏡組第一站淋巴結轉移陽性率為73.68%(28/38),第二站淋巴結轉移陽性率為52.63%(20/38),而開腹組分別為84.21%(32/38)和68.42%(26/38),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1.267,1.983,均P>0.05)。
微創外科是通過微小的創傷,將器械、化學藥劑送入人體內部,完成對人體內病變、畸形、創傷的滅活、切除、修復或重建等外科手術操作,以達到治療目的的醫學科學分支,其特點是對病人的創傷明顯小于相應的傳統外科手術〔9,10〕。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微創外科由于其能使機體的內環境保持穩定,組織損傷小,機體恢復快,且預后好等優點,越來越受到臨床工作者及患者的接受和認可〔11,12〕。微創外科中的主體腹腔鏡對胃腸疾病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現代腹腔鏡設備以及技術為腹腔鏡手術治療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其已成功地取代了許多傳統開腹手術〔13〕。
胃腸疾病以及腹腔腫瘤傳統的療法是開腹手術,而腹腔鏡用于胃癌的治療還不普及,主要是患者對腹腔鏡沒有全面的認識,對其療效、操作過程、并發癥等不了解〔14〕。因此,很少的患者選擇進行腹腔鏡全胃切除術。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方法在逐漸產生,腹腔鏡這一全新的微創技術走上醫院的手術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腹腔鏡全胃切除術治療胃癌成功的案例被報道,腹腔鏡手術方式用戳孔的方法代替了傳統的手術開腹。腹腔鏡全胃切除治療胃癌在國內外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由于腹腔鏡下胃癌全胃切難度大,在國內外均未普遍開展,其難點主要有淋巴結清掃范圍廣、消化道重建難。因此,腹腔鏡下胃癌全胃切除應由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15〕。本研究結果表明,經腹腔鏡治療后患者沒有發生炎癥反應,切口長度小;腹腔鏡治療后胃腸功能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與國內外的大量研究結果一致。經腹腔鏡全胃切除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開腹組,雖然與有些學者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腹腔鏡技術日漸成熟,操作手法也逐漸熟練,因此,并發癥發生情況也在逐漸降低;因此,腹腔鏡手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是一種較好的手術方法。
綜上所述,腹腔鏡全胃切除術創傷小、恢復快優于傳統的開腹手術,值得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蘇向前,楊 宏.胃癌微創治療之路〔J〕.中國腫瘤臨床,2013;40(22):1361-6.
2郝 龍,洪曉明,沙洪存.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3;28(12):938-40.
3許田恩,樊文娟,姜 雷,等.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早期胃癌安全性和可行性系統評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12):1038-43.
4王大廣,何 亮,張 洋,等.腹腔鏡下解剖學思路在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D2根治術的運用〔J〕.中華外科雜志,2013;51(11):991-5.
5蔣宗明,叢 昊,仲俊峰,等.硬膜外阻滯對全麻下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老年病人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3;33(9):1056-8.
6何培生,李冠華,郭 燦.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與傳統開腹近端胃癌根治手術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0):5020-2.
7朱志強,姚寒暉,吳 楊,等.三角吻合術在全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消化道重建中的應用〔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3;48(11):1410-2.
8朱元增,孫培春,吳 剛,等.腹腔鏡輔助D2根治術治療遠端進展期胃癌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9):4697-8.
9劉 濤,周 躍.微創技術在腰椎固定、融合術中的臨床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9;9(2):358-61.
10周敏燕,童鶯歌.完全腹腔鏡和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疼痛評估的比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4):34-5.
11羅武凌.開腹與腹腔鏡輔助下遠端胃癌D2根治術對進展期胃癌的近期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19):2222-4.
12帥磊淵,劉福亮,李益飛,等.遠端胃癌腹腔鏡D2根治術與傳統開腹術近期療效觀察〔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3;38(4):432-4.
13劉宏斌,李洪濤,韓曉鵬,等.腹腔鏡殘胃癌根治術〔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3;12(5):340-3.
14吳殿超,劉麗芳,霍志斌,等.低分化型黏膜內胃癌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與腹腔鏡手術探討〔J〕.中國腫瘤臨床,2013;40(4):221-4.
15趙 群,李 勇,王貴英,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行胃癌根治術效果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210-12.